元曲基礎知識介紹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雜劇和散曲;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元曲基礎知識介紹簡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元曲常識
元曲常識與《西廂記》解讀
、關于元雜劇
1、元曲:雜劇+散曲。散曲=小令+套曲(又叫套數,由多支曲子連貫組成,可供配樂歌唱,是元雜劇的主體部分)
2、元雜劇:
①概念及產生:元代戲曲形式,語言以北方民間口語為基礎,融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形式,金末元初產生于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礎上及諸宮調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②結構特點:①一般每本四折,有時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不受時空限制,一折相當于話劇的一幕,大多包括較多場次,四折分別是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楔子一般篇幅短小,位置并不固定,一般加在幕前演出,介紹故事的由來,相當于序幕;也可在折間演出,類似后世的過場戲。②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的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宮調即調子,相當于現代音樂的C調、D調等。曲牌即曲調的名稱,類似于詞牌,每個曲牌都屬于一定的宮調,劇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標有宮調名。
③劇本組成:
A)曲詞:劇中人的唱詞,雜劇的主體部分,是在詩詞、民間說唱文學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是按曲牌規定的字數、平仄、句法、韻腳等填寫的唱詞。除楔子可同由次要人物唱以外,一劇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無唱。特點是:a)有嚴格韻律,以符合演唱要求;b)可襯字或增句,以利自由地表情達意;c)語言通俗凝練;d)每折唱詞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B)賓白:指人物對白、獨白、旁白、帶白等,由白話或部分韻文組成,因雜劇以“唱為主,白為賓”故稱“賓白”。
C)動作名稱:科、介,是關于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等的舞臺說明。
D)角色名:旦(女角,正旦即指女主角,另有花旦、老旦、刀馬旦等),末(男角,正末即指男主角,另有外末、副末、大末、小末等),凈(俗稱花臉,扮演性格剛烈或粗暴的男子),丑(滑稽角色),卜兒(扮演老年婦女),潔郎(扮演和尚)
元雜劇正是通過曲詞、賓白、演員的表演來推動劇情發展,刻畫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主旨的。
二、中國古典十大悲劇:
元:①關漢卿《竇娥冤》②馬致遠《漢宮秋》③紀君祥《趙氏孤兒》
明:④高明《琵琵記》⑤馮夢龍《精忠旗》⑥孟稱舜《嬌紅記》
清:⑦李玉《清忠譜》⑧洪升《長生殿》⑨孔尚任《桃花扇》⑩方城培《雷峰塔》
三、中國古典十大喜劇:
元:關漢卿《救風塵》、白樸《墻頭馬上》、王實甫《西廂記》、康進之《李逵負荊》、鄭廷玉《看錢奴》、施惠《出閨記》
明:康海《中山狼》、高濂《玉簪記》、吳炳《綠牡丹》
清:李漁《風箏誤》
四、《西廂記》解讀
一、王實甫與《西廂記》
1.王實甫其人其作: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中國元代戲劇家,編撰雜劇 14 種 ,現僅存《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三種,他的作品抒情性強,曲詞優美,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其代表作《西廂記》全名為《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共5本21折,該劇取材于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和金人董解元改編的《西廂記諸宮調》(俗稱《董西廂》)。
2.《西廂記》故事的來源
《西廂記》的故事來源于唐元稹的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小說敘述唐貞元年間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鶯鶯和書生張生戀愛、終被遺棄的悲劇故事。鶯鶯的悲劇形象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受封建禮教約束和被輕薄少年遺棄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運。可是元稹卻誣鶯鶯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張生對鶯鶯的始亂終棄說成是“善補過者”。這就未免顛倒黑白,文過飾非。
到了北宋,北方出現了董解元創作的的《西廂記諸宮調》一般稱為《董西廂》,它在主題思想、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經越出了《鶯鶯傳》的窠臼,為后來王實甫《西廂記》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基礎。《董西廂》從根本上改變了元稹《鶯鶯傳》的思想傾向,把鶯鶯受張生引誘失身的悲劇故事改變為鶯鶯和張生為爭取自愿結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長斗爭、終于取得勝利的喜劇。這一改變,賦予崔、張故事以新的主題思想,使它具有明顯的反抗封建禮教的精神。董解元把輕薄文人張生改變為用情專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禮教壓抑的鶯鶯塑造成為能夠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少女;加上對正面人物如紅娘、法聰、白馬將軍和反面人物如鄭恒、孫飛虎、老夫人等的刻畫,初步完成了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的改造。《董西廂》是說唱藝術,它以六分之一篇幅敘述孫飛虎與法聰、白馬將軍的戰斗,不免偏離篇末提出的“才子合配佳人”的主題。至于對張生、鶯鶯、老夫人等人物性格的塑造,雖已扭轉了《鶯鶯傳》的思想偏頗,但有些地方為了聳動聽眾迎合小市民的情趣,在著力描摹書中人物的情態時,不免有過火的地方。唱詞說白的生動、潑辣,是說唱家的長技,但通俗有余,優雅不足,未能充分顯示有高度文化修養的張生和鶯鶯的性格特征。這些地方,只有到了杰出戲曲作家王實甫手里才別出心裁,另辟蹊徑,從而完成了崔張故事由說唱諸宮調到雜劇的重新創造。
元曲的相關知識
詞中按各詞調的字數多少分別稱之為“小令”、“中調”或“長調”。有
的以58字以內為小令,59字到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有的主張62字以
內為小令,以外稱“慢詞”,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范,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于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散曲分小令和套數(套曲)兩大類。以兩支或三支曲子為一個單位的“帶過曲”,也屬于小令的一體。曲的韻腳較密,幾乎每一句都可用韻,但平、上、去聲可通押,不像詩詞那樣嚴格。此外,曲在散曲分小令和套數.什么是套數? 套曲的體制有三個主要特征:① 由同宮調的兩個以上的只曲組成,宮調不同而管色相同者,也可“借宮”。②一般說來應有尾聲。③全套必須同押一韻。套曲由于篇幅較長,可以包容比較復雜的內容,因此既可用來抒情,也可以敘事.
散曲又被稱為“清曲”、“樂府”,它可分為兩類小令與套曲小令又被稱為“葉兒”,是散曲中最早產生的體制。一般說來,小令是單只曲子,但還包括“帶過曲”與“重頭小令”。“帶過曲”是三個以下的單只曲子的聯合,但必須同一宮調,并且音樂銜接,同押一韻.“重頭小令”是由同題同調,內容相聯,首尾句法相同的數支小令聯合而成,支數不限,每首可各押一韻。而各首可以單獨成立.句式定格外可加襯字,用語更加口語化。都未成定論。
元曲文學常識
元曲包括 和 ,雜劇是 ,散曲屬 。
散曲包括 和 兩種形式。
從語言風格上看,曲的語言以 為本色
" ",是樂調調式的統稱。樂音有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七聲。以"宮"聲為主的樂調調式稱為"宮",以其他六聲為主的調式稱為"調",統稱"宮調"。
“ ”,曲調的名稱,有一定的調子和唱法。按曲調填的曲詞,字數、句法、用韻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每一個曲牌部分屬一定的宮調。
是作者根據所寫的內容或創作曲詞的目的動機自己加的。有的曲詞有題目,有的則沒有。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 ,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 ”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有《東籬樂府》。
“元曲四大家”:
“元雜劇四大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