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必考名篇賞析
元曲必考有什么名篇呢?元曲經典賞析有什么?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元曲必考名篇賞析的內容,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
元曲必考名篇賞析
《水仙子·夜雨》
元代: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
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賞析
這是一首寫羈旅愁思的小令。曲作一開始就用鼎足對形式:“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既點明了時間、環境、又照應了題目,更交待了此曲的感情基調。梧桐葉落,颯颯聲響,表明是深秋時節;以雨打芭蕉敘出氣候,芭蕉葉大而較硬,聲音清晰而雜亂,與寂寥的旅人的愁緒自然和諧地共鳴起來,仿佛打在心上,千愁萬苦,如雨點密集而下,創造了無限凄涼的環境。作者以《夜雨》為題,通篇卻不著一個“雨”字,而是從聽覺人手,給秋以聲,給芭蕉以愁,借“雨”寫“愁”;“一聲”聲,“一點”點,既形象地寫出了秋雨連綿不斷的特點,也暗示了主人公的縷縷愁思如同這秋雨一樣無法斷絕,從而深化了曲子的意境。接著連用兩個“三更”,以點出“歸夢”之難成:由于萬千愁緒,以致夜不能寐。歸鄉之夢又為作者平添了一份鄉愁,故“歸夢”兩字承上啟下,既補敘了愁因,又為下文夢醒的描寫作了必要的鋪墊。梧桐滴雨,雨打芭蕉,古代的文人騷客常以此描寫人生的愁苦,加之深秋夜雨,孤身一人,客居他鄉,半夜“歸夢”,引起人無限的愁思和惘悵。因此,作者以一個“愁”字,點出全曲的感情基調。
“落燈花棋未收”,雨夜下棋,本為排遣愁悶,然而棋后懶于收撿,可見是越下越愁悶,正像李白所言“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此句從視覺角度渲染鄉愁,化用宋代詩人趙師秀《約客》詩:“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的詩意,寫雨夜客居時的孤寂。而殘燈照空局的景象,則進一步表現了深秋雨夜的凄涼和愁苦。因此,“落燈花棋未收”是由景向情過渡句,接“三更”時分,引出更深喟嘆。
“嘆新豐逆旅淹留。”此句借用唐代名臣馬周之典,唐人馬周未登第時,曾旅宿新豐,受店主冷遇,后世借指旅愁。《堅瓠集》載徐再思“旅寄江湖十年不歸”,曾滯留北方十多年,然而仕途多艱,僅做過下等的小官。這里以馬周自況,羈旅他鄉,飽受寂寥愁苦,然而仕進無門,一事無成,窮途潦倒,仿佛馬周當年為新豐客般備受冷落。而馬周窮途尚有常何引薦,自己懷才不遇,久困異鄉,前途渺茫。而且客居地“新豐”之得名本就與鄉愁有關,加之前句“歸夢”的導誘,聯想到自己與馬周境遇迥異,是愁上添愁。一個“嘆”字,把自己羈旅異鄉的孤寂,懷才不遇的愁悶,盡收其中。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作者躺在床上,回想起十年來孤身一人漂泊在外的種種往事,年邁的父母遠在江南,自己不但未盡孝,反倒讓二老擔憂,如今功名也未成。孤寂、怨恨、自責、思親等種種愁苦,都凝結為“都到心頭”四字,道出了深秋夜雨時心頭愁苦的具體內容。
此曲采用作者慣用的重詞疊字手法,善用數詞人曲,如“一聲”、“一點”、“三更”、“十”、“二”等,給人以回環復沓,一詠三嘆之感。全曲情景交融,用典用對,貼切自然,不愧為“情中緊語”。
唯美元曲閱讀精選
天凈沙·春
朝代:元朝|作者:白樸
春山暖日和風,
闌干樓閣簾櫳,
楊柳秋千院中。
啼鶯舞燕,
小橋流水飛紅。
古詩簡介
《天凈沙·春》是元代散曲家白樸創作的一首小令。作者通過對春日里山、日、風、樓閣、院子、鶯燕、小橋、流水、落花的描繪,呈現出一幅遠景、近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圖:草長鶯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紅。其筆下的春天景色如畫,生機盎然。
翻譯/譯文
山朗潤起來了,風和煦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雕欄錯落,樓閣林立,簾櫳輕挑。院子里,楊柳下,秋千在輕輕的悠來蕩去;院子外,晴空里,曠野上,黃鶯在婉轉地歌唱,燕子在悠閑地飛舞,潺潺的小溪在小橋下淙淙作響,花兒在微微的春風里悄悄地飄落。
注釋
⑴和風:多指春季的微風。
⑵闌干:即欄桿。
⑶簾櫳(lóng):窗戶上的簾子。李煜《搗練子》:“無賴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櫳,窗戶。
⑷啼鶯舞燕:即鶯啼燕舞,意思是黃鶯在歌唱,春燕在飛舞。
⑸飛紅:花瓣飛舞,指落花。
經典元曲精選唯美
山坡羊·潼關懷古
朝代:元朝|作者: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品鑒賞
《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郁,色彩最為濃重。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峰巒如聚:形容重巖疊嶂,群山密集,綿亙不斷。「山河」句:言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形勢十分險要。潼關:在今陜西潼關縣北,歷代皆為軍事要地。
張養浩于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本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渲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山河表里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寫作者途徑潼關時的所見之感。西都:指關中一帶,周、秦、漢、北朝、隋、唐等朝均在這里建都。躊躇:原指猶豫不決,徘徊不前。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傷心」句:言經過秦漢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興亡往事,引起無窮的傷感。「宮闕」句:言在無數的戰亂中,過去的宮殿已經化為了一片焦土。宮,宮殿。闕,王宮前的望樓。
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望西都,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西都”即長安,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為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怎能不令詩人躊躕傷心呢?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萬千滋味涌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專皆蕩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他不禁感慨萬千。第六、七句“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何等令人“傷心”啊!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讀者很容易想象。在這里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這里作者面對繁華過后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恐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三輔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余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余里。”后來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史記·項羽本紀》。故曰:“阿房一炬”。)這種局面是他們不曾想到的吧!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漢王朝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卻隨著秦漢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讓作家沉重的說出第三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流傳的語句。
第三層(末四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總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如果這首曲子的曲意僅僅停留在“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上,那么它僅僅宣揚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與其它懷古詩(與《洛陽懷古》“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陳草庵《山坡羊嘆世》“興,也任他;亡,也任他。”《驪山懷古》“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趙慶善《長安懷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楊慎《臨江仙》“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主題并無多大區別。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正因為最后兩句就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這首曲可貴之處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復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后任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者被罷官,為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50歲時辭官歸隱于濟南云莊,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陜西救賑災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云莊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贊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只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這是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一見的。
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里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的統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印:他們或感傷古王朝之覆,發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嘆古今之巨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歲月流逝,抒發個人沉淪不遇之憂情。惟有《潼關懷古》洋溢著沉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從作品內容、作家其他懷古作品、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山坡羊·潼關懷古》都表現為一份難得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