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清明節舉辦活動日記
通過寫日記,可以把各種事情記錄下來,這樣在以后打開日記本時,就能看到自己的人生足跡,回顧過去的點滴。小學生清明節舉辦活動日記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小學生清明節舉辦活動日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清明節舉辦活動日記篇1
在春天里一年一次的清明節到了。因為是春天小草綠了、杏花開了,我和媽媽決定去“踏青”。
我和媽媽一起向生態園走去,到了生態園之后,春天的美景深深的吸引了我們,我們一邊漫步一邊欣賞著春意盎然的生態園。
這時一股杏花的花香迎面而來,它把我引到了杏花樹下,我抬頭一看,微風中恰巧一朵杏花飄落到了我鼻子上面,幾棵樹上開滿了花朵,樹下面的地上,有無數朵杏花,這里成了花的海洋,我把地上的杏花拾起拿在手上一揚,杏花像一只只白色的蝴蝶飛落下來。
一陣春風,又把我吹到了剛吐芽的低灌木叢中,那灌木叢被園丁修剪成各式各樣,有的像小寶塔、有的像長方體,千姿百態。
我又抬頭向遠處望去,天空中飛滿了形態各異的風箏,有的像降落傘;有的像蝴蝶;有的像鳳凰。我當然不想落后了,急忙拿出我的老鷹風箏放了起來,老鷹風箏順利的飛上了蔚藍的天空,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我的風箏是飛的的,他們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我和我的風箏。忽然風小了他們的風箏都掉了下來,我的風箏還在高空中飛翔,我愜意的享受著這驕傲的感覺。
這是我生來最快樂的一次踏青。
小學生清明節舉辦活動日記篇2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祀和掃墓的日子。按照舊習俗,這天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在古代的時候,清明節這一傳統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現在的人們已經沒有古時候的習慣了,我看見有人在十字路口燒紙。爺爺和奶奶回老家去給太爺、太婆們燒紙去了,沒有帶上我。
小學生清明節舉辦活動日記篇3
中國有許多的傳統節日,例如:春節,元宵節,中秋,重陽節等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清明節,因為它的由來很耐人尋味。
清明節與春秋五霸晉文公重耳有關。重耳耳垂大,肋骨是連在一起的,一只眼睛里有兩個眸子。晉國內亂,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殺太子自封晉惠公,對他更加無禮,重耳只好帶著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齊國,在途中公子重耳因連日吃野草,發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嶺中哪有大夫?為了就自己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的一塊大腿肉生火做湯,把肉湯送給重耳,他的病好了。
小學生清明節舉辦活動日記篇4
今天,我和哥哥、舅舅、姥爺、媽媽,給我太姥上墳,我們坐著車去了豆樓,也就是我太姥墳的所在地。
走了三十分鐘左右,我們來到了豆樓,我們的車在一個地方停了下來,我們在車上遠遠望去有一個墳,那就是我太姥的墳,我和哥哥一路小跑,來到了墳前,可是褲子和鞋濕了,開始燒紙了,大人們把貢品擺好以后,就開始燒紙了,他們把紙燒完以后,我們就回家了。
今天,我懂的了上墳的意義,上墳是家人對死者的一種懷念。
小學生清明節舉辦活動日記篇5
今天,是一個陽光明媚、春風和煦的日子,這個清明節可沒有“雨紛紛”啊!呵呵,出發啦!
爸爸開車帶我和媽媽來到盼望已久的爺爺家,我想:今天天氣這么好,何不來一次登山踏青的活動呢?于是,我拉上哥哥往村東面的小山上走去,我們一邊走一邊欣賞風景,看——田野里開滿了金燦 燦的不知名的小花,散發出淡淡的香氣。那美麗的白蝴蝶正在春風中翩翩起舞呢!道路兩邊的大樹上時不時有喜鵲、山雞們的嬉戲聲,他們自由自在地飛翔在湛藍的、廣闊的天空中,不禁讓人感到無比 羨慕。
在登山的過程中,我們還遇到了大叔一行人,他們也來踏青了。我們大家有說有笑地來到了山頂。山上有許多天神廟,還有許多磐石。站在石頭上,觀賞山下的美景:哇!真讓人無比贊嘆——我們的 村莊成一個等邊三角形。最美的要數田野的景色了:那綠油油的是麥苗、金燦燦的便是圍墻邊茂盛的連翹了,真是美不勝收!
玩累了,我們便相約下山。在下山的路上,我們還發現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如:那4米長的石板橋像獨木橋一樣橫放在小河上,據說它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了,好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默默地 為大家無私奉獻著;我們還意外地發現了一塊草莓地,我們一起挖出幾顆,打算栽到花盆里,不知是否能嘗到新鮮的草莓呢?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已夜幕降臨,我們只好跟爺爺說再見了,我們戀戀 不舍地回到了家里。
登上讓我有了意外的發現,真是一個有趣的清明節!
小學生清明節舉辦活動日記篇6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由于清明節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清明的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掃墓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慢慢地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小學生清明節舉辦活動日記篇7
我國最早的太陽歷以及《國禮·春官》明確記敘了"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的天文歷的最基本常數。農耕社會以后,勞動人民發現日、月、年構成了歷法的三要素,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基本形成了24節氣。24節氣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等方面的知識,編排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謠。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謠的第五位。也是農歷歷法中的第五個節氣。此時,天氣轉暖,大地回春,萬物復蘇,一片生機盎然,家家門口插柳條,祭掃墳墓和郊外踏青。農諺中也有"清明忙種粟"的說法。作為以花信為標志的花信風。清明的花期為一侯桐花,二侯麥花,三侯柳花,充分點明了清明節氣的花期和花種。《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小學生清明節舉辦活動日記篇8
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我去了老家,我還學會了一句農諺: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我和哥哥、伯伯、姨媽、媽媽、姥姥去踏青,一路上看著美景。在小河對面,一片綠油油的麥苗鋪到天邊,陽光下風兒像童話里的仙女,用溫柔的手撫摸著麥苗。
我們來到菜園里,看見各種蔬菜都長出來了。小草從地里鉆出來,綠綠的,滿地都是。
清明節的時候我們家鄉要做清明馃、上墳,望囡。
清明馃是以米粉為原料,顏色有青白兩種,一般白的是咸的,青的是甜的。咸的用豆腐、肉、咸菜和蔥做餡,青的用豆、糖、芝麻做餡料。
清明馃的形狀很多,有花馃、卷邊馃、蠶繭馃……上墳、望囡都要用清明馃。
這次的踏青,我看到了美麗的風景,呼吸到了,春天新鮮的空氣。
小學生清明節舉辦活動日記篇9
在春秋時期有個晉文公 他的一個臣子在他落難時,割自己的肉來給他解饑,后來在文公成為春秋5霸的時候卻隱居山林,不要封賞。文公尋他的時候放火燒山,他寧死也不出來,后來在他死去的樹上,發現他留下的一首詩,主要是勸文公廉政的。最后一句是這樣的:“清明復清明”。故此,把那天定為清明節,全國都吃冷食。不得生火。
小學生清明節舉辦活動日記篇10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去給姥姥掃墓了。
到了姥爺家,我們把疊好的紙錢放在桌上。來的人有大姨,二姨,三姨和四姨,人都到齊了,我們一起去了姥姥的墓地。在路上有很多來來往往的車。
到了上墳的地方,大姨在姥姥的墳前畫了一個大圈,然后把我們所帶的東西一個一個燒給了姥姥,希望姥姥在九泉之下能夠安息。
燒完了,我們回家吃飯了,我想清明節是對故人的想念,懷念,今天我真正明白清明節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