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閱讀日記
寫好日記需要真實、有條理、具體、情感表達和思考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同時需要不斷地練習和反思。寫好關于閱讀日記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關于閱讀日記,方便大家學習。
關于閱讀日記篇1
外表有時準定了你的路,身世有時讓你占了上峰,但不論怎樣貧窮的家庭,有閱讀,才有人生。
都贊美自己的外表,身世與榮華富貴,可如果做為一個人,僅僅具備這些話,還不如叫作“行尸走肉”,你沒有靈魂,有再好的軀殼又怎樣?
有時選擇閱讀好書是個升華靈魂的不錯建議,有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結交了一個好朋友”。我是這樣想,擁有一本好書,遠遠比那些榮華富貴的人好的多,是的,不能不承認他們金銀無數,衣食無憂,但他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又有何用呢?一本書的價值遠高于黃金白銀,那是一生的財富。
閱讀即人生,便是把閱讀看作人生,并不是把閱讀加到人生里去,那是兩種概念,第一個表明閱讀就是你的全部,你的生活,你的家,你的精神寄托,而第二個,便是把閱讀當成一個附加品,可有可無,轉瞬即逝。視書本為廉價商品看待。
可以說,讀書,人人都可以做到,但讀書始終是“奢侈品”,而這樣的“奢侈品”,其中飽含的精髓,又有幾人能提取收入囊中呢?
讀書會讓人生五彩繽紛,充滿味道,而沒有閱讀的生活有時會變得索然無味。
一本好書,一生財富。
關于閱讀日記篇2
今天下午第二節閱讀課,王老師叫我們每個人用兩分鐘時間,讀一個小故事,并且說出故事的大意以及明白了什么道理。我們趕快打開書包,緊張有序的準備著。
第一個是任書樂同學,他讀的是:《木偶奇遇記》,由于時間的關系,他沒讀完就下去了。第二個是張靖雨,她讀的是《芭比公主的故事》,她讀得很快,并且清楚的把芭比公主經受的磨難和克服困難的辦法說出來,也把自己從這個故事里明白的道理講了出來。……很快就輪到我了,我不慌不忙地走上講臺,讀了《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里“幸福與痛苦篇”中的“羅米歐、朱麗葉與其他人”一段。接著我說出了從這個故事里明白的道理:我們常常關心地震、爆炸等痛苦的事情,而不去關心圓滿、幸福的事情。我講完之后,王老師說:《羅米歐與朱麗葉》是一部書的名字,大家有興趣的話,回家可以讀一讀。王老師又表揚我講得很好,叫我再接再厲。我聽了,心里美滋滋的。
同學們一直讀到下課鈴聲響起來,王老師說,通過今天的閱讀,發現我們班的同學在閱讀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第一,閱讀時聲音很小;第二,閱讀時沒有感情;第三,閱讀時,要和下面的同學交換眼神,只有極個別同學做到了。在以后的閱讀課上,還像今天一樣讓大家讀讀講講,還要命題讓大家說一句話。我們班的同學要在閱讀方面下功夫。
關于閱讀日記篇3
有人喜歡運動,有人喜歡樂器,有人喜歡書法……而我呢,整天懶洋洋的,不愛動,就喜歡閱讀。
我還沒認字時,就喜歡看連環畫;剛上幼兒園學拼音時,開始喜歡看注音讀本;剛學會漢字時,又迷上了圖文并茂的書籍;而現在呢,就喜歡看厚厚的文學書。我走路看,躺在床上看,燈光下看,車廂里看,上廁所看,現在鼻梁上已架起了一副三百度的近視眼鏡了。我時常看得走火入魔。看到幽默有趣的地方會不知不覺地笑起來;對書里的壞人會憤怒地大罵起來;看到我崇拜的英雄犧牲了,又會忍不住哭起來……所以爸爸媽媽常稱我是書呆子。
記得有一次,我在學校問同學借到了一本好書,就迫不及待地在放學回家路上看了起來,對前面的狀況渾然不知,差點撞上了電線桿,然后又闖了紅燈……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回到了家。
還有一次,我湊錢買了一本《魯濱遜漂流記》。星期天,我捧著它正津津有味地看著,突然,肚子一陣劇痛,我拿著書趕緊跑到衛生間,我被魯濱遜的聰明機智和勇敢頑強深深地吸引了,一個小時不知不覺過去了,媽媽看我這么長時間還不出來,就敲門大聲吼道:“趙文鑫,怎么這么久還不出來,是不是又看起書了?”我被這一聲吼叫嚇了個激靈,趕忙把書放在洗衣機下,然后從容地打開門,但是媽媽一進門就“搜查”起來,最終,沒逃過她的“法眼”。經我求情,我那寶貝書才得以沒有被沒收。
閱讀,開闊了我的視野,陶冶了我的情操,豐富了我的知識。我愛閱讀!
關于閱讀日記篇4
今天,我看了《格林童話》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豐富多彩,光怪陸離十分的好看。
其中我最喜歡看的是《漁夫的故事》這個故事講了從前有個漁夫和他的妻子住在海邊,有一天他出海釣魚。結果他釣到了一條很大的比目魚,比目魚懇求漁夫放了他,就滿足漁夫的愿望。結果漁夫什么也不要就回家了。漁夫的妻子知道了這件事后,讓漁夫去跟比目魚要一幢小別墅,只是沒過幾天她就覺得院子和園子太小了,又讓漁夫跟比目魚給她們變出石頭建造的大宮殿,過了幾天,她又想要一個國家,她讓漁夫去找比目魚讓她當上國王。她又想當皇帝。
又想當教皇,比目魚一一滿足了她的愿望,最后她要控制太陽和月亮,要當上帝,可比目魚沒有滿足他的愿望,他又生活在破漁舍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和漁夫的妻子一樣,那么貪心,只有自己勞動才會有收獲,不能想著不勞而獲,要腳踏實地的面對人生。不能存在僥幸的的心理,也不能投機取巧的手段。
關于閱讀日記篇5
今天,我讀了《幸福是什么》,頗有感受。
這篇文章寫的是:從前有一個村子,村子里有一口老噴泉,上面堆滿了枯枝敗葉。三個牧童主動拿著鐵鍬和鋤頭去清理這口噴泉。經過他們的艱苦努力,結果把這口老噴泉清理好了,重新又噴出了水。村里的人們、花草、樹木,又喝到了水。這時,出現了一位智慧姑娘,智慧姑娘為他們的健康喝了三口水,又祝他們幸福。三個牧童問她幸福是什么,她沒有告訴他們,她讓三個牧童自己弄清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他們再見面。如果到時候他們還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她就告訴他們。十年以后,他們又相遇了。他們互相說出了幸福是什么,過了一會兒,智慧姑娘來了,她總結了一下幸福是什么。
今天,我懂得了幸福是什么:“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比如,我為班級打掃衛生,美化了教室環境,給同學們帶來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同學們很高興,我也感到了幸福。我在馬路上撿果皮、紙屑,美化了社會環境,沒有了果皮、紙屑,人們摔不倒,我也感到幸福。
關于閱讀日記篇6
《笑貓日記》系列是媽媽推薦給我的,我看的第一本是其中的《一頭靈魂出竅的豬》,我看書一向是一目十行的,而這本書我卻花了整整三天才讀完。
去年暑假里,我便買下了一整套《笑貓日記》,整個暑假,我就沒那么無聊了,除了做作業閑來時間陪伴我的不再是電腦、電視機、游戲機、玩具……而是楊紅櫻阿姨的這套《笑貓日記》。兩個月里,我看完了一套笑貓日記,但我百看不厭,又挑了其中讓自己印象深刻的讓我悲傷、快樂、感動、有趣的 反復看,看到差不多都可以背下來才覺得過癮。我也從笑貓身上悟出一個道理:人只要有追求,就會獲得更有意義。我也忘記楊紅櫻阿姨說的:用夢想溫暖童年,用智慧點亮童心。
從《笑貓日記》里那些從嚴冬到金秋的故事,猶如溫暖童年的“心靈雞湯”、猶如陪伴我成長的“心情寶典”。我也在幽默好玩、美妙溫暖的字里行間中發現一條連通現實和幻想的秘密通道,我會感動、會流淚、會哈哈大笑、會開始人生最初的思考……
媽媽,謝謝你向我推薦《笑貓日記》,也謝謝楊紅櫻阿姨用她寶貴的時間為我們創作了珍貴的《笑貓日記》。
關于閱讀日記篇7
當我翻開第一篇的時候,我就對這些昆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實說,法布爾視為寶地的園子,其實是非常荒涼的。是什么讓法布爾發現了他的“寶地”,并找到蟲子的樂園呢?是他樂觀的心態,強烈的好奇心和敏銳的觀察能力……
現在的人們都已失去了這份求知的欲望了,孩子們總是足不出戶,呆在家里看電視、玩電腦。失去了去大自然之間的交流。大自然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與自然界接觸的過程中,孩子們成長了,可以具備豐富的想象力,鍛煉縝密的思維能力與敏銳的洞察力。感受自然,對人的一生是終生受益的。
法布爾還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現在在課堂上老師提問時,舉手的人總是寥寥無幾,大多數同學都沒有探索的好奇心,只等著老師說答案。永遠等答案出現的人是沒有作為的,我們從小就應像法布爾那樣,養成好學、好問和愛探究、愛觀察的良好習慣。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初步了解了昆蟲。讓我們都來品味鮮花、綠草、流水、樹叢的魅力,仔細觀察生活中細小的事物,昆蟲、露珠、綠葉、花蕊,靜靜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收獲一份大自然的溫情吧。
關于閱讀日記篇8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經說過。我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書迷,在書香的浸潤中長大。我愛書籍,它給了我一雙翅膀,讓我在書的天空里自由飛翔。
我時常看書,看的廢寢忘食、如醉如癡。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十歲時的暑假。
暑假的一天,天氣異常炎熱,開著空調也令人難以入眠。我非常想把還未看完的曹文軒小說——《草房子》看完,但又生怕被父母發現,只好躺下裝睡。直到確定家人已熄燈入睡時,我才躡手躡腳地翻爬起來。我輕輕做到電視機柜前,拉開抽屜,摸找手電筒。“啪”的一聲,不小心碰倒了遙控器。心里不安地想:“媽媽不會發現吧?要是發現了,我的看書計劃就破滅了。”
好不容易,找到了手電筒。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我一直陶醉在這長篇小說中,隨著男孩桑桑一起回憶他小學六年中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故事。三四個小時后,看完了這本書。我還是覺得不過癮,輕輕打開書柜的門,翻找出一本《狼王夢》,又不分晝夜地閱讀起來。看著看著,我竟睡著了,夢里,我還惦記著那本《狼王夢》,看到紫嵐的狼崽——黑仔不幸夭折,藍魂兒慢慢變得勇敢、機智起來,雙毛在與狼王洛戛的斗爭中不幸喪生……
書是知識的果子,是智慧的結晶,一本好書,能帶給我無窮的想象空間,一本好書,就是我最知心的朋友!
關于閱讀日記篇9
我喜歡書,書能讓我的生命精彩。
喜歡《哈里。波特》的夢幻,一層層神秘的面紗被撩起,令我屏著呼吸來追逐每一個情節;喜愛《魯賓遜漂流記》的生命氣息,堅強的魯賓遜,在饑餓與恐懼中開辟出生存的道路;眷戀《三國演義》的智慧,三國鼎立中的各路謀士、勇士、為大局犧牲自我……這些書令我閑瑕時間看得如癡如醉。
書如圣水,能洗滌心靈的污垢,書如烈火,能使黯淡的生命如浴火鳳凰般重生,書如燈盞,能使生命綻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書洗涮了人生的骯臟,洗涮了雙眼的朦朧,洗涮了憂郁的情懷,使我領略到生活的精彩,領略到生命的真諦。
我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如果得到一本好書,我便似飲甘霖,品香茗,把這本書當作一個知己,細細看,細細品。讓它變成一把鑰匙,幫我打開知識的大門,讓它變成一艘小船,帶我來到學海的懷抱。
學海無涯,生命有限。只有讀書,我們才能走出井底,飛向藍天,去感受世界的廣闊,去探尋宇宙的繽紛多彩!愛上讀書,你將耀眼輝煌!
關于閱讀日記篇10
在一個星期日的上午,我在家里閑的沒有事干,于是便決定到書店里買幾本放在家里看。
由于我奶奶比較節儉,所以她就讓我們坐公交車去。而我奶奶年紀大了不記事,竟然早下了一站,于是我們便約摸著走。走過來又走回去,搞得我是“腰酸背痛腿抽筋”,不過最后也找到書店了。在一排排花花綠綠的的書里,我的眼睛急切的尋找著:倒數第二排?不錯,就是第二排,終于找到了!于是我匆匆地買了三本,便回家了。
回到家,我便坐在我的房間里,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不一會兒,奶奶喊了我一聲:“吃飯了!”我充耳不聞,又過了一會,奶奶又讓我吃飯,我仍然沒有說話。又過了一會,奶奶實在忍無可忍,親自來喊我去吃飯,所以我便極不情愿地吃了飯。飯后,我休息了一下,便又“鉆”到書里去了。一連讀了三個多小時,爺爺看到我這個樣子,便用食指輕輕點著我的太陽穴,笑呵呵的說:“你呀,這個小書蟲!”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大家也都笑了起來。
怎么樣,這件事有趣嗎?
關于閱讀日記篇11
今天我讀了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文章叫《烏鴉喝水》。它講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只烏鴉口渴了想喝水,于是它找到了一個水杯里裝著水,但是,由于烏鴉的嘴不夠長,只好想辦法了,烏鴉想到了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往杯子里放石頭,不一會兒,水面升高了,烏鴉就能喝上水了。
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呢?因為烏鴉遇到困難時沒有去問別人,自己開動了腦筋。
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也要像烏鴉一樣,遇到困難不問別人,自己去想辦法,比如原來我一看不懂數學題就問爸爸媽媽,可現在我可不這樣了,遇到看不懂的題我就自己動腦筋,試著用老師講過的各種方法去嘗試,反復看老師講過的例題,直到自己弄懂為止,現在我再也不向過去那樣,見到數學題就鄒眉頭,我也變得慢慢喜歡上數學了。
大人在工作中也要像烏鴉一樣肯動腦筋,用小時候學過的各種知識和方法去解決遇到的困難,而要想以后獨立地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我們現在就必須好好學習,不要灰心、不要偷懶,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學好各種知識和技能,為自己儲備知識的能量,以應對和解決今后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困難。
關于閱讀日記篇12
在我的童年中,書是我知心的伙伴。書里包含著太多太多有趣的問題和知識,讓我去思考,去回味。這不,最近我又在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交流知識”呢!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是一本關于講述盲人的奇跡故事,書里講述了一個叫海倫。凱勒的殘疾人,她在盲與聾的雙重包圍下,被莎莉文老師給予了新的希望:她讓小海倫重新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英語單詞……終于,在莎莉文老師的不懈努力之下,海倫終于考進了哈佛大學,并創建了一百多家殘疾人救助中心。
海倫。凱勒,她在黑暗的世界里非常孤獨與寂寞,但是她卻沒有失望,她依然努力地學習英語單詞,依然努力地認識這個陌生的世界,去與莎莉文老師一起脫離黑暗的枷鎖,她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終于,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哈佛。那么,我們這些正常人呢?是不是更應該去朝著自己的夢想不懈地努力?是不是我們更不應該荒廢自己的器官和生命呢?海倫。凱勒曾經說過:“好好使用你的眼睛吧,你會用它創造一個更輝煌的成就!”,是啊,我們應該去利用它們,而不是白白地糟蹋。
這本書,它會使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們告訴一個道理:“永不放棄!”當你感覺到陷于逆境,意志消沉時,請不要自暴自棄,讀讀這本書吧!它會給你處于困境中的指明前進的方向,給你以信心的成功!
關于閱讀日記篇13
我的愛好廣泛,喜歡閱讀、畫畫、做手工、聽周圣博講笑話等等。其中,我最喜歡閱讀,只要一有空我就會捧書來看。
有一段時間,我瘋狂的迷上了《神奇校車》,書中有一個很棒的卷毛老師,她有一輛神奇的校車,那輛校車可以變成:潛水艇、宇宙飛船、噴氣機……帶她的學生去大自然探尋科學的奧秘。我經常把自己想像成卷毛老師的學生,跟著她一起去近距離地探索海洋的神奇世界,了解鯊魚、鯨魚……,探險北極、南極冰雪世界,拜訪北極熊、企鵝……,乘坐時空穿梭機回到古埃及,在尼羅河上劃船,探訪神秘金字塔……。就連我在彈琴時、吃飯時、睡覺時都會猜測著下一本書卷毛老師將會帶給我怎樣一場神奇之旅,心中充滿了興奮和期待。
我還看過《馬小跳系列》、《西頓動物記系列》、《國際大獎小說系列》等等,這些書給我的課余生活帶來了快樂,也從這些書中我學習到了許多好詞好句,讓我的文章更加精彩,還讓我學到了許多關于科學、歷史和動物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