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200字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把握閱讀內容的結構和重點,從而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書中的主旨和關鍵點。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鄉土中國200字讀書筆記?這里給大家分享鄉土中國200字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
鄉土中國200字讀書筆記篇1
《鄉土中國》這本書是我進入大學后課余讀的第一本書。可能是由于第一次涉足人文社會科學,對這一大類學問很是陌生,書讀得不是太順利,加之日常學習和時間的安排上不合理,一個學期快結束了,我總共才讀完了前3章。對此,我感到非常羞愧,費孝通老先生的“差序格局”都還沒有讀到,真是慚愧萬分。不過,我還是會利用課余時間把全書看完。
然而,只這前三章,就已讓我獲益匪淺。讀完以后,我對中國的鄉土社會有了基本的了解,也認識到世代生活在鄉村的居民身上的一些性格和特質,這是我以前不曾知道、也不曾想過的。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對大師的著作沒有資格做評論,在這里僅就《鄉土中國》的第一章《鄉土本色》談一談個人的一點體會和感悟。
費孝通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于1947年根據所講“鄉村社會學”寫成《鄉土中國》。本書嘗試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關于“鄉土中國”這個概念,費先生在書中指出:“這里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換言之,“鄉土中國”是中國特具的一種體系,它包含在具體的百姓生活里,老百姓遵循它而生活。
在第一章開篇,費先生開宗明義的提出:“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為“鄉土中國”下了定論——中國社會的基層(基本)是土生土長的鄉村人。
在這一章,先生著重闡述了中國鄉土社會的主要特征,即鄉土的本色是什么。我把它總結概括為下面的四點。
首先,在習俗上,鄉村人和其居住的鄉村有著很強的傳統性,而且這種傳統性很難被改變。也就是說,在鄉村居住的人都有一個“根”在身體里邊。這個“根”,這種傳統性是源于人們世世代代和泥土打交道而形成的。比如費先生講他媽媽給他一包家里灶上的泥土,讓他在想家的時候煮一點吃。這種方式現在看來很荒謬了,但對世代與土分不開的農村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心靈的寄托。就像余光中先生在《鄉愁四韻》中寫的那樣:“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母親一樣的臘梅香。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漂泊在外,思念家鄉,想到的一草一木都散發著鄉土的芬芳,鄉土跟母親又緊緊聯系在一起,泥土是母親,母親就像泥土。從中可見從農村走出去的中國人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對踩在腳下的泥土的強烈依賴和深厚感情。我們常說“落葉歸根”。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人在旅途,哪怕海角,哪怕滄海桑田,心中日夜縈繞著的永遠都是故鄉,永遠也放不下扎在心里的這個“根”。這個情結可以說是所有傳統中國人的一種特質。像美國就不行,美國的居民是從世界各地移民過去的,才兩百多年歷史,沒根!所以說,“土”在我們的文化里占著最重要的地位。這就是所說的傳統性,很難改變的,它源自農民們(當然這是最初的'發源、基層,后來擴大到不僅是農民)對泥土的依賴。
這個傳統性產生的原因在我看來有兩點。第一點,農民以種田為業,天天與泥土打交道,自然而然產生了感情。第二點,農業是世世代代的工作,從上面不知多少代一直傳下來,幾千幾萬年,一直延續下來,不曾斷過,是完完整整的一個整體,一個脈絡。滿足這兩點,傳統性就逐漸產生。這是個長久的過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可能形成。
中國鄉村的第二個特征,我總結為不流動性。費先生在書中說:“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徙是變態。”因為種地的人的地是不容易搬動的,你需要一年四季守著你的“一畝三分地”,有許多農活要去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口不流動的特點。一個家族的人住在這里,那么他的后代一般也會在此定居。舉個簡單明了的例子,就是農村的姓氏。雖然不斷有外來人口的遷入,但這只占少數的比重,微乎其微。所以看家譜,上面一代一代從上到下,還是同一個姓占主線。如果一旦到哪一代的哪一家突然改姓了,那么人們就會認為這一支斷了,沒辦法再延續下去了。農村里現在依然很重視這個。所以,你不出去,別人也很少進來,這是不流動——反映到生活起居上就是“安土重遷”這個詞。
這樣也就自然而然引出了第三個特性——聚村而居。聚村而居——村與村之間相互較為孤立、隔膜。上面說的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上說的,這個是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上說的。兩者有一定關聯,我認為是有點因果的關系。因為村子里的人世代定居,不怎么流動,因此導致村與村的交流、聯系變少了,村子就孤立存在了。這有些像國與國的關系:可以合作,但都自己獨立。
聚村而居的原因,費先生講得很明白,也很有道理:“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經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件一代的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
由于大量的聚村而居,因而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即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每個地方有各自不同的風俗。即便在同一個省內,也會有所不同。我是山東人,山東省內一共有17個地級市,各市無論是語言、居民的性格、還是生活習慣、風俗風貌,都有很大不同。你要我講一講山東話,什么叫山東話?這個問法本身就不對。山東話多了,每個市的話都不一樣,你叫我怎么講?要我講,我只會講萊蕪話,還講得不好(從小就說普通話,萊蕪話一直沒學好)。萊蕪市和泰安市,這兩個城市是挨著的,口音上卻有很大差異。萊蕪話音調較平,很少有兒化;泰安話音調起伏較大,兒化音更多一點。濟南和煙臺,口音更是天壤之別。這就是非常明顯的地方性。
第四個特征,我稱之為“熟悉”與“規矩”。亦即約定俗成。這個比較好理解。農村正是由于它的不流動性,人口性質很少發生變化,“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因此,許多習慣就慢慢約定俗成,不言自明了,這又叫作規矩。“規矩不是法律,是‘習’出來的禮俗。”“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我的老家我回去過一次,在那里我看到,一家結婚,大半個村子的人都跑去參加、去吃酒席;一家死了人,差不多全村人前往悼念。這種自發的不假思索的行為完全是源自長年累月的熟悉,這不是規定出來的結果。
以上便是我對于費孝通先生所論中國鄉土社會的主要特征的一些理解和想法。這四大特征,回答了什么是鄉土的本色。盡管本書我只看了很少一部分,但對鄉土社會、鄉土文化我已經有了很多想法,對不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分析,我覺得這是個好的開端,我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鄉土中國200字讀書筆記篇2
在初次看到這本書時,就給人一種鄉土的厚重感。作者費孝通在書本開頭就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時還不甚理解為什么這么說,看完之后便完全贊同費老先生的觀點了。
在本書的第一章,作者關于鄉下人“土氣”的觀點便引起了我的興趣,于是我接著看了下去,發現這本書并不是那種深奧難懂的理論書,他不但語言通俗易懂,里面的一些示例也非常精彩,而且主題明確,敘述簡明扼要。因為我也是從小在鄉村長大,在觀看的過程中,還常常引起我的共鳴,看到書本對某些現象的分析,有時我會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有時則對作者敏銳的觀察佩服不已,拍手稱好。
費老先生在談到鄉下人的“土氣”和“愚笨”時,他是這么說的,“鄉下人不是智力上笨,只是知識上不足,更確切的說是知識結構不一樣,他們的知識足以應付他們的生活,而對于城市的文明生活當然不甚了了。這種不了解就像城里人分辨不了麥子和韭菜、不會爬樹、不會抓魚一樣,沒什么值得取笑的。”他的話算是給鄉下人洗刷了冤屈,他還進而探討了語言的產生以及和人類生活的關系,文字的產生原是為了不同空間和時間的人交流的,但是在鄉土社會,由于生活的一成不變和空間的穩定性和封閉性,口頭語言完全可以滿足生活需要。而且面對面的交流遠比書面語言表達的東西豐富快捷。文字既不是鄉土社會的基礎,本來就不是鄉土社會的本性。人類最初的文字都是廟堂性的,都是為了祭祀崇拜和記錄帝王事件,所以不是鄉土社會的必要。因此文字發明了幾千年,中國的絕大部分農民依舊目不識丁。當然當代的鄉土社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當代農民必須要識字了,因為要科學種田、操縱機器。一看到這里,我發現還真是這么回事,在鄉下是很少用文字交流的,即使有的人上過學,也因為經常用不到文字,而忘記書寫了。
中國基層人們身上的鄉土氣息,除了因為他們世世代代都依靠土地生活,還因為他們身上的性格。書中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兒子和別人兒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兒子錯了,肯定都是劈頭蓋臉把自己兒子罵一頓。我小時候也經歷過同樣的事情,當時只覺得非常得委屈,沒有去深究其背后的原因。直到看到這本書里的分析,我才明白為什么。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中國人是不太懂反抗的。中國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飯的,在人們對自然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只能崇拜它,順應它。天,直接關聯到人們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活過這一歲。所以中國人當自己與別人產生并非無理的矛盾的時候,中國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約束自己,以和為貴,所謂“克己”。
“在中國的家庭里,夫婦間得相敬如賓,女子有著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在鄉村里,夫婦之間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見的現象。我所知道的鄉下夫婦大多是‘用不著多說話的’,‘實在沒什么話可說’。早起個人忙個人的事,沒有功夫說閑話。出了門,各做各的。婦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帶孩子。做完了,男子們也不常留在家里。有事在外,沒事也在外。茶館,煙鋪,甚至街頭巷口,是男子們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場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說有笑,熱熱鬧鬧的。回到家,夫婦間合作順利,各人好好的按著應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沒事,也沒話;合作得不對勁,鬧一場,動手動腳,說不上親熱。鄉下,有說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齡的集團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們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務上,性別和年齡組間保持著很大的距離。中國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兩性間的矜持和保留意見,不肯象西洋人一般在表面上流露。”我想到我們村里面老一輩的夫婦們,幾乎沒有一起出門玩耍的,女的都是和女的在一起聊天,男的都是和男的在一起玩,他們或許就是礙于這種傳統,不善于表達,給人看來夫妻感情非常淡漠。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很多的根據都能夠從土地里找到。好比說中國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是不講究效率的,講究的是感情。于是人們的談話很多都是沒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無法進入正題,就連工作時也是這樣,它不會像外國人開門見山直來直往。仔細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這種鄉土性隨處可見。
再想想咱們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穩定、保守、安于現狀,還是天人合一、儒道的價值體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記。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著泥土的氣息,有著文化的投影。國人“內圣”人格取向,或者一向到近代中國依然是一個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中國人是有根的,他們的根扎在土里。人就好比是這樹上的葉子,一代一代的調零了又新生,但是根沒有變,根還是深深的扎在泥土里。
這本書到現在已經有60多年的跨度了,書中對于傳統中國的基層社會本質看的如此透徹,正因為看了這本書我才對自己生活的鄉土社會有了更深的理解。鄉村基層正因為它的鄉土性,它變化發展的速度比較慢,我覺得這樣也沒什么不好,鄉土性中也包含著不少優秀的品質,如勤勞質樸,追求和諧,與人為善,親近自然等。城市里的人有城市里的生活,鄉下人也有鄉下人的生活,我時常懷念小時候家鄉綠油油的田野和滿山鮮果的山崗,這些就是我童年的美好,而這一切卻在不知不覺間消失不見了。或許以后中國的鄉土氣息不再這么濃厚了,但《鄉土中國》這本書會讓我們記得我們以前是鄉土中國,我們的根牢牢地扎進土里。
鄉土中國200字讀書筆記篇3
前些時間突然發現不是太了解我們這片土地。在網上尋找了好久,說讀讀《鄉土中國》大概可能更能深刻理解我們的文化。
就我的成長,說來也是奇怪,也并不是在現代社會中長成,而是確實在鄉土世界中長大。但是大概是因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父親也并不是要求、強求我接收某些觀點,造成了一種放養的態度。而我,似乎從小時候開始就有一些可以拒絕的權利;長大以后,就只接受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感覺舊時環境似乎并沒對我有太嚴格的塑造。
開始讀鄉土,開始理解鄉土。
從最開始的差序格局開始,大概說,中國的鄉土社會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紋,而每個人都會被影響,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圈子的中心。而西方社會來說,每個人都是很清楚的,幾根稻草一束,幾捆束成一挑。每個人在團體中都很清楚。文章舉例子,如果帶家人去旅行,西方指的是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中國就沒這么明顯。
男女有別。現在年輕人來說,男女一致和平等性得到了很大的接受;包括西方一政治正確就是女性地位的提升。但是在鄉土社會,男女是有差別的。因為鄉土社會是一個安穩的社會,或者追求的是一個安穩。而在安穩的社會中,大家更多的是熟悉和習慣,不希望有著沖突的發生。所以男女的交流和婚姻更像是被各司其責的生活習慣所支配,比如說男主外,女主內。而現代社會是變化的,男女有著求同的需求,但是求同的.阻力很大。正是這個阻力,會產生情感和社會不穩定因素。
長老統治。孩子的成長是被文化定型了的。鄉土社會中,我們沒有成年的界限,年長者經歷過年幼者經歷過的事情,長者也是“師”了。每一個年長者都握著教化年輕人的權利。但是在一個不以經驗為導向的社會中,年幼者可能比年長者懂得更多。
無訟。鄉土社會中,訴訟是違背了本土的倫理道德了,是羞人的。所以,大家主張無訟。但是現代法律中,無賴反而利用這個獲得權益。
從欲望到需要。鄉土社會中,大多數的需求不是被計劃的。吃飯,喝酒都是自發的,但是和需求結合得很緊密。但是現代社會中,我們利用計劃,理性的規劃者自己的人生。
鄉土中國200字讀書筆記篇4
第一次對中國農村社會主動有意識的去觀察和思考是偶然的機會讀到梁鴻的《中國在梁莊》,當時讀書純粹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沒有什么方向,買這本書大概是電商搞活動湊滿減。但11年那個寒假我真的被這本以南陽一個小村莊—梁莊—為縮影呈現一個典型中國村莊的生活狀態、村里每個人的成長和故事、鄉親鄰里之間的糾葛與情感還有村里的政治與權力的變遷的紀實文學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自己本身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村莊,里面描述的每一件事都能在我成長的環境中找到,每一種狀態的人都在我的生活中鮮活的存在著,所以我更能理解梁鴻想要除了將這樣的生活呈現在輿論的視野外,更多的是對于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取得巨大發展和變革的大環境下這種農村社會的變遷和未來命運的思考。梁鴻后來又寫了《出梁莊記》,但這兩本書里更多地側重紀實和調查,對于深層次的為什么、如何解釋這種種存在和現象卻未涉及,《鄉土中國》則從從社會結構這一社會學研究角度闡述了中國農村社會的特征,解讀中國農村社會的全貌。
所謂社會結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占有一定資源、機會的社會成員及其生存活動的組成方式及其關系格局。《鄉土中國》認為中國的社會是基于差序格局運作的,這從根本上區別于西方現代社會的團體格局。差序格局是指每個人以自己為中心,以一根根私人聯系向外推演所形成的圈子,在這個圈子中按離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形成一種差序,同時每個圈子的大小要依著中心勢力的厚薄而定,且圈子的界限是不清晰的,可因時因地自由伸縮。團體格局則以個人為本位,強調團體中個體之間關系的平等,如果同一團體中有組別或等級的分別,那也是先規定的,團體的邊界也有明確界定,個人是否屬于團體一眼即能辨別出來。
那么基于這兩種不同的社會結構,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具有那些特征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作者首先闡述了為什么叫鄉土中國、鄉土的含義是什么?作者認為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是鄉土的,我們的傳統文明是農耕文明,自然離不開土地,是一種生于斯、長于斯最后死于斯的、生活被土地所囿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流動的文明。在這個不流動的社會形態中社區的基本單位是村落,人生長在一個先于自己而存在的.無需選擇的環境中,村落是一種熟人社會,一切問題都可以依照自古累積的經驗來解決,人與人之間是鄉親,且與外界是孤立的。“土”本身并不具有貶義,一方面“土”是土地對于中國基層社會的重要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土”只是基層傳統社會對于現代城市文明的不熟悉所致,不等于愚笨,這種土氣就如同城里人不認識麥子的道理一樣。
然后作者闡述了基于這種差序結構產生的一系列中國鄉土社會的顯著特征,包括文盲較多、私人的道德觀、家族的概念、男女有別、婚育制度、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分離、欲望與需要等都如何理解,相比基于團體格局的西方社會特征都有哪些不同。書中探討的具體一系列特征,在現在的中國基層社會不只是農村依然很容易找到,這里就不贅述了,推薦大家找來讀一讀。
這本書對于從事社會學尤其是中國農村問題研究的學者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讀這本書的意義主要在于兩方面:
一是他提供了一種視角,讓我們去反思自己生活的社群。這個社群到底是為什么成為這樣的、具有哪些特征、在歷史的發展中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變化、這樣的變化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只有在全面認知的基礎上,我想“應該朝著什么樣的方向去努力”這一問題才會有清晰的方向。
二是它讓我們更全面的認識這個國家,了解我們的同胞,在看待許多事情上不再犯“何不食肉糜”的錯誤。例如前幾天殺魚弟自殺的新聞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很多人都對其父母的行為進行了批判,但這個新聞除了這個關注點外我覺得更有啟發的地方是“原來我們的社會還有很多孩子承擔著這樣痛苦的命運”。了解多種生活狀態的存在,認識到世界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美好,便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
鄉土中國200字讀書筆記篇5
前言
《鄉土中國》,其實當我看到這本書名字的時候,就已經打退堂鼓了。我對所謂的鄉土并不感興趣,但在豆瓣9.2分的強烈驅使下,我試著讀完了,在看完最后一頁,我突然感覺自己的眼睛明亮了許多。
其實這本書雖然講的是鄉土社會,但深層理解,卻是講了很多我們禮俗習慣背后的原因。如果要我給這本書起名的話,我覺得確切的應該叫《中國人奇怪行為背后的來龍去脈》。
這僅有100多頁的小冊書,卻道盡了中國鄉土的人情冷暖和行為舉止,鄉土中國,講的雖然是鄉下人的“土”,但是每個土氣的行為下面,卻映襯著城市人的生活。大家常說的人情世故、男女有別、血緣關系、中庸之道均出自這個“土”字。我們嘲笑鄉下人“土”,而土恰恰詮釋了我們的習慣和行為。也就是說在我們嘲笑別人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嘲笑自己......
在這篇讀書筆記里,我會試著提煉出這本書中指出的種種現象,以及形成這些行為的源頭和原因。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吧。
鄉土本色
我們先說說這個“土”字吧,土代表著土地、土氣。我們自古至今,每朝每代無論如何更替,都離不開農業,離不開小農經濟,所以,我們中國的發展,就是在這個土里,每個中國人都是從土里長成的,發展的。在土地上,無論是種植玉米還是種植水稻,一旦人們在這里生存,就只能扎根于此,因為土地是固定的,不易動的,所以鄉土社會的人們也只能生老病死在這里、我們在這樣一個小家庭,小村落中成長,日復一日。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生活,孩子在每個人的眼中長大,土氣就這樣形成了,這種土氣是小范圍的瘀滯的,是每在這里生長的人所熟知的。
當我明白了這個土字的來由后,會驚奇的發現,我們的思想、理念、行為、習慣均來自土的特性。
因為我們都扎根在土地上,我們都沾染了土氣,因為都土氣,所以習慣、思想都相似,因為相似,所以我們是一類人,所以有土氣的老鄉才會親近、才會團結,講究地緣、血緣。因為講究地緣所以我們辦事講人情,因為講究血緣,所以要長幼有序、尊敬長輩。因為辦事講人情,所以討厭打官司,討厭法律解決問題。因為討厭法律,所以喜歡無為政治。因為尊敬長輩,所以才遵守孝道。也因為尊敬長輩,所以長者是權威,形成長老統治,才要立一家之主。
你看,經過這樣的推論,一切的行為習慣皆來于此。
男女有別
我們再談談男女有別,我們所理解的男女有別,大多數是受封建社會的歷史影響,不過在我看看完這一章驚奇的發現,其實這一理念的提出,竟然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而形成的。
既然談到男女,我們不得不面臨幾個問題:愛情、感情和了解。我們來依次分析。
感情是什么?在此書中的定義為:一種體內的行為,導發外表的`行為。在我的理解就是,身體的荷爾蒙抑或是腎上腺素為主導,來控制你,所產生的行為。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那么感情就不是以理性為主導的行為了,而是感性,如果不是理性,那么就會有不穩定的因素在里面,從而影響社會也會有不穩定。所以淡漠的感情是社會關系變得穩定的一種表示。
愛情是什么?費老的解釋是:戀愛是一項探險,戀愛是不停止的,是追求。這種企圖并不以實用為目的,卻是生命意義的創造。戀愛的持續倚重于推陳出新,不斷克服阻礙,不斷發現阻礙。也就是說,愛情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對于愛情來說無論今后的路走多遠都毫無意義,只是當下的過程才是最有成就的。說回來,愛情依然是本能在起作用,是體內的欲望和沖動造成的一種生理驅使。
了解是什么?此書定義為:所謂了解,是指接收同一的意義體系。它是契洽,發生持續作用的。了解才是社會穩定的力量,它是熟悉、親密、熟練地配合的代名詞。也就是說,了解是一個熟悉的過程,是一個磨合的過程,了解才是理性的,帶有思考性的,而不是身體的判斷,是大腦的判斷。
上述的推論我們可以看到,感情和愛情都是不理性,不穩定的。鄉土社會的形成過程中,我們在面對男女問題的時候,既要摒棄感情和愛情,還要讓男女相互了解。這就形成了一套禮俗,為了規避過多的感情,那么必然要男女有別,規避愛情就需要男女授受不親。最后,為了能讓男女之間在沒有感情和愛情的因素下還要相互了解,家庭之間的成長環境、父母對孩子的了解程度反倒成為了衡量婚姻的重要指標。那么,現代社會這種標準叫:門當戶對,而古代社會有套制度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鄉土中國200字讀書筆記篇6
思修課的老師給我們推薦了幾本社會研究學的書,我的眼球就被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所吸引了,費孝通先生在這本書中分別從鄉村社區、文化傳遞、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權力結構、社會規范、社會變遷等各個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和本色,他讓我懂得了中國鄉土社會有著太多的思想羈絆,人們固執地認為他們所在地社會很安定、美好,不愿意做出改變。
費孝通先生說種地的人搬不了地,長在土里的莊稼也行動不了,所以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像是半身插在了地里不流動。對于這句話我深有體會,我總想讓我媽在閑暇時多出去走走,但她總不愿意,我問她為什么,她說:在農村種地的人,不在家種地還能干什么。我想現在還有挺多人還在受著土地的束縛。
在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每個人都是在一個熟悉的社會里成長,沒有陌生人。在經歷了長期的共同生活,慢慢的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規矩,“這不是見外了嗎?”這是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語句,這是出于一種對于熟悉的規矩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中國鄉土社會的.信用不是建立在契約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熟悉的規矩之上,如果社會的信用是建立在一種熟悉地規矩之上的,什么事都是約定俗成,這就跟我們現在說所的道德綁架有些類似,這對于我們要去建立一個信用社會和一個法治社會是很不利的。
還有些鄉土社會里的規矩慢慢演變成了鄉土社會里的傳統,人們從上一代學到的知識不假思索就運用到自己的身上,周而復始,只知道到了什么時間該做什么樣的事,只要方法有效就不必問原由,這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定性思維,思想的不到擴充,思想就局限在了一代傳授給一代的思想之中,這是可悲。
不是說中國的鄉土社會就是那樣思想落后、固執不前,其實只是說中國鄉土社會知識的匱乏。不過現在的鄉土中國傳媒工具的普及,鄉土社會的思想較以前來看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還是有些固執的思想存在,我們要想社會能夠全面的發展,我們什么東西都不能落下,一起進步、成長,我們才更容易去構建我們想要的社會。
鄉土中國200字讀書筆記篇7
一提出問題部分
在鄉村工作者看來,中國鄉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先提出一個小觀點)
然后列舉普通人家往門口街道上倒垃圾和蘇州城里水道臟兩個現象。
一說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說大家可以占一點便宜的意思,有權利而沒有義務了。……公德心就在這里被自私心驅走。(再評論兩句。)
私的毛病在中國實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從上到下似乎沒有不害這毛病的。(再回扣上面提出的那個小觀點。)
因之這里所謂“私”的問題卻是個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樣劃法的問題。(說明‘私’的概念。同時,提出問題。)我們傳統的劃法,顯然是和西洋的劃法不同。因之,如果我們要討論私的問題就得把整個社會結構的格局提出來考慮一下了。(看作者如何由評論現象過渡到揭示本質,最終引出本文的關鍵詞:差序格局。)
(說差序格局前,先說團體格局,通篇陪襯,通篇對比。)
二分析問題部分
團體格局:
西洋的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里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扎,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會亂的。(比喻說理法。)在社會,這些單位就是團體。(比喻的本體。)我說西洋社會組織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們常常由若干人組成一個個的團體。團體是有一定界限的,誰是團體里的人,誰是團體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團體里的人是一伙,對于團體的關系是相同的。……在團體里的有一定的資格。資格取消了就得走出這個團體。在他們不是人情冷熱的問題,而是權利問題。(解釋團體格局的概念。)……我用這譬喻是在想具體一些,使我們看到社會生活中人和人的關系的一種格局。我們不妨稱之作團體格局。(作者命名,點明概念陳述主體。)
家庭在西洋是一種界限分明的團體。如果有一位朋友寫信給你說他將要“帶了他的家庭”一起來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來的是哪幾個人。(舉例說明一。)
現代的保甲制度是團體格局性的。(舉例說明二。)
差序格局:
我們的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比喻說理法。)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比喻的本體。)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西洋社會里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卻是攀關系、講交情。(解釋差序格局的概念。)
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是根據生育和婚姻事實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從生育和婚姻所結成的網絡……有個“己”作為中心,各個網絡的中心都不同。(舉例說明一。)地緣關系也是如此。在傳統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是“街坊”。……可是這不是一個固定的團體,而是一個范圍。……有勢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窮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鄰的兩三家。這和我們的親屬圈子是一樣的。(舉例說明二。)像賈家的大觀園里,可以住著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寶釵,后來更多了,什么寶琴、岫云,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勢力一變,樹倒猢猻散,縮成一小團。(舉例說明三。看到費先生舉《紅樓夢》的例子,很開心。)到極端時,可以像蘇秦潦倒歸來,“妻不以為夫,嫂不以為叔”。(舉例說明四。)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差序格局名詞隆重出場。)
在這里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了。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倫是什么呢?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引出差序格局的第一個要素——‘倫’。‘倫’就好比波紋。)
倫重在分別。倫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實在我們傳統的社會結構里最基本的概念,這個人和人往來所構成的網絡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接下來作者接連引用《釋名》《禮記·祭統》《禮記·大傳》《論語》《中庸》等古代典籍中的句子,來服務于自己的說理。如在《禮記·祭統》里所講的十倫: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夫婦、政事、長幼、上下,都是指差等。解釋‘倫’的含義,就是在解釋‘差序格局’的第一個要素。)
在這種富于伸縮性的網絡里,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這并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又提到一對名詞。)個人是對團體而說的,是分子對全體。在個人主義下,一方面是平等觀念,……一方面是憲法觀念,……我們所有的是自我主義,一切價值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解釋兩個名詞的概念。‘自我主義’是差序格局的第二個要素,就好比投到水中的石子。)
自我主義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的楊朱,連儒家都該包括在內。(舉例說明。)……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這是很好的一個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總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極星,所有其他的人,隨著他轉動。(引用,比喻兼而有之的'說理方法。)
三解決問題部分
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對性,也可以說是模糊兩可了。這和西洋把權利和義務分得清清楚楚的社會,大異其趣。……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對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內看也可以說是公的。
在西洋社會里,國家這個團體是一個明顯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線。……他們把國家看成了一個超過一切小組織的團體,為這個團體,上下雙方都可以犧牲,但不能犧牲它來成全別種團體。這是現代國家觀念,鄉土社會中是沒有的。
在我們傳統里群的極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國是皇帝之家,界限從來就是不清不楚的,不過是從自己這個中心里推出去的社會勢力里的一圈而已。(以上幾段對比說明中西方群己,人我界限劃分的不同方法,從而解決了問題。)
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總結差序格局的概念,揭示概念本質。)
(本篇心得體會:第四章是全書最重要的一章。我認為寫得也最精彩。這一章集中體現了費先生的大家手筆:因為從生活現象入題,在解釋團體格局和差序格局時,用了兩個經典比喻,使得說理語言在嚴謹準確基礎上,又多了通俗易懂的特點。
內容理解上:因為中西方社會格局的不同,所以我們對于公和私的理解也不同。拋開具體社會格局的前提,籠統談公與私是不客觀,也是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