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200字魯迅
寫好讀書筆記有利于提高讀書效率、提高寫作能力及強化讀書效果。要怎么寫讀書筆記200字魯迅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讀書筆記200字魯迅,供大家參考。
讀書筆記200字魯迅篇1
吶喊魯迅讀書筆記摘抄
《吶喊》是魯迅先生寫的一本小說集。他為了喚醒愚昧無知的中國人,便棄醫從文,寫了許多著名小說,并收集在《吶喊》里。接下來小編給你整理了魯迅吶喊讀書心得,歡迎大家的閱讀。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說。后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后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欲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臺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準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當陳獨秀等創辦《新青年》,鼓吹新文化運動,魯迅最初態度并不積極,是可以理解的。毫無疑問,這“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絕望是屬于魯迅自己的。魯迅稱之為“確信”。“確信”這個詞兒可不是隨便用的。意思是說,魯迅對“鐵屋子萬難破毀”這一認識是從不懷疑,一以貫之的。1925年,他在《娜拉走后怎樣》里還談到:“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
但魯迅又確實提起筆來,投入了新文化思想啟蒙運動,并且“一發而不可收”,成為主將之一,這是怎么一回事?——促成魯迅做出與前述“絕望”思想不同的歷史性轉折的思想動因是什么?
“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人所謂可有。”是什么意思?
這里存在一個雙重的否定(與懷疑):首先,是由經驗而產生的“確信”既對“啟蒙者”的絕望,對“希望”(以及“啟蒙本身”)的否定(與懷疑),然而,又由于對自我經驗的有限性的懷疑(如魯迅在《自選集自序》里所說“我所見的人們、事件是有限得很的”),進而對自己的“絕望”(對“希望”的懷疑與否定)產生懷疑(與否定),進而產生(對“啟蒙”)的“希望”。這就是魯迅一再引述的裴多菲的詩句“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魯迅在與許廣平的信中也說過“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為我常覺得‘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但我終于不能證實‘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所以我想,在青年,該是有不平而不悲觀,常抗戰而不自衛。”
《野草過客》:有一天,遇見一位老人、一個女駭。他們之間發生了一場爭論。過客問:“前方是什么?”小女駭回答說:“前面是花園”。老人回答說:“前面不過是墳”。過客則表示,盡管明知道前面是墳,奮斗沒有好結果,但仍然要往前走,他覺得前面有一種“聲音”一直在呼喚著自己。魯迅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歷史使命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反抗絕望的戰士。
作者最終吶喊了,作者又究竟在為誰在吶喊?
為別人:麻木的眾人、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正在作著好夢的青年
“還記得三四年前,有一個學生來買我的書,從衣袋里掏出錢來,放在我手里,那錢上還帶著體溫。這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寫文字時,還常使我怕毒害這類青年,遲疑不敢下筆。”“我還不明白應當怎么走,至今有時還在尋求,在尋求中,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實偏偏毒死了偏愛我的果實的人。”魯迅無論在用筆戰斗還是在剖析自己時,眼前都浮動著革命下一代的形象,耳邊都響徹著被壓迫人民的呼聲。他從不把思想的改造和寫作看作是個人的事情,而是把它們與人民解放斗爭事業緊緊連在一起。
這樣我們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魯迅為什么要“聽將令”,又為什么說“我的小說和藝術的距離之遠”。
魯迅認為“好的文藝作品,向來多時不受別人命令,不顧厲害,自然而然地從心中流露出來的東西”。這就是說,真正的藝術作品必須聽命(忠實)于自己的生活(生命)體驗與藝術感受,寫自然而然地從心中流露出來的東西,如前所分析。魯迅真實的生命體驗正是他心靈深出那些“太黑暗、太冷酷”的感受,但魯迅一則出于“替別人”著想,一則出于對自己的感受的懷疑。總是在作品里有意“刪削些黑暗,裝點些光明”。一面要讓真正屬于自己的黑暗感受在作品中真實流露,一面又要加以限制、保留,甚至“不恤用了曲筆”。前者是“心”的自然非理性的流露,后者是“智”的理性的有意為之。
《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譴責。本篇的藝術特色在于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說中心——提示了社會的冷酷無情。小說經營謀篇,工于匠心。特色之二在于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伙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劃,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敘述來表現,由此塑造的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小說的語言也極精煉簡潔。作者刻畫的酒店掌柜,小伙計,短衣裳幫顧客,孩子們,眾多人物都是以簡練幾筆勾畫出來,惟妙惟肖。孔乙己結結吧吧地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辯解時,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竊書不能算偷”,將舊時代知識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畢現無余,令人嘆服!
《藥》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義為背景,經過藝術加工和典型創造而寫成的。小說描寫了革命者流血犧牲而不被理解,他們的鮮血反被做成人血饅頭去醫治癆病這樣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悲劇,發人深省的剖析了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歷史原因。本篇獨具匠心的采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索寫華老栓為兒子治病;華老栓買人血饅頭,華小栓吃人血饅頭,華大媽上墳;一條線索寫夏瑜的革命活動和犧牲。兩個悲劇交織起來,形成了一幅悲壯的圖景。作者精細的構思,突出體現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寫作手法。用“華”“夏”這兩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姓氏作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稱,其強烈深遠的意蘊極為豐富深長。全篇其實只是寫一個革命者犧牲事件的反面,通過一群不覺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來反射出革命者的慘烈。夏瑜被殺沒有明寫,而是從圍觀人的動作描寫中暗示出來;其被殺地點也分明點出為古軒亭口,這正是秋瑾被害的紹興古軒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視死如歸的精神是通過牢卒和聽客們愚妄的反應反射出來的;其墳上的花圈則暗示:他們的同志們仍在堅持斗爭。小說末尾以墳頭比喻闊人祝壽的饅頭,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遠令人警醒了。小說的全篇籠罩著濃重陰冷的氣氛,也是作者為突出人物和主題而成功營造出來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讀書筆記200字魯迅篇2
魯迅是無人不曉的大作家,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后改名樹人。1918年,他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經過這本書,我發現他的文章很有特色,必須很認真地去看,一不留神就會看不懂,也是很值得揣摩的文章。
“狂人”也就是“瘋子”。他先懷疑趙貴翁和街上的男女老少要吃他,又覺得他大哥也要吃他,甚至還猜測他的妹妹就是被大哥他們吃掉了。我看這篇文章的第一感就是恐怖、嚇人。看著看著就像被它迷惑了似的,懷疑是不是真的有人是吃人的人。那是多么黑暗的世界呀!竟然能把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個狂人。異常是文中最終一句話:救救孩子……喊出了魯迅的心聲,千萬不要讓下一代的孩子再遭受這樣的不幸。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很慶幸生活在此刻這樣完美的社會里,真的很珍惜此刻的生活,此刻的學校和朋友們。
讀書筆記200字魯迅篇3
魯迅《朝花夕拾》讀書筆記600
篇一:
初讀了《朝花夕拾》不覺得像一本名著,反而覺的像是一個朋友在與你閑聊家常,原來這才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
我正在讀“無常”這一篇章是,也正好是全書的一半,“無常”與之前“五猖會”上的堂報,高照,高蹺,抬閣,馬頭,等,一定是魯迅愛看的,不然怎么會寫的如此詳細呢!從此看來魯迅小時候一定也是很貪玩的,不過這里主要還是反映了魯迅思想中戀鄉的一面。
再往前看《二十四孝圖》還真讓人摸不著頭腦,只是覺的這篇文章一定還有深層的含義,看來我還得慢慢的滲透一下,才能得出結論
說起《狗·貓·鼠》與《阿長和〈山海經〉》可是我在這書中最感興趣了的,一開始,看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像是在聽故事一樣。文中的魯迅可是把他仇貓的原因一五一十的說了一遍,說實在的,我也挺討厭貓,也是因為它吃了我的最愛——紅燒魚。不過,如果當時的我把這件事紀錄下來的話,就能與魯迅先生媲美一下了,題目就叫做《我·貓·老鼠》雖然我平時不喜歡老鼠,但看了這篇文章,突然覺的其實那只老鼠也不錯啊!可當我看到阿長踩死隱鼠時,感覺有點氣憤同時也為魯迅失去
隱鼠也感到惋惜。更感覺阿長真壞,不僅踩死了可愛的隱鼠,還把罪名強加在了貓身上!使魯迅錯怪了貓!
從看了阿長與《山海經》開始,如今我不記恨她了。阿張雖然多嘴,禮節多,但是她爽直,淳樸,又能幫魯迅買《山海經》,人品也是不錯的。
《朝花夕拾》的內容簡短卻不缺乏經典,看來想讀透這本書,還是得好好體會!
篇二:
放假期間,我無聊的沒什么事情干,于是,我打算讀一本好書。在初中,學了許多有關于魯迅先生的文章,我突然想看看他的作品,于是,便閱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
里面有一篇是我們學過的,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了魯迅魯迅先生小時候在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中乏味的讀書生活,在上個學期,老師已經帶著我們深深地學習了這篇課文,有一些段落我還可以背出來,對于這篇課文來說,我已經十分熟悉。
其他的九篇文章都分別敘述了不一樣卻都同樣有意義的事情,我很想把我我每一篇的感想都寫下來,但是還是決定挑出我最深有感觸的那一篇?
阿長是魯迅魯迅先生小時候的保姆,這篇散文記述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當時善良、樸實的特點,但她也有愚昧迷信的一面,嘮叨著?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當她知道魯迅先生一直很想看《山海經》的圖畫后,過了十幾天或者一個月,她就把魯迅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買來送給了他,我還記得她當時的那句淳樸的話語:?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這句話讓我感動了,這是多么可愛的保姆啊。我體會得出魯迅魯迅先生對長媽媽充滿了尊敬和感激。魯迅魯迅先生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從長媽媽身上,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文筆相當之好。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故事寫出了魯迅先生的小時的生活,讓我受益匪淺。
篇三:
“即便人逝世了真有靈魂,因為最惡的心,應當陷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二十四孝圖》。
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讓人憑有感想的。
在初一時學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道《朝花夕拾》底本叫做“往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跟青年生涯片斷的10篇文章。那個本應該是個快活的童年卻覆蓋在那封建社會里,時不斷透出些陳腐的氣味。于是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罵得酣暢淋漓,罵得溫柔順轉,罵得你都要很難猜他到底在罵什么。但柔軟的舌頭在那個時候通常是最傷人的兵器,魯迅先生也許也就是應用這一點!
再接觸本學期的阿長與《山海經》一文,讓我覺得魯迅先生是一個如許可惡的人兒。長媽媽這個角色,須要分一為二對待。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存了許多迂腐的風俗。像要在新年的凌晨對她說祝賀,而后還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標對“長毛”的故事亂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最愛好的隱鼠。因而,那時的魯迅對她懷恨在心。
呵呵,這個粗鄙、保守的婦女卻做了些讓人對她要刮目相待的事——賣《山海經》。在長媽媽曉得“我”愛好《山海經》后,跑了很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以為她“有巨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抒發了他對阿長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白了他對阿長的愛,他盼望善良的地母能讓阿長安眠。
在這,我不得不信服魯迅先生的人格。對長媽媽,他說不出愛戴,也說不出冤仇。興許說這是他仁慈,抑或說這是他愁悶。由于,文字的發明者賦予了文字的心坎一種更加深沉的情感。名義或者是你看到的樣子,內在你卻是那么難揣摩到的。
放開心去想,放開心去看。你會在這本書里,看到另外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只屬于那時侯的魯迅一個人的。讓咱們敞開心扉,去領會體會。
讀書筆記200字魯迅篇4
魯迅二十四孝圖的讀書筆記
《二十四孝圖》這篇文章記述的是魯迅先生通過當時的兒童讀物想起自己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魯迅二十四孝圖的,希望您喜歡!
魯迅二十四孝圖的讀書筆記一
魯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涂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涂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么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對《郭巨埋兒》的描寫。這一段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會的腐朽。魯迅先生在《舊事重提》中說:“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實在沒有什么好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魯迅先生還不無諷刺地說道,不僅他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害怕父親做孝子特別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況下,若父親真當了孝子,那么該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讓誰照著學,而是一點,讓大家明白,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我們應該去愛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對的,但要學習這種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過故事告訴大家孝敬父母。
紳士赤條條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臥冰求鯉”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說他后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借用的是“子路負米”的傳說。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學生。他服侍父母時,自己只吃粗劣的飯菜,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魯迅在前文已說過,學“子路負米”并不難,而“臥冰求鯉”則有點危險。這里諷刺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但卻很少看見那些“紳士”、“將軍”為老百姓做出類似“臥冰求鯉”、“子路負米”這樣的善事來。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著“人”的光輝的面容。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贊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后的高貴與堅強,贊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魯迅二十四孝圖的讀書筆記二
《二十四孝圖》這篇文章記述的是魯迅先生通過當時的兒童讀物想起自己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虛偽和殘酷,并且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責了這些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生命,將“肉麻當做有趣”,以“不情為倫理,污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
作品開篇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現象給予嚴重批評,通過這件事可以體現作者魯迅是下了很大決心提倡白話文的。而對于提倡復古的人是極其痛恨的,痛恨到什么程度呢!“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兩次在開篇部分出現足以體現作者魯迅對提倡白話文的渴望和對復古的痛恨。并且用“麻叔謀蒸食小兒”的例子來比喻這件事,足以體現作者對于此事的努力有多大。
《二十四孝圖》是元代郭居敬編,內容是集錄了古代所傳的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是舊時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其中“老萊娛親”是講他七十多歲時穿五色彩衣詐跌“娛親”的故事,”、“郭巨埋兒”是講郭巨由于家里貧窮母親吃不飽飯便要挖坑埋掉自己親生兒子的事。這里面幾乎全是記錄愚孝的故事,魯迅通過表達自己對愚孝的不認同,同時也諷刺了當時的舊社會、舊制度、舊思想,表現了他強烈提倡新文化的欲望。
魯迅先生對愚孝的看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孝是必要的,愚孝是萬萬不可的,這不是今天的我們正要學習的嗎?希望天下多幾個孝子,少幾個愚孝之人……
魯迅二十四孝圖的讀書筆記三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后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讀書筆記200字魯迅篇5
魯迅《朝花夕拾》讀書筆記精選
暑假中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十分的優美。在這組文章里,作者追懷青年時代的往事,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懷念,又真實地書寫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所經歷的種種生活。其中寫了許多關于少年兒童的事,使我在讀文章時,仿佛也在品味著自己的生活。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有點恐懼,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過魯迅那《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首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從魯迅寫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過的,但這也時時刻刻充滿著美好的回憶。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童年和青年過得好或壞它都會留給予們回憶,所以魯迅和我們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那些瑣碎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以下那個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夢,體驗一下那時魯迅的美好童年。
從書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向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郁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艷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肴,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讀書筆記200字魯迅篇6
五四新文化運動留給國人的是反帝反封建,而他就是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奠基人。他用白話小說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評擊,他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他,就是魯迅。
從魯迅的雜文中可以看出魯迅一生中思想最成熟的歲月,也可以說傾注了他大部分生命與心血在此創作中。翻開《魯迅雜文選》,認識到愛國的偉大文學家最受爭議的一面。
初讀魯迅的雜文,讀到的也許是對它的不理解,但漸漸的發現雜文取材廣闊、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語言精煉,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結合和完美統一,形成的是魯迅獨特的風格。
魯迅的雜文被稱之為“諷刺的藝術”。魯迅雜文的諷刺藝術之一是夸張。從中看出,他將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惡”,但又是“常見的,平時誰都不足為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煉的,或者簡直有些夸張的筆墨”藝術地寫出某一群人的真實來,有意識地夸張被諷刺對象的某一方面,使起特點格外突出,達到諷刺目的。
魯 迅雜文的諷刺藝術之二是反語。從表面上看是對于人或事物的肯定和贊美,而實際上是否定以及諷刺,這種手法往往用來表達憎恨和憤怒的感情,具有強烈效果,讓人讀起來,不禁為之一笑,就如魯迅自己所說的那樣:“我因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語,每遇辯論,輒不管三七二十一,便迎頭一擊。”
諷刺藝術之三則是比喻。魯迅的雜文中可以看出有政治的特點,但并不是完全系統地進行論證,而是經常以比喻手法,形象生動含蓄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態度。這些比喻使得文章讀起來具有強烈感染力和諷刺意味,有種恰到好處,畫龍點睛的作用。
魯迅雜文的諷刺藝術之四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用對方的話來攻擊對方,找出對方相矛盾的說法和行為來諷刺對方。
乍看雜文,分成了許多小標題。第一篇的《熱風》是第一本雜文集;第二篇《華蓋集》作者將迫害和圍攻比喻成交華蓋運,在調愾中體現了辛辣的諷刺,表現出對敵人的藐視和嘲弄;《墳》則是一種比喻了;第四篇《而已集》表達他對敵人的極大憤慨和決心用手中的筆同他們斗爭的決心;而《三閑集》可看出魯迅先生明確批判立場和針鋒相對的批判作風;《二心集》則表明了自己對統治者懷有“二心”,與他們勢不兩立而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的決心和勇氣;《偽自由書》以時事短評為主,這是運用反語;《南腔北調集》以作為對那些無聊文人攻擊的回答;輯入《花邊文學》里的雜感,全部是以在報刊上發表過的短評,是魯迅對于社會批評的進一步開拓;《且介亭雜文》表達了先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的憤慨和帝國主義丑陋行徑的不滿;最后一篇《集外集》可看出是作者對其作品的態度。
每個人的思想是不同的,而魯迅通過雜文這把鋒利的“劍”來反映他的思想和實現他的革命目的。他的雜文,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是匕首,是投槍,是能和讀者同殺出一條生存血路的東西”。
雜文給的啟示數不勝數,讀完魯迅先生的雜文似乎看透了中國那一時期的歷史、文化、思想……最后只能感慨一句:雜文一點兒也不雜,而是完美的思想統一!
讀書筆記200字魯迅篇7
魯迅阿q正傳優秀學生讀書筆記10篇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作品,選自《吶喊》,他講述了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阿Q的故事。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魯迅阿q正傳,僅供大家參考!
《阿Q正傳》讀書筆記[500]
自從魯迅先生作了“正傳”,阿Q便名揚華夏,連那些打罵過他、嘲笑過他的人也隨他一起出了名。觀看此文時,心像是泡在五味瓶中。讀阿Q可悲、可笑、可憤、可思、可省。
毋庸置疑,魯迅先生的筆鋒是利的,二十世紀初中華國民的病態在他的筆下暴露無遺,時代鑄成了國民的劣根,在國將不國之時民眾依然沒有醒悟,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封建制度的局限性,沒有一個完善的教育體系,導致類如阿Q、王胡此等文盲到處都是;即使是讀過書的,像趙太爺、白舉人這些偽君子,也是憑借讀書為一種通往上層社會的手段,大凡是考取功名后,便將所學圣賢之道封存起來,此在也不會用到,剩下的任務便是研究如何搜刮民脂民膏。第二個原因便是當時社會之動蕩,列強侵略,政府無能,國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還有什么心思去關心知識,生存都是一個問題。也正是這許多的原因導致國民病態。
觀古思今,也許我們投給阿Q的不應是嘲笑,我們更應該反思,其實只要你仔細回味你會發現你也是一個阿Q,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阿Q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所以勸各位不要笑的太輕松。
無獨有偶,現在的一些官員也沾著過去的污濁。不同的是,現在官員是將所學暫時封存起來,因為在上級視察之時還可用到,依今比古,有過之而無不及,對上奴顏獻媚,對下百般刁難,對上一副小人之態,對下一股惡霸之風。著實令人“敬佩”不已。
“以古為鏡,可知興亡。”吾輩宜加倍努力,以跳出“其興也渤鄢,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一起努力吧!
《阿Q正傳》讀書筆記[300]
趙太爺因夫人及媳婦想買阿q的漂亮衣服,請他過去并破例點燈,前后態度反差很大。當革命黨進城之后,趙太爺十分害怕,看到阿q竟然低聲下氣起來,而對此,“給點陽光就燦爛”的阿q當然十分得意。
阿q有點可愛。他喜歡自言自語,自我安慰。當他與王胡打架被罵是“天下第一賤人”時,他咕噥道:“天下第一?狀元才是天下第一,我阿q就是天下第一!”竟然爬起來開心地走了,引人不由地發笑。而小尼姑罵他是“斷子絕孫的阿q”,使他萌生了“應該有個女人”的念頭,可因表達太過直接,嚇到了吳媽,自己有個女人的想法也泡湯了。于是認為吳媽也沒什么好的,腳大,假正經,以此來安慰自己。
阿q是個短工,割稻子被夸獎能干了他會更加賣力地干活,傻得可愛。去趙太爺家舂米,吃過飯也急著做工,不會偷偷懶,吳媽說他是“天下第一的蠢貨”,實則是在夸獎他吧。這不能不說明他其實是有美好善良的一面的。
讀《阿Q正傳》有感寇濤
寒假里,為了豐富我的知識,我到書店借了一本《阿Q正傳》來讀,里面生動有趣的情節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
《阿Q正傳》是20__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為主要特征的流浪漢阿Q,描畫出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國人的魂靈。
讀完這篇小說,我深受感動。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里,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里,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么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阿Q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是當時民眾痛苦生活的縮影,我喜歡這部小說。
讀《阿Q正傳》有感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作品,選自《吶喊》,他講述了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阿Q的故事,向我們描述了一個已經遍體鱗傷,千瘡百孔的社會,在這個人與人已經互相歧視,侮辱的社會,人性已經冷漠,正是如此,魯迅先生才棄醫從文,開始了他文學史上的康莊大道。
阿Q的心理活動可謂是深入人心,在文章開頭之時,便有一句“我總算被兒子打啦”,好借此平衡自己的心理,在自己的心里給自己了一個勝利的金牌!
還有一次,阿Q看見王胡光著膀子在捉虱子,他也覺得自己有點癢,于是他也脫下破夾襖,捉虱子,可是捉了老半天才捉到三四只虱子,而且都是又弱又小的。王胡這時候卻是一個又一個,而且個個都是大的。阿Q很失望。從這里看阿Q的進取心是很強的!
文章的結局是阿Q被送上了刑場。在這一部分,阿Q的心理活動描寫,也是非常細致的。像畫押的時候,阿Q不會寫字,于是用圈代替,他畫的圈據自己的心理反饋,是他畫過的圈里最圓的一個,他不知道自己是要去槍決的,當知道要去刑場時,他兩眼發黑,耳朵里喤的一聲,他認為人生不免要游街示眾罷啦!字里行間體現了阿Q逆來順受的思想!
我很欣賞鄭淵潔在《白客》中提到的一句話:“在當時的社會,阿Q本無其人,然而人人都像阿Q。”
《阿Q正傳》讀書筆記[500]
《阿Q正傳》,隨著年齡的增長,再讀它不禁有了些共鳴。
初中時讀它,覺得這是一篇有點滑稽的文章,還會感嘆阿Q的幽默細胞,在這樣大家都看不起他的情況下,他還能麻木自己,愉悅自己,雖然自己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
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但他的精神卻“常處優勢”,他常常夸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上輩,現在連老婆都沒有,那哪來兒子呢,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
于是他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于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后,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于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
就像麻醉藥,總麻醉自己,在嘲笑中任能跟著樂,不知道這算不算“知足常樂”呢,還是“自欺欺人”。不知道他會不會夜里也感慨自己的不幸而流淚呢?
《阿Q正傳》讀書筆記[500]
阿Q的一生是笑料的,未免可憐,卻不值得可憐!
對于阿Q,有太多的說法,其軟弱無能,勢強凌弱,無不暴露其本質。在那樣一個年代中,深處惡劣的環境,阿Q先生卻更表現出了不爭氣不警醒的態度。它漸漸形成了阿Q風格,即現在人們所說的阿Q主義。
生活環境的惡劣,做人的種種失敗,更使我們的心感到同情與憐憫,也許同情與憐憫對他來說無所謂,他會感到那些是什么屁東西,走阿Q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屈膝人下,任人欺凌已是一種習慣。阿Q先生認為這是天命難違,是人的意志所不能轉移的,關鍵是他連反抗的意識都沒有,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雖然有人說他會舂米干活,那只是當時看到他還有一點可用之處才說的風涼話,但事后是過河拆橋,沒用了就踢到一邊去——奴才到底是奴才,因為沒有了尊嚴,沒有了自尊。
雖說他有奴才的本性,卻不乏知道另一個道理——強勢的不敢欺負,難道還惹不起弱的,才有了調戲小尼姑的偉大做為。算是長了出息。
反感革命黨,痛恨剪辮子,懷疑在外面走路的女人與別人有勾搭。但為了高人一籌,卻想著投靠革命黨,在思想上占領高地。結果不選擇卻被屈成死罪。一向欣賞別人被砍頭的阿Q卻自己嘗到了被砍的感覺。難道這是命運的捉弄?
在那樣的年代,不應該有這樣的阿Q精神,為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須要有自尊,必須要有尊嚴,必須要有志氣。這樣的人才不會寄人籬下,民族才更有生機。這種諷刺阿Q精神的思想,從側面激勵了我們要有尊嚴,讓我們更加有了勇氣,敢于面對困難。
阿Q,是洗滌了我們的心靈的人物!
讀《阿Q正傳》有感
讀完了文章,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阿Q“精神勝利法”,他總借著“精神勝利法”來麻痹自己,來逃避冷酷的現實。
文章以辛亥革命閉塞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塑造了阿Q這個身心受到嚴重殘害的落后農民的人物形象。阿Q生活貧困,靠打短工為生,住在土谷祠,無依無靠,甚至連自己的姓氏也“丟掉”了。
文章開頭就寫了阿Q在未莊并不怎么好的人緣地位,以及總少不了挨打和被開玩笑的生活。面對人們的各種過激行為,他總是吃虧,但他用“精神勝利法”使自己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阿Q向往有一個家,所以他想“女人”,所以他才會對吳媽說那樣的話,由此看得出阿Q心中的“家”對他來說是多么重要,但那時的人們不懂,阿Q還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阿Q膽子不算大,但他能毫不諱飾的說出來他上城的那些日子干了不好的勾當,卻使人們更加疏遠他了。
當革命黨來到鎮子時,阿Q又幻想他加入了革命黨,去掠奪趙府和“假洋鬼子”的財物,后來革命黨搶去了這些阿Q夢寐以求的東西,卻沒叫上阿Q,再后來阿Q被抓走扣上了打劫的罪名,游街示眾,最后被槍斃了……
正如魯迅先生自己說過,他寫《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
對與阿Q的悲慘一生,我感到無奈,我感到惋惜。
《阿Q正傳》讀書筆記[600]
初讀《阿Q正傳》,只是覺著阿Q的無知、猥瑣、麻木、欺小凌弱的小人嘴臉令人可憎;再讀《阿Q正傳》時,卻覺得在阿Q身上很能發現一些國人縮影;深讀《阿Q正傳》以后,越發覺得阿Q簡直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的寫照。仔細的觀察國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的表現和思維方式,我有了一個令人驚訝發現:一個阿Q倒下了,數億個阿Q站起來了……
小說中對阿Q的藝術表現,成了現在國人的對待社會現象、回避現實的立場和態度。時局對阿Q們的影響頗大,時局如發生了變化,他們的思想也會發生劇烈的變化。起初他們認為改革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自己為難,影響自己目前能維持的生活現狀,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當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他又盲目地相信改革會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繼而堅決地擁護改革的主張,并誓做改革潮流的先鋒官,繼而產生了要在政治、經濟以及女人問題上獲得翻身的一系列“改革思想”。
當改革形勢遇到阻礙和挫折的時候,權利仍然被“原官”把持,阿Q們就變得“很容易鬧脾氣”,“總覺得自己太失意”,特別是當阿Q到靜修庵去革命碰了釘子,去“結識”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后,其情緒更是一落千丈,覺得“他所有的抱負、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筆勾銷了”。甚至由憂愁轉為惱怒,產生了一種強烈而奇特的報復心理。生動而形象地刻畫了阿Q迫切的想利用“革命”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而又始終不覺悟這一投機趨利的基本性格特點。
現實生活中的另一群阿Q式人物,也同樣因時局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心態。在改革形勢高漲時,他們一方面感到惶恐不安,一方面機關算盡,施展陰謀,或討好自認為是改革派的阿Q,或相互勾結投機改革。
《阿Q正傳》讀書筆記[500]
其實阿q沒有死,不用等十八年后一條好漢,隔天就冒出一個來。天下的好漢多得是,是死不完的。
其實阿q很久以前就有了,只是人們知其不道,而偏讓魯迅一不小心就道了出來。人們才頓悟,哦,原來我們中間有一群這么弱智的人啊?咦?我怎么沒有發現呢。
其實阿q就是我們自己,當局者迷,騎牛找牛。
你敢說你沒有跟鄰居邋遢的同伴撒尿斗遠?你敢說你沒有掀了女同學的裙還跟同伴吹噓幾天?你敢說你沒有遇見仇家大胖子的時候乖乖地由他魚肉?總之,你也是很阿q的,當局者迷,騎牛找牛,罷了。
很多人看了《阿》之后都無動于衷,還偷偷的笑隔壁的弱智,咦,真像他。
我告訴你,其實隔壁的弱智同樣在笑你弱智。
其實這也是魯迅的陰謀,你看文章的同時你也正扮演著男主角一號。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哦!原來我們都是阿q!都是一群盲目自大,奴性十足,爭強好勝,忍辱屈從的阿q。而且看完了《阿》之后與自己對比完之后還大安旨意,說,哈哈!好彩!不是我。
我們擁有中華傳統美德,謙讓,誠信,勤勞,淳樸,互助,友愛,團結,我們不是阿q。
哈哈!
其實這是錯的,這些恰恰都是我們民族最應該追求的品性。
我們應該挺起來,挺起來吧,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我們已經軟了很久了,那些追求離我們已經越來越遠了。就好像足球,只有追到球你才能射出去,像我們這么軟是追不到球的,更不能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