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寫好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方便大家學習。
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篇1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邊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下,溪邊小船收渡。猶如一幅潑墨的山水畫,我不經想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邊城》講述的故事凄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也細膩而且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
《邊城》里的人情亦如水,卻不似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清澈純凈。在閱讀時,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后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著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翠翠也帶著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好明說,只是遠遠的觀望,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為翠翠好,卻不知由于他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有的時候,愛,也會成為一種負擔,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愛子女的,含辛茹苦,只為孩子能避開一切災禍擁有燦爛的笑靨,他們的付出無私,無怨,但是當父母的愛逐漸成為孩子的闖蕩世界的牽絆,當至親之情終于纏繞住我們的腳步,我們變得如此懦弱與無助。長期處于父母陰蔽下的稚弱的翅膀,又該怎樣去搏擊風雨?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我們擔不起太重的愛!
整本書,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最終落得一人孤身守獨船,為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做無盡的期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回?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
“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于哀而不傷,在凄婉中結束。
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但湘西的柔水與凈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胸懷,他們沒有勾心斗角,而是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兩人約為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以極。二老的歌聲美如山間的竹雀,自他開口那一刻,大老便已得知自己的命運,為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
兩顆雙子星,一顆在這頭,一個在那頭。無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哥哥的死而消失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的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悄離開,帶著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
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篇2
初讀《邊城》,有種道不盡的感概,書中為節選部分,看完全文更是感概萬分。在文章一開頭,便將讀者帶入一個“世外桃源”。那里,是與世無爭的地方;那里,有最淳樸的人們;那里,有最古老的風俗;那里,曾發生過一段凄美的故事
文章以端午節為線索貫穿全文,秋天過后等待的又是下一個秋天,翠翠等待的卻始終唯一,自從與‘他’在河邊邂逅,就已注定了他的命運,盡管初次見面,但倆人卻無拘束的動了嘴皮子。邂逅一個人,眼波流轉,微笑蔓延,黯然心動,于是,似乎有什么東西在翠翠心中滋長了……
然而,生命不只是邂逅一人,雖情為二老所系,卻終究遇見了大老,就這樣,二老與大老同時愛上了一個女人。但他們并沒有不戀手足之情而奪愛。盡管愛情面前人是自私的,但他們寧可選擇一種和平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愛意。倆人相約為翠翠唱歌,二老的歌聲美妙的似世間絕唱,自二老開口唱歌的那一刻起,大老就已遇見自己的命運,于是他決定退出離去,卻怎料意外身亡。
這本是一個沒有時間流逝的小城,十七年來,在這與世隔絕的小山村里,翠翠和他的爺爺為人渡船過日子,一切事情不過是過眼云煙,消縱即逝,生活在風輕云淡之中,若不是那年進城,遇見了城里的男子,翠翠會不會有個美好的結局。只道‘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畫悲扇?’悲劇的開始往往是毫無征兆的,命運伸出手來,把種子埋下,幽秘的笑著,等待花開結果的那一天,就如同那年翠翠與二老的短暫邂逅,當時如此清純的翠翠,在最后獨自等候著他,寧可舍棄一生去等那個‘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的他,給人以遐想的結局,卻又掩不住其中的悲傷。
如果沒有遇見,生活依舊平淡繼續,然而命運伸出手來,我們無能為力。若人生只如初見,多好,沒有相遇,相知,相愛,就不會有相離,與煎熬的等待,他仍是他的城里男,她仍做她的擺渡女,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
她的等待,是否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一片光明,這是值得深思的,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去,等到最后,竟忘了承諾。等待是一種痛苦,我若是沈從文,我定不會讓你這么難受,我會還你一個青澀的愛情。翠翠,你是否會感覺到徐志摩也同樣與你是天涯淪落人?
最后的最后,在碧溪邊的渡船上,依然有一個清寂的身影在執著的守望著……
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篇3
《邊城》的開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的城市里,這種現象幾乎絕跡,所以不難看出,作者沈從文對這種安靜祥和的農村生活有著很深的感情以及對此的懷念。
在《邊城》里面讓我們看到的&39;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讓人稱奇的那只小狗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圍一切的一切都是美麗而又寧靜的,但“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別人看”,這又好像是為了襯托后來翠翠的不幸遭遇。所以說不同的人不同時間讀同一部作品會有不同的感受。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無從實現而前后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
這一切的發生,無疑是對翠翠慘痛的打擊。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嗎?作者最后留給我們的看似矛盾的問題,恐怕只有作者一個人才能回答了。
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篇4
初讀《邊城》,并未從中體會出時代的風貌和氣息,只是覺得沈從文先生出色的文筆描繪的獨特生活風貌,向往那里的山和水,沱江,茶峒,碧溪,吊腳摟,黃狗,月光,虎耳草……
但是,又讀邊城,便有了一種新的體會,
或許這個故事只是發生在一個小的,偏僻的村莊,或許不引人注意。但是,這個故事是那么的感人,那么的愉悅卻又令人傷感。這部中篇小說雖然并非是文壇巨著,但也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學經典。
《邊城》是以1943年的湘西鳳凰為背景。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小說內容以撐船老人的女兒翠翠和船總的兒子的愛情為主要內容,發展開一系列的事件。這其中,沒有花哨的描寫,只有鄉村田園的淳樸與平淡。文中女主角翠翠清秀,在那個茶峒之中,平靜的生活里是那么美麗,自然。而他的爺爺,為了翠翠的婚事而日夜焦慮,同時,天保與儺送都愛上了翠翠,而最后,翠翠選擇的儺送。但是,故事情節是悲慘凄涼的,翠翠的命運同她母親一樣,那么的凄慘。她們重復著這種悲劇半的故事。而其中,船夫的角色時時刻刻影響著故事的發展,他對翠翠的過度操勞,增加了翠翠愛情的曲折,翠翠對他也是十分的不理解,最終,他帶著委屈和寂寞死去。他不了解孫女的內心,只是一心想讓孫女獲得快樂和幸福。文中處處體現出的,是一種無奈,一種莫名的無奈,是命運的無奈。文中的翠翠只不過是一個不到十六歲的小女孩,卻要承受的成人的壓力,他像其他少女一樣,讓人見了就喜愛,但是這霓虹紛飛的故事終有悲劇的色彩在其中。
這個故事初看,好像是理想的美好愛情故事,但是,理想的也是要受到現實的約束的,文中的翠翠的悲劇就詮釋了這一點。小說并不是一個悲劇,小說的結尾留下了很多的懸念,讓渡者對于這個故事的發展又了許多聯想。
我羨慕沈從文老先生的清雅之致,自在隨意的把邊城寫的飄飄于空,而這其中唯一無法釋然卻只人的感情。這感情是男女之愛、血緣之親、更應是蘊涵了沈老于北平濃濃的思鄉情結。于我看來,如其把邊城看成一篇純小說,更不如說它像沈先生對家鄉湘西鳳凰割舍不下的情懷。邊城對景物的描寫是如此的抽離、灑脫,似與故事有了脫節。殊不知那卻是一種真實的美,是沈老以散文的筆調,詩曲的意境,為湘西家鄉所描繪的一幅水墨畫卷。沒有扣人心弦的故事,驚心動魄的氛圍,波瀾曲折的情節,一切都只是真實的美和貼近人性的關懷。
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篇5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里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
《邊城》里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純凈。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他是古代勞動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于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關愛,炎黃子孫得以繁衍血緣紐帶,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人性之美。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凈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后,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癡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艷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著他的決定最后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沖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內容來自天下文學網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里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橫流、紛繁復雜的社會,這里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然而,《邊城》對于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回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里去。那里有我的爺爺,他給予我的愛濃的&39;化不開也忘不掉,于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著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著。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篇6
沈從文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作者,他的身上永遠保存著最純粹的那種鄉土氣息和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作品展現出來的文化底蘊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熱愛都讓人為之動容。《邊城》是他的一篇關于翠翠和儺送感情故事的短文,也是一部沈從文對邊城純樸完美生活描述的合集。而在文集里《邊城》這篇短文的描述則更加細致。是沈從文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能夠較為完整的體現出邊城生活的全貌。
翠翠是渡河人的女兒,她的父母并沒有帶給她多少的愛,可是因為有一個善良的爺爺和這片好山好水的陪伴,她也活得順遂自在、無憂無慮,是個天真完美的小女孩。可是儺送和他的哥哥天賜的出現打破了她的平靜生活。兩個十分優秀的適婚男孩子都對翠翠傾心,可是兜兜轉轉、誤會的出現、還有浮樸的邊城文化對他們的影響使本該完美的生變得不那么順其自然了。天賜因為翠翠喜歡的是儺送而選擇出行游歷卻不慎離開了這個可愛的邊城小鎮。這就是杯具的開始了,儺送因為天賜的意外去世而對翠翠和她那個一心想要外孫女兒后半生在自我離開后有所依靠的爺爺產生了間隙。因為對翠翠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改變,這個改變讓本來能夠找到如意郎君的翠翠的后半生可能沒有了一個好的依靠。這時爺爺著急了,他由開始的主導地位變得劣勢了,他擔憂著翠翠的后半生,然而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在一個風雨夜里,翠翠的爺爺去世了。翠翠變得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儺送也沒有回來。
“到終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了……”這是《邊城》這篇文章最讓人無奈和感到絕望的,也是這個完美邊城生活的一種杯具,因為來自這兒的純樸人們的感情太過真摯導致了最終儺送的矛盾。
《龍朱》這篇短文被修改到《邊城》里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選擇,因為《龍朱》也很能體現出沈從文的寫作特點和存在于他腦海里的觀念。龍朱這個很完美的男子也會世間周圍人的愛戴和敬畏下不敢親近喜歡上一個美麗的女孩子,并為之喜為之愁。這些少數民族的形象在沈從文的筆下是那么的美麗,是上帝的寵兒,他們美得讓人尊敬愛重。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讓人喜愛讓人向往,可是此刻的邊城卻因為人們的欲望變得不那么純粹,這樣的差距也讓人感到失望。
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篇7
幾千年來,自《桃花源記》后,遷客騷人從未停止對那個阡陌縱橫、雞犬相聞的桃源的追求,李白也曾說“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臥桃源東。”而我,有幸找到了真正屬于我自己的“世外桃源”——從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書中,多么慶幸啊!
沈先生的本意并不在于要引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只是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碧溪岨的一個小城鎮為背景,將當中幾個凡夫俗子,一個純真姑娘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的“愛”字作恰如其分的說明,表明“一種健康、優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每次讀沈先生的文章,總是有種溫和的觸感和一種“家鄉的味道”。 “剪不斷,理還亂”的思鄉情早已深入骨髓。他的字里行間無不充斥著絲絲鄉愁。戀一溪清泉,愛一艘渡船,看一座白塔……隨手一揮即成景,卻無處不撩撥著人的心弦;一點點的回憶,一幕幕的畫面,構成了《邊城》引人入勝的意境;一位老人,一個女孩,一條黃狗,即便是一個破碎的家庭也難舍這戀戀親情;而這交織的情,懵懂的心,單純的她不知是否能等回想等的人;茶峒的吊腳樓,大老和二老,癡情的歌,無情的結局,不知使多少人黯然淚下。
一方水土一方人,鳳凰的從文,鳳凰的人。如果不是懷著對生養他的家鄉的厚厚之情,拳拳之心,怎能寫出如此打動人的文字呢?沈從文已經不是在寫作,只是在寫實,因為在他的心中那就是最美的田園,心靈的歸宿,是值得用生命守護的地方。也許只要你是愛家的、戀家的人,都會在書中找到一個似曾相識的自己,和一段不可能忘卻的記憶。
《邊城》就像是一片世外桃源,是我心底最后的寧靜。無論我身處何地,都帶著這份清純的回憶。它改變了我,改變了我對人生的考量,一路行來,當緩緩行進,心存一份清純;它教我做人,洗去浮躁,靜靜觀視,心有一處平靜。它改變了我對未來的臆想,去學習尋找,去尋找屬于自己的人生;去學會選擇,在你我需要選擇的時候。沈先生給我們留下的不只是白紙黑墨,而是永遠都無法品完的一種思想。
鳳凰之水,不及九寨;鳳凰之城,不及烏鎮。 然而鳳凰之美,不局限 于風光,更在于沈從文先生賦予它的一個無比淳樸的,自由的,溢滿了生命力的靈魂。正是這一種靈魂吸引著無數人去探尋。清清平平,也許這就是“桃源”的最好解釋,簡單地說——悟懂了桃源的含義也就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寫到這,我不覺已與沈先生一起,一同看著那撐船的祖父和伶俐的小黃狗,依靠在那平靜的茶侗之鄉水邊的吊腳樓上陪翠翠等她要等的人……
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篇8
當青春的翅膀在美麗的煽動的時候,當初生的嫩芽享受明媚春光的時候,接踵而來的是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是,當我們面對這些挫折的時候,真正支持我們的是身邊的愛。
當我拿到《邊城》這本書時,便似一只餓狼般迫不及待看起來。《邊城》是一篇寓意深長、發人深省的長篇小說。當閱讀完時,我感慨萬千,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一份飽經風霜的老人對自己孫女的疼愛。
他是一個淳樸慈祥的老船夫,他對自己的工作盡職盡力,但是在他心里卻有深深的傷痕。那就是女兒和女婿愛情的悲劇。因此,他更作文網初中疼愛他的孫女——翠翠,也更希望翠翠能嫁個好人家。這樣的一個祖父,他幾乎把孫女的.一切看作是生命。這使他進入了翠翠的情感世界。他去試探天寶與翠翠的口風,讓翠翠去聽天寶兩兄弟決斗時的歌,卻沒有直接告訴翠翠,,天寶的的選擇,導致翠翠與儺送之間的誤會……最后,翠翠的故事以悲劇的形式收場。想到這里,我不禁被那一份執著貼心的親情所感動。
在我們的身邊,親情無處不在。親人的愛,像一棟夢想的城堡,為我們遮風擋雨;親人的愛,似一把小小的傘,雖然平凡,卻能在暴風雨來臨時起到大用途;親人的愛,如一個蜜窖,滋潤我們成長。但相反的,親人過分的愛,也會造成我們人生的不幸。
所以,如何去接受這身邊的愛,也是很重要的。想一想我們身邊的親人,有哪一個不是在時時刻刻關心你,愛著你呢?想一想那一份偉大的母愛,那一份堅強的父愛。你是不是感觸很深呢?我記得,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高中階段,曉峰成了班上的中等生。高三家長會上,老師叮囑曉峰的媽媽說:“目前曉峰處在升學的邊緣,不抓緊,他可能考不上大學。”回家后,媽媽對曉峰說:“孩子,你真行!老師說了,再努力努力,你能再上一個大臺階。”后來,曉峰被某所名牌大學錄取。曉峰像小孩子一般撲到媽媽懷里,哽咽著說:“好媽媽,都是您,照顧……體諒……期待……鼓勵幫助我,我才有今天……”這一個故事多么感人肺腑。母親一個善意的謊言,成就了曉峰未來的路。
母愛如水,溫柔細膩;父愛如山,深沉嚴格。想一想我的父母,他們也不是同樣的把我視為掌上明珠嗎?還記得我十歲那年,爸爸為給我買書法用具,被雨淋成落湯雞;12歲那年,媽媽用她的背為我擋住那顆顆豆大的雨點。在生活中,媽媽不讓我做這做那的,對我關懷備至。爺爺奶奶則把好吃好玩的都留給我。而爸爸是我最將強的后盾,前進時給我鼓勵,后退時給我支持。他們愛我疼我,而我卻不懂得如何去正確地接受這些愛,更不懂得如何去享受這些愛。
家人親人永遠信任我們,也永遠愛著我們。同時,我們也應該回饋親人。
借用《邊城》里的一句話:愛的美好在于它的純潔。而我想說的是,愛的美好在于它的價值與它的出現。
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篇9
翠翠的祖父一輩子辛辛苦苦擺渡,從二十歲擺到七十歲,渡了若干人然而唯一的女兒因和一位軍人相愛,經一番考慮,若逃走,一個違背了軍人的責任,一個卻要離開孤獨的父親,一同去生既無法聚首,一同去死當無人阻攔。結果軍人服毒自殺,而祖父的女兒也就是翠翠的母親因牽掛腹中的一塊肉,忍守在父親身邊,當孩子出生時便自盡,留下孤獨的父親和可憐的翠翠。
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的逼人而來,老船夫便給這孤雛取名叫翠翠。在風和日麗里養著的翠翠,皮膚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那單純無邪十分招人喜愛,這也便有了后來船總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天寶,二兒子儺送同時喜歡上了她,都愿得到渡船而不愿要碾坊。寧愿在碧溪岨唱三年六個月的歌,贏得翠翠的一片芳心。
只可惜的是天寶為成全弟弟外出闖灘,結果溺水而死,這正迎合了沈從文的一生讓人,正如其妻妹為他所提的挽聯“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一慈一讓,赤子其人”,儺送滿心愧疚,而離家遠走留下翠翠一個人,隨著祖父的死去,可憐的翠翠更加可憐,只有祖父留下的黃狗陪伴她,一場大雨似乎來的很突然,沖刷了過往,沖走了渡船,沖走了白塔,同時也意味著沖走了祖父的生命。雨停了,祖父也死了,船沒了,只剩下翠翠和黃狗,老馬兵陪著翠翠料理祖父的后事。天真的翠翠甚至不相信祖父死了,還傻傻的想:這是真事嗎?爺爺真的死了?
當然邊城的結尾實在可悲,天寶死了,儺送走了,只剩翠翠一個人孤獨的等待:天保佑你,死了的人到西方去活著的人用保平安。故事到了這里也算有了個結局,但就我個人而言,天寶不應該死,這樣儺送就不會遠走,他們之間就有人和翠翠結婚。老船夫看到唯一的孫女想好了個好人家,留著幸福的淚而去,試想突然而去的老船夫走得太匆忙,放不下孤獨落寞、無依無靠的孫女,放不下那陪伴自己那大半輩子的白塔和渡船,當然還有那船總順順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兩個兒子明明有著美好的前途,卻同時愛上了一個渡船人的孫女,結果呢?一個死亡,一個遠走。我想這樣的結局恐怕太可悲,讓人不由生出憐憫之心。
邊城中的感情似乎來得有點突然,幾年前的水中偶遇摩擦出翠翠與儺送的感情,后來又牽扯出天寶。其實這也印證了一句話:火是各處可燒的,水是各處可流的,日月是各處可照的,而愛情是各處可得到的。
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篇10
湘西邊城充滿真、愛和靈魂的田園牧歌,久久回蕩于我心。無疑,它已儼然成為了我們的心城——崇尚靜虛的生活,體悟甜酸涼薄的生命,經歷朦朧美好的摯愛,回溯靈魂的故土。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道在純粹,雜則多,多則憂,憂則亂,而城中了無。人們逢節即慶,逢難則解;日出而作,日落則歸;飲酒就醉,把話近常,多是言無盡而心相連。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座城,它隨心在跳動。不僅是為了維持生命,更是在怦然心動間領悟人生的真諦,是在心靈閃爍中獲得無價的樂趣。
“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外面的喧鬧,紛擾的世界,其實有許多我們并不真正需要的東西,大可視之為“塵垢”,而致虛篤靜、崇簡尚樸之定力,則需我們持之以恒地修養,去涂構堅固的心城。
于道,誠多在于堅守;于生命,莫過于無常。生命無常,卻也有它的美麗。想一想,為什么人們喜歡真花,不愛塑膠花?因為真花有生命會萎落,令人動容而親切。這就是生命,會活動,一活動就有流轉,有生滅,有榮枯,有盛衰。我們惜別,但,不能不別。
是誰說過,不哭過長夜,不能悟人生。淳樸、平淡如水的生命自有芬芳,面對塵世間鋪天蓋地的灰土,面對無處不在的窒息感,只有不再被小心翼翼保護著的我,和那個女孩一樣,面對著,生命。
也許,“有愛慰藉的人,無懼于任何事物,包括生命。”法國彭沙爾這樣的一句話,就遵循了這座城給我們定下的規則。所以并不是單純地用年限與歲月來衡量愛與被愛。在青春的年華中,來繹演愛的懵懂——城中正值豆蔻年華的翠翠情竇初開,因為壓抑而沖動,因為快樂而戰栗;在擔憂中觸摸至樂,這是青春期的蔓延與收獲。這種心虛似竹子拔節的喜悅讓位于蛹蟲化蝶的束縛,似花兒綻放的歡愉讓位于潛水白鴨的信服,似渡船游蕩的安和讓位于河畔大魚的捉弄。終了。兩廂等待,兩鄉情愛。
“一個男人要么戰死,要么回到故鄉。”從文先生的墨意像是對著儺送,亦像是向著光怪陸離的未來。日月流逝,離合變遷,愛恨情愁,悲喜交融,都無法抉擇;而那個不爭凡塵冷暖朝夕的故鄉又豈是一個地址和空間?它有模糊神界的容顏,有記憶的能量,有年輪和靈魂的歸處;它只需要感覺的憑證,歲月的依據,細節的支撐——哪怕蛛絲馬跡,哪怕一井,一石,一江,一村……都可以用來回溯靈魂的故土。
然而,我們卻頭也不回地疾行,卻忘了為何而出發。
如果說,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只能指認和珍藏一個故鄉,那么面對干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干個城市的我們,還有享受故鄉的權利嗎?
我們的心城又將歸于何處?
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篇11
高中的時候,老師上課時放過《邊城》的電影,時隔有些久了劇情記不太清了,只記得結局不太美好。這幾日讀完《邊城》,深深嘆息,有些可惜,純潔的愛情在故事的結尾并沒有圓滿的結局;又有些向往,向往邊城的生活,人情質樸,風光秀麗。讀完有很多感想,卻不知道從哪里說起……
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在湘西邊境的一個小山城里,有一個老船夫,守著一條渡船,幫來往的人渡河。他與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20_年前,翠翠的母親與一名屯戍軍士未婚生子,后來二人雙雙殉情。老船夫不想翠翠重蹈覆轍,一心希望把翠翠托付給一個可靠的人。在一次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
小說里描寫的人情景是那么鮮活那么讓人覺得真實。 純樸真誠的人、難以言狀的情和如詩如畫的景都令人向往。
邊城的人,里面的每個人都如此個性鮮明。翠翠,她善良無心機,如同一只小獸,美麗而羞澀,有著山里人特有的性格,溫柔單純,賢良淑德,勤苦耐勞。翠翠的爺爺,對翠翠呵護備至,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他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大老天保,個性豪爽、慷慨。二老攤送,好勝,志在四方。
邊城里的情,我覺得里面真實的情感真的讓人無比動容,爺爺對翠翠終生大事的憂慮,翠翠對爺爺深深的愛戀,這是祖孫之間的親情;翠翠與大老二老之前的情愫,這是男女之間的愛情;鄰里鄉親之間的友愛,這是純樸的鄉情。
邊城,它是如桃花源般與世無爭的存在。“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后,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常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充滿了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景美,仿佛在我面前展開了一副優美的畫卷,帶我走進了世外桃源。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故事以此為結尾,我也以這句話作為讀后感的結尾,希望故事里的翠翠能夠等到她要等的人。
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篇12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白河的深潭映襯著白日,花紋瑪瑙,小白石子點綴著河底,游魚飛似的懸在了兩岸間。山中竹林翠人眼,家家都裝點著桃杏花的芳艷。”這樣的山水注定是要孕育童話的。
童話的主人又好像山水:一個有著風日里養的黑黑的皮膚,白河水般清明的眸子,好像追逐山頭竹雀的小黃麂。而另一個則在白河中泅水捉鴨,在竹篁里作竹雀高歌,共同編織著詩一般的童話。
沒有王子與公主愛得轟轟烈烈,愛的生離死別。一切都只是如畫的人在如詩的景中恬靜優美的徜徉。溪邊長著的白色羽毛似的成片蘆葦與盡展著柔美線條的水楊柳交相輝映,綠色草叢里綠色的蚱蜢與枝頭新蟬比賽著歌喉,兩山的深翠逼入竹簧中。那里,黃鳥、竹雀和杜鵑正熱鬧地開著演唱會。而我們的翠翠正在桃花色的蒲云下聆聽著蟲鳴鳥語。岳云呢,也許在船邊拉著頭纖,吃著干魚、辣子、臭酸菜,也許在水中追趕著綠頭長頸大熊鴨。
如此的兩個人的愛自然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健康。天快亮了,云都紅了,別的雀子也歇息了,唯有杜鵑不曾倦累。石頭泥土草木曬了一整天,正散著熱氣,熱熱的泥土味兒、草木味兒、蟲子味兒。安然入睡著竹雀的歌聲,歌聲載著她飄上白塔,飄下菜園,飄下船,又飛竄過懸崖半腰去摘虎耳草;一大批螢火蟲尾上閃著藍光;流星拖著尾巴劃破天際。
“每一只船總要有一個碼頭,每一只雀兒得有個窠”,但并不是每個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公主都會順順利利、順理成章、順其自然地最終幸福快樂生活在一起。茶峒的月光又美了兩夜:一夜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的竹篁羞澀地在月下皆隱了顏色,只有蟲聲密作如落雨;另一夜極其柔和,溪面好像浮著一層薄薄的霧,霧里飄著淳厚的歌,隔溪應和。
就像小人與魚去了大海,灰姑娘失去了生母一樣,似乎每個童話里的公主都要飽嘗疾苦——月藏了,風來了,夜間落著大雨,挾以嚇人的雷聲,電光從屋脊上掠過,訇的一個炸電接著便是一種超越雨聲而上的洪大傾圮聲。爺爺走了,小鎮又恢復了平靜,古老祥和。
哭泣過了孤獨,孤獨過了憂傷,太陽升起,西邊的小船又開渡了,勺陽西沉,小船收渡。天上月色極好,聽到各處是蟲聲;天上月色極好,大星子嵌進投藍天空里,非常沉靜溫柔。離開的離開,出走的出走,留下翠翠獨自承受著現實,默默忍受著等待。一個沒有結局的童話:“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是期待?是悲傷?在那樣一個明凈的自然中,真善美主宰著人們的生活,我寧愿相信一個俗不可耐的結局——“明天”,也不希望翠翠像人魚小姐一樣在王子眼中灰飛煙滅。
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篇13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后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翠翠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我知道翠翠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著改變,致使最后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里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樂的人。翠翠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么質樸、那么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翠翠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翠翠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里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里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托人買些上等煙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翠翠準備一大缸水,里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里一個人承擔。可以說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并沒有把翠翠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翠翠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里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么美麗的世外桃源,那里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里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
邊城1000字的讀書筆記篇14
通過閱讀沈從文的小說我認識了一個女孩并且被她的堅強折服,為她那沒有預期的等待感到遺憾。
翠翠——一個__小鎮上與祖父相依為命的女孩。祖孫倆過著清貧孤獨的生活,但卻那樣自然、和諧。他們單純、善良、敦厚。可就在寧靜的生活中,一段朦朧的愛情降臨到這個無知無欲的花季少女身上,也正因為這段無結局的愛情讓這個少女心中涌出“薄薄的凄涼。”
美麗總是令人擔憂的,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翠翠與大老、二老尚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以及爺爺的離世,把這個少女幸福的夢幻擊碎,將一個少女原本擁有的平凡幸福埋藏,在她的頭頂上蒙上沉沉的陰霾,但翠翠卻沒有放棄人生,在無奈之中她沒有退縮,在悲傷的同時,她仍有期盼。翠翠的命運像河邊的白塔,但在危急邊緣她依舊堅持,等待著“幸福”再次降臨。
命運仿佛同翠翠開了個玩笑,給了她燦爛陽光,卻又給了她更沉重的傷害,將她推向黑暗的深淵。
翠翠面對挫折,沒有聽天由命,憑借著她的單純,善良,執著,依舊憧憬明天,期待明天,坎河的人生將一個靦腆的女孩變得堅強。
如果我是她,當面對命運如此的蹉跎可能會喪失毅志;如果我是她,可能會被這挫折壓垮;如果我是她,也許會讓這挫折震住婷滯不前。
人生亦是如此,昨天已經過去,我們不能回頭;明天還未到來,我們無法等待,只有抓住今天的分分秒秒去奮斗,當遇到困難與挫折時,鼓起勇氣,能往直前,任何事情都會被征服。
生活有如潮水,時起時落。潮漲時,要謙虛、穩重,以免潮水沖過導致“擱淺”;潮落時,要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只要心中存有一片希望,總有一天會得到回報,永不放棄對生活的憧憬,懷惴著那個“夢”,去找尋真實的未來。一步一個
腳印走下去,終究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生如就如同一面鏡子,你對它付出一份,它將給予你十倍的收獲。像翠翠一樣樂觀,積極地對待人生,人生是很短暫的,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翠翠正因為受到痛苦的磨礪才變得堅毅,而如今的我們幾乎不可能有她的經歷,所以很難走進她的世界,體會她的感受。正因為如此安逸的生活,讓我們習慣于依賴,也正因如此,我們失去鍛煉的機會,成為“永遠長不大小孩”。可溫室里的花朵,盡管艷麗,卻嬌嫩柔弱,一旦失去良好的環境,便會凋零;野外的青松,雖受日曬雨淋,卻能長成參天大樹。我們應該學習翠翠,獨立自主地生活,盡量避開父母的呵護,雖做不成頂天立地的大樹,也絕不做經不起風霜的幼苗。
翠翠,堅強的化身,她擁有不屈的靈魂,在為她嘆息的同時不免對她肅然起敬,因為她的執著、善良、樂觀、堅強。
誰能先找到“自我”,誰的心田就能先播下希望,誰的人生就會被希望的光芒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