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的讀書筆記高一
寫讀書筆記需要用心書寫,需要表達清楚、準確、簡潔,盡可能地使用規范的語言和語法。好的600字的讀書筆記高一是怎樣的?這里給大家提供600字的讀書筆記高一,供大家參考。
600字的讀書筆記高一篇1
生活就是一部很長的故事,有喜,有怒,也有離合,卻沒有大氣的導演,也沒有的編劇,就像你永遠把握不了命運的航行,控制不了劇情的發展;卻時而要被無謂的瑣事所纏繞,包括母親的嘮叨與期望。或許,這些瑣碎更像斷了線的珠子,唯有母親的雙手將其穿起,窮盡一生,裝扮你美麗的嫁衣,還以世人……
對于母親的往事,我們多半是不去理會的。偶爾碰巧當她和旁人談及于此,我便會放下手中的工作側耳傾聽,分享她久違的歡樂,時而高揚,時而陰郁,更多的感動之中包雜著些許無奈。
時光飛逝,鬢發漸白。也許真如鄧肯所說,“母愛是多么強烈、自私,狂烈地占據著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君,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從小在母親期望的困擾中成長、掙扎、釋放、反抗。在這些所謂的哀怨之下,掩蓋的是未知、迷茫、陌生。希望,讓彼此間的距離疏遠,她也無法及時體會到母親心里附加的傷痛。在卑劣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是一只鴨子,她們渴望自由、獨立、尊嚴,渴望成為一只無拘無束的白天鵝,過著屬于自己的,擁有自我靈魂的生活。在現實中,所有的苦難倘若化為一場戰爭,那么女人的選擇只有離開。也許母親恨的不是女兒的平庸,而是自己曾經對生命的放棄,對兩個孩子希望的放棄。
是的,母親最后成為了一只天鵝,擁有了自己向往的生活,而那根僅留在箱底的天鵝毛,至死也沒敢送給女兒,她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當愛已無聲的時候,我們還能錯過什么?打個電話,送個平安,說聲媽媽,我愛你!
600字的讀書筆記高一篇2
今天我讀了一本雜志,叫做《讀者》,它的卷首語《愛心的故事》讓我很感動,是美國人特里杜布森寫的。
這篇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在20多年前,在一個午后,一個醉漢,在車廂里不停地辱罵一位抱著嬰兒的婦女,突然他撲向那位婦女,婦女摔倒了地上,還好嬰兒沒受傷,“我”站了起來去制止,可是,醉漢不僅沒停手,還反過來罵“我”,正在最好準備打“我”的時候。一個日本老人走了過來,他要和醉漢聊天,聊著聊著,醉漢就哭了,因為老人感動了他,說出了他的傷心事,最后,作者發出了感嘆,“本來想用拳頭解決的事情,卻被幾句貼心的話語輕易化解,其中的奧秘就在‘愛’字。”
我的感受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愛的力量是很大的,文章中的老人,用自己發自內心的話語去關愛一個醉漢,使得這件事很好的解決了,愛的力量有時勝過任何的強權和武力,它可以使一個沒了魂的醉漢的心中重新充滿了溫暖,重新看待這個似乎對他不公平的世界,重新覺得這個看似冰冷的世界中仍有值得他去留戀的東西。其實愛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有父母和親人給的,也有老師和同學給的,比如說媽媽在天涼時的一句“寶貝,天氣涼了,多加點衣服!”爸爸在我生病時的一句“兒子,感覺好點了嗎?”就是這么簡簡單單的幾句話,總是讓我聽不夠,每次都覺得自己好幸福,可以沐浴在愛的海洋中。
愛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里,它平凡,可是卻是我們幸福生活的根本,父母給我的愛是無私的,我感謝他們將我帶到這個世界來,同樣,我也要學著他們,用自己的愛去溫暖周圍的每一個人。我一定好好學習,不辜負爸爸媽媽對我的期待,將來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600字的讀書筆記高一篇3
《做內心溫暖的教師》從名人名言講到為了給老師減壓,家長去醫院給孩子開“____”證明,以此來證明孩子學習不好和老師無關。再談到南風與北風的故事,溫暖的南風讓人們脫掉了棉衣。文章啟示我們:教育是一門溫暖的功課,就是要用全部的心靈讓孩子健康成長。
教育是溫暖的,它來不得半點急躁。課堂上不能及時地回答問題,你不能著急,因為孩子需要思考。表面的冷場,還可以證明孩子的內心正在翻騰著思考的波浪。教育在緩不在急,思考在慮不在慌。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找到教育的切入點,引發孩子的多角度思維,孩子思維的火花會越來越眩目。《觀刈麥》中,詩人在最后談到: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詩人不干農活,歲末還有余糧。學到這里,讓學生找對比。和前面的農民艱辛的勞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艱辛勞動背后的食不果腹相比更能讓人覺得勞動人民的辛酸。他們的求知欲很強烈,你看他們那一雙雙專注的眼睛,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文本背后的探索,他們會讓你刮目相看。找到對比,再從深處去挖掘,他們會發現作者在詩中表現出的感情。
教育是溫暖的,它來不得半點虛華。任何的華而不實都是不可取的,做學問得腳踏實地,實實在在,備課是需要時間的,偷工減料,投機取巧都是不可取的。一堂課35分鐘,時間不是很長,但是有時候備課的時間比上一節課的時間還要長。時間能成就一節成功的課。備課備得充分,上課才能靈活自如。付出時間,教學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教育是溫暖的,它如雨,滋潤干涸;它如火,溫暖心田,它如燈,照亮前方。做內心溫暖的教師,快樂課堂,快樂自己。
600字的讀書筆記高一篇4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的信念究竟該是什么?
一切從書開始,《成為有信念的教師》伴我走過了混沌與置疑,漸漸清晰內心,催人奮進。我知道了信念,是一種默默的堅守,是一種自覺的行動,是一種克服的動力。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那必須有自己的教育信念;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那必須堅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需要成長和堅定自己最初的信念。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的保護學生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稚嫩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加倍呵護,用教師的愛心,甜美的微笑,關愛的眼神,安撫的雙手,循循善誘的教誨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學生。當他們那一張張因我而變得快樂的小臉從眼前閃過時,我無比幸福;當他們在課堂上那充滿靈動與歡欣的畫面閃現在我腦海里時,我無比歡悅;當他們一次次和我碰撞后收獲,我無比欣慰。我堅信用我的善良、正直、關愛、嚴格……讓我的每一個學生擁有一個健康快樂而又五彩繽紛的童年。
為信念去投身,所有的忙碌都是快樂的。找回自己最初的信念,在不斷思考中充實自己,在不斷堅持中磨礪自己,在不斷沉淀中凈化自己。要做一個樂觀、有勇氣的教師,堅信“辦法總比問題多”,一切都可以改變。
要做一個腳踏實地、有激情的教師,以飽滿的工作熱情面對每節課和每位學生,把學到的變為現實,讓學生的羽翼豐滿起來。
要做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教師,追逐自己年輕的夢想,帶領學生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永不放棄。
600字的讀書筆記高一篇5
學完《失去的一天》這篇課文,我深受感慨,它讓我明白了:珍惜時間,珍惜生命,抓緊時間,抓住現在的重要。
課文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媽媽清晨去上班,她把十歲的佩佳叫醒,給他布置了一天的任務:在農舍旁栽一棵樹;讀完《遠處的青山》這本書。然而,佩佳卻游手好閑,什么事也沒做。傍晚媽媽回來帶佩佳看拖拉機手、砌工、面包師和讀者一天所做的事,使佩佳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
我為文中的佩佳感到惋惜。他因為貪玩沒有完成媽媽布置給他的任務,雖然滿足了他一時的快樂,但失去的卻是學習的樂趣和勞動的喜悅。時間不等任何人,你不珍惜時間,時間就會從你身邊溜走。時間就是生命,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
其實,我在生活中也有浪費時間的經歷。放學了回到家,一看時間還早,玩一會兒再寫作業也不耽誤。在媽媽的一再催促下,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提溜著書包到房間寫作業,剛坐下又急著要去衛生間,上完衛生間,突然覺得肚子有點餓,又去廚房尋摸點東西吃。終于又回到房間,卻又在紙上亂寫亂畫一番,還望著窗外發呆,好不容易靜下心來,哎呀!鋼筆沒水了……等到終于寫完作業,抬頭一看表,都九點了。本來一個小時就能寫完的作業,我卻拖拖拉拉了很長時間。現在想想,我真為自己浪費時間的行為而感到羞愧。
古人云:“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讓我們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爭做時間的小主人,努力學習,贏取燦爛的明天。
600字的讀書筆記高一篇6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斗爭之后,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為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愿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著我們,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默默地奉獻著,而我們又該為自己的母親做些什么呢?
史鐵生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發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么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直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他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600字的讀書筆記高一篇7
《堂吉訶德》是一本有意思的書,它由西班牙天才作家塞萬提斯創作,這本書深深地打動了我。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堂吉訶德,由于平時里讀了許多的關于騎士的書,因受其影響而經常把自己當做騎士,到處去游歷,經常為人打抱不平,但卻又經常弄得笑料百出,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
他會把自己的那匹瘦得不能再瘦的那匹馬向別人炫耀說是一匹千里名駒;他還會把大風車看成了一個巨人,還宣布要與其戰斗;他自己做了一個紙頭盔,并且把他當作是世界上最堅固頭盔;他把一個面貌丑陋的農家女想象成了公主……凡此種種,無不給讀者們呈現出了一個滑稽,有趣的人物。
主人公堂吉訶德在書中的形象是活靈活現的雖然有點神經質,但他的身上還是有著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在書中,他遭遇了一連串的失敗和挫折,但是他并沒有放棄,越挫越勇,這種永不言棄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如果說堂吉訶德的故事是一個悲劇,那么堂吉訶德臨終前的清醒則是對于我們所有人的悲哀。堂吉訶德臨終的一番話與其說是所謂的清醒倒不如說是他對現實的一種妥協,這其中包含了一切的辛酸與凄涼,諷刺與無奈。
我想每一個讀過《堂吉訶德》的人,都會嘲笑唐吉訶德的不切實際,說他總是瘋瘋顛顛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只看到他另人發笑的一面,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他另人敬佩的那一方面,他嫉惡如仇,面對自己的"對手",他總是光明正大地進行挑戰。但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想堂吉訶德這種令人敬佩的品質,在當今社會正在漸漸地消磨殆盡。
這是一本很有想象力的書,它主要是講了唐吉訶德的冒險,把生活中一些不可能的事集中在一起,最稀奇的是,塞萬提斯總有一些不可思議,稀奇古怪,別人想不到的念頭。
600字的讀書筆記高一篇8
《春》是一篇描寫自然風光的出色散文,將它與此前的同類題材《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兩點突出的變異:一是感情格調有所不同;二是語言風格的變化。讀《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調則輕松愉快、充滿活力。何以會如此?我猜想至少有這樣兩個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應約為中學撰寫的語文教材,從培養青年繼續向上出發,作者采用了相應的積極、樂觀的感情基調。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寫作時的心境。
《春》大概寫于年下半年或年初。年8月,朱自清漫游歐洲回國不久,便與陳竹隱女士結為美滿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貴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順境與幸事,不能不對《春》的抒情格調產生影響。作者樂觀感情的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詩情與畫意結合。再從語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語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跡,不夠自然。
而《春》的語言則簡樸、活脫、口語化。如寫草,“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些語言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生動活潑,節奏明快,語短意豐,表現力強。作者為了更好地描寫春天,還采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結尾部分,便是這方面最好的例證。朱自清不愧是語言大師,他用文筆把短暫的春天從自然界拉回到書面上,使其四季常駐,隨時可睹。
600字的讀書筆記高一篇9
幸福是人生的主題,不同的人對幸福的感受和理解不同,對于幸福的味道,只有自己才能體會。而教師的職業幸福是一種感受,它是教師個人價值觀的體現,只有這種蠟燭、春蠶般的價值觀、人生觀、幸福觀,才能"一意孤行"地干好自己的工作,才會真心對學生,走進"激情燃燒的歲月"。
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幸福在哪里?
一、學會感恩
幸福是一種心態,我們要用感恩的心態對待教學生活,在平凡、瑣碎中,尋找快樂的種子。當我們坐在舒適寬敞的辦公室里工作時,我們應該想到還有多少人為了生計正在不辭辛苦的勞作著;我們應該知足常樂。讓我們懷著感恩的心來工作,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少一些抱怨,少一些消極,學會享受生活,享受課堂,享受學生帶給我們的快樂。擁有了一顆感恩的心,我們的生命就會充滿溫馨;長存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收獲更多幸福!
二、學會寬容
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意見不統一、關系不太和諧等,陶老師告訴我們在這些時候要學會寬容,諒解沖撞自己的人、感恩批評自己的人、寬恕傷害自己的人。退一步,海闊天空,在工作中、生活中,學會寬容一切,也是為自己留下一份輕松。對于教師來說,是否能時時處處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不僅僅影響著其人生是否快樂,更影響著學生,只有教師幸福,學生才會感到幸福。那么,就讓我們幸福的閱讀吧,去寬容他人、寬容學生吧。努力地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600字的讀書筆記高一篇10
記得上個星期五上午第四節課,老師帶領我們來到閱覽室看書。我們一進閱覽室就拿一本自己喜歡看的書,找到座位坐下。老師對我們說:“你們大家看完之后,每人都要寫一篇讀書筆記。”說完,我們大家便認真地看起書來。
我看了一本《是非善惡》其中的一篇《狼、馬和狐貍》。這篇故事主要寫了有一只狐貍雖然年紀輕輕,卻老奸巨猾,狐貍對一只剛剛出道的狼說:“你看看哪,有只動物在我們的草地上吃草呢!它個子高高的,長得也很英俊。看到它,我心里有一種美滋滋的感覺呢。”狼笑著問:“難道它比我們健壯?你說說看,它到底是個啥模樣。”狐貍回答:“萬一我是畫家或大學生的話,我將先描繪出你見到它后的喜悅之情。不過你還是趕緊跟我走吧,也許這份獵物命中注定是屬于我們的呢!”于是,它倆一起朝草地跑去。那匹馬正在草地上吃草,看見兩位不速之客,拔腿就跑。這時,狐貍事后諸葛亮似的對狼說:“老兄,這件事驗證了聰明人對我說過的那句話,現在這匹馬再一次把它寫在了你受傷的下巴上,那就是對一切陌生人都不隨便相信的才是聰明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不聽其花言巧語,不輕易行動,要認真思考,學會辨別是非,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雖然會受外界的影響,但是只要去改變自己便可以變得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