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回顧和理解所讀的內(nèi)容,從而提高閱讀效率。賞析讀書筆記怎么寫才規(guī)范?下面給大家分享賞析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賞析讀書筆記篇1
讀書對我們并不陌生,它就像圣誕老人有時會送我一些快樂;有時是豐富多彩的知識;有時是廣泛的思路。
我有很多漫畫書都是成套的,我樂意看的就是《阿衰》。每個事情都是阿衰出糗的笑話,經(jīng)常逗得我開懷大笑。想要快樂書是不可缺少的。
我現(xiàn)在都成漫畫家了,我常常訂一個本子找個題目就開始畫卡通形式的小人,就像編故事一樣,就是把文字改成了動畫。讓我想象力豐富,這些都是書的功勞。
《一分鐘破案》想必有人也看過,但是我看的方式卻獨一無二。我總是實際行動,要是沒工具也可以,以漫畫的方式畫出來探索奧秘。媽媽記性不好,總是愛丟東西。這不又把電視遙控器弄丟了,這時我的靈感出來了。我穿著浴衣,戴著爸爸的墨鏡,還有鴨舌帽。便詢問媽媽:“你最后一次看完電視是什么時候?看問了又去了哪里了?”媽媽笑瞇瞇地說:“我去廚房喝水誰又去臥室找了東西。。”我在廚房找了一會沒有找到就想:這沒有那就剩臥室了。果然不出所料這個遙控器被我找到了。
我的生活離不開書。看到書就會讓我心情舒暢。書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營養(yǎng)品。
賞析讀書筆記篇2
罪惡社會的殘酷現(xiàn)實正如《笑面人》這部小說里的主人公格溫普蘭所審視的一樣:“在這個世界里,沒有愛情的婚姻,沒有兄弟骨肉情家庭,沒有良心的財富,沒有廉恥的美,沒有公道的法律,沒有平衡的秩序,沒有智慧的權利,沒有權利的權力,沒有光明的光彩。”
這樣九個“沒有”,深刻揭露了社會制度的腐朽沒落。作品主要通過對流浪藝人悲慘遭遇的描寫,真實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上層建立的虛偽、奢侈的生活。我是帶著氣憤、同情看完這一本書的,在看的同時,我內(nèi)心更多充斥著的是陣陣悲涼。
我雖沒生長在17世紀的英國,但許多事情卻還是十分感同身受。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街道,隨處可見的乞討的人,有的拖著一條腿苦苦哀求;有的手里拄著拐杖懷中抱著小孩;有的在大冬天赤裸著上身賣弄技藝……無論是出自什么原因,我總感覺他們是值得同情與關懷的,看著他們用低下哀求的目光看著路人時,我的心里總是會泛起一陣酸意。于是每走過一個行乞的人,我總會忍不住彎下腰力所能及地施舍點硬幣給他們。然而每一次都遭到質(zhì)疑和批判:首先,是母親略帶責備地擋住了我伸出硬幣的手:“你確定你要給他們?你肯定他們不是裝的?”;再然后,是朋友不屑地語言:“快走吧,這些人都是騙人的!”;再后來,是周圍路人的陣陣竊竊私語:“這小姑娘真傻,這種人嘛都是騙人的呀!怎么可以相信的啦,嘖,嘖,嘖,現(xiàn)在的騙子真是越來越多了”
我身處的是怎樣的一個世界?!聽到這些話,我心里一陣陣地發(fā)涼。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個生造“笑面人”的社會,是一個摧殘人間的善良、正直和愛情的社會,也是一個畸形發(fā)展的社會!
我多想發(fā)出靈魂深處的吶喊,用它來喚醒沉睡在人類心底的善良:“醒醒吧!人類!”
賞析讀書筆記篇3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jīng)歷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它講述的是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小說從“我”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結束,生動地再現(xiàn)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外祖父開了家染坊,但隨著家業(yè)的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jīng)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謝因為染壞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過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樹枝抽得失去知覺。他還暗地里放高利貸,甚至慫恿幫工去偷東西。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整日為爭奪家產(chǎn)爭吵斗毆,瘋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這樣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丑惡。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huán)境里,也不乏溫暖與光明。這就是以外祖母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種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干,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著圣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jīng)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廖沙聽,她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后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xiàn),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另外,還有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獻身于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都給過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中仍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并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作為一部自傳體小說,《童年》講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對于他所經(jīng)歷過并在心中留下過傷痛記憶的人和事,那些“鉛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敘述的時候,心情不可能是輕松的,因此這部小說的基調(diào)在整體上顯得嚴肅、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說是以一個小孩的眼光來描述的,這樣就給一幕幕悲劇場景蒙上了一層天真爛漫的色彩,讀起來令人悲哀但又不過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zhàn)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
賞析讀書筆記篇4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能讓你從中汲取知識,用眼睛去看社會,感恩生活。沒有了書,我們的思想就不會進步,我們的生活也會無趣無味。可見,一本書是多么重要啊!
其實,不僅我們的教科書對我們有用,我們生活中的課外書也是很重要的。現(xiàn)在我們大多數(shù)家長認為課外書無用,這是錯誤的認識。的確,課外書中夾雜著許多沒有意義、甚至迷信的內(nèi)容,但我們只要選擇好書看,就能對我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例如我,我就比較愛看小說、故事之類的書,我們從中積累好詞佳句,體會主人公在生活上有哪些感悟。可見,課外書并不是那么無用。
當然,有了一本好書還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讀書的方法。古人云:“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現(xiàn)如今我們的讀書時間有限,我們就要學會大致地讀和精讀。那些一般的書只要了解主要內(nèi)容即可,而那些好書就要細細品味,體會其中含義。
讀書使我受益匪淺,它用中華的千年文明滲透了我的靈魂,它用無上的精神力量感化著我的心田。閱讀,是快樂的。想想我們的閱讀經(jīng)歷———最饑渴閱讀,是正在迷惘中苦苦思索,突然讀到能給你啟迪、為你指點迷津之書,那種如饑似渴,那種廢寢忘食,那種不顧一切,這不正是饑渴者赴盛宴的快樂嗎?
讀書就是要感受其中的情感,才算真的讀書。“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只要你去自己讀,自己理解,就能發(fā)現(xiàn)每本書中的美妙情感。
賞析讀書筆記篇5
我不知古人所說的“半本《論語》治天下”是否用了夸張的手法,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論語》威力非同一般。它對我們的影響是那么的深,即使今天,它的印象里還不小,因為《論語》的條條框框早就滲進了我們祖先的骨髓之中。
還記得小學二年級時首次背《論語》中的內(nèi)容,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皽毓识隆薄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當時僅限于背誦而已,要說有什么理解,當首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了,因為當時認為朋及親戚和朋友,而父母的朋友和家里的親戚來,很多時候都會給我?guī)c零食或玩具什么的,這個當然要樂了。加之當時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便認定它就是真理。對“溫故而知新”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當時您要是讓給說一下,我倒是能背一大堆,但從心底里真是不明白——一本語文書就那么幾個字,你再怎么翻,也不會蹦出一個新的生字來,怎么溫古,怎么知新啊?什么叫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都是知道啊?當然隨著對通假字的認識,這個解釋就沒了,但理解嘛,還是用困難的。
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賣弄,當時去父親跟前背誦,背完后順便賣弄了起來,把自己的理解大講特講,不料父親卻用我背的東西給我反講了起來。當然我是迷迷糊糊聽完的,因為我還是不理解。
二八年級之后的一年,不知是語文書被詩詞給占了還是我忘了,腦中沒有《論語》的記憶。四年級一篇魯迅的《孔乙己》又讓它回到了我的視線。那時的影響是什么之乎者也的東西都出自于它,書呆子也出自于它。便從感情上有點小討厭孔子和《論語》了。
對《論語》的感情,很對時候像對父母的感情,總在變化,而且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變化。小學時自我意識不是那么的強,所以對《論語》的感情也是隨著書本而變化。等上了初中,學了古代史算是對《論語》有了初步的認識,覺得一本書能被那么久的當做行為準則,的卻不易。加上初中語文書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論語》內(nèi)容,對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入了一點吧。但總得來說還是以做人出事準則為準。
等到了高中,終于有機會讀了全本《論語》,由于高考的緣故,讀的不是很認真,所以讀完后能記住的還是那么幾句,也談不上有什么理解。
本學期,相對于高中有了更多時間去看書,所以便又找到《論語》看了一下。
《論語》整本書以孔子教導學生時對話的言語記錄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學生如顏回,曾參,子路等人的言語記錄。章節(jié)內(nèi)容比較雜亂,每一篇不會固定講什么。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話而來,如“學而篇”就是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得來的。雖說章節(jié)雜亂,但在書中處處見仁,時時見禮,義也多多,情也不少。
孔子對人的尊崇,是甚于于一切的,比如他說“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而不仁,如禮何?”“茍志于人矣,無惡也”。同時他對仁的講解,也有許多不同,這點主要是踐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對司馬牛和樊遲子宮就給出了不同的說法。《論語》中關于仁和禮的研究實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實在沒法繼續(xù)說下去,所以這里我選了一個小點來說明一下——它就是《論語》中的情。
子路在論語中和孔子的對話不少,雖然孔子對他的評價不如顏回他們好,如孔子說“由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但師徒之情確實值得我們?nèi)W習。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行。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在老師落寞的時候還能跟著老師,而且能夠把心中不快當面告訴老師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讓顏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說了回是終日不違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畢竟子路實在老師落寞的時候去給老師發(fā)脾氣嘛!但后面他在老師發(fā)達的時候又去找老師麻煩了。書中這樣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是當時衛(wèi)靈公的夫人,把持朝政。孔子見了她,子路就不高興了,因為他認為老師的行為與他的言行不符。當然,孔子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發(fā)誓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于是他便不斷的說“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意思是我做了不正當?shù)脑捑妥屘靵碛憛捨野伞=裉煳覀兪强梢噪S便發(fā)誓而不怕誓言兌現(xiàn),可孔子那個年代是怕的啊。這是多么好的師生關系。今天誰還敢去說
自己的老師行為不當啊,至少為了可憐的學分也不會。又有幾個老師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對著一個自己的學生去做發(fā)誓那樣的是呢?當然,當著媒體他肯定會,作秀嘛。
總之《論語》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很有我們值得作為一個經(jīng)驗而避開的地方,因能力有限,就不從大處著手,到此為止就行了。
賞析讀書筆記篇6
讀了這本感人的動物小說,我被里面的故事情節(jié)深深地感動了。
紫嵐是一只母狼,生下了五只幼仔,隨后她開始慢慢地培養(yǎng)黑仔,她想讓黑仔繼承它們家的王位,一直對黑仔報著希望,因為他長的特別像紫嵐的丈夫,黑桑。但是最后黑仔上了天堂。紫嵐慢慢地老去,孩子們也面臨著各種困難。
從閱讀的過程中,我體會到紫嵐無私的母愛和英勇的精神。她為了把孩子培育成新一代的狼王,歷盡自己一生的心血。母愛,紫嵐一個人懷著孕,在冰天雪地中走來走去,最后堅難的生下了小狼,她讓這個五個生命來到了世界上,并且一個人呵護五個孩子。英勇的精神是它們遇到任何困難,大家都一起想辦法克服,團結互助,它們的這些品質(zhì)值得我去好好學習。
狼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動物,從高山到平原,從大漠到海灘,都有狼的足跡,在我們的腦海中想像狼是一種很兇猛的動物,會吃小動物,偶爾也會吃人,但是閱讀了這本書以后,我認為狼是一種溫和,勇敢的動物。別看狼的外表,它們也有一顆溫柔純樸的心,書上最后一章講狼為了和敵人拼命,連命都不要了。我佩服狼有一種這么強的本性。
這是一個關于親情,關于愛,關于夢想的故事。我們以后長大了一定要多孝敬孝敬父母,現(xiàn)在要努力學習,這就是對他們的幫助,另外幫他們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父母的負擔。
賞析讀書筆記篇7
在《更恒久的價值》中,作者林清玄用樸實無華的語言,以自己的皮包以及母親為父親親手織的毛衣為例,又以自己朋友的反應,告訴我們每一件被人們所珍藏的物品他其中的意義。
讀了這篇如詩一般的散文之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腦海中想起一句話來:“一個物品值不值得存在,看的不是它的外表,而是它內(nèi)在的價值。”是的,今天我們生活在科技發(fā)達的二十一世紀,有一些人在收藏金銀珠寶,有一些人在收藏古董,有一些人在收藏已滅絕動物的骨骼,可是,收藏到最后,他們連自己到底為什么要收藏著一些物品都不知道,更別說明白這些東西有什么內(nèi)在的價值了。我覺得吧,他們這些收藏毫無意義:金銀珠寶有什么好收藏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收藏了也沒有什么呀;古董,那是屬于地球上的東西,你收藏它,那只能叫做你暫時擁有它,對于這一些地球的孩子們來說,人類只不過是它們的過客罷了,別忘了,他們可是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風風雨雨的考驗的時間遺留物!至于動物的骨骼,你死守著它,有什么用啊?他真的是不屬于你的。我認為,如果真的是喜歡收藏的話,那就不如去收藏那些書籍,像、《后漢書》、《三國志》和《南齊書》以及《北齊書》,這些書籍,是我們的祖先經(jīng)過反復論證一筆一劃譜寫出來的“生命史書”,收藏它們,我們可以把它們轉化為我們腦子里的東西,讓他們與青山共存,與日月同輝!一本書可以被燒掉,但是,只要我們記住它,就可以把它里面的知識核心用自己的語言記錄下來,知識就依然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一支軍隊的統(tǒng)帥可以被殺死,但是,一個人腦子里面內(nèi)在的思想是不會變的,是你所奪不走的,不管是什么時候,你都可以使用它,讓知識為我們服務,讓我們的思想彪炳千古!
讀了這篇散文《更恒久的價值》,我真的是受益匪淺啊!讓我們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吧!
賞析讀書筆記篇8
一直都以為自己從小接觸的都是孔老夫子的儒學,步入大學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一切都不是我所想的那樣。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那“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學術研究和傳播是無法光用這八個字來形容的。我們都知道:入、法、道、墨是那時最有成就的四大學派。仲尼的儒學是我們看到人性最溫暖的理想;老聃的道學是我們感受到源自思想的質(zhì)樸力量;莊周的逍遙游是我們聆聽到來自靈魂深處的自由吟唱;至于韓非的法家則帶我們領略了秩序下的一片片繁榮。
我個人不太喜歡孔子。也許只是因為他那一句“唯小人與女子難養(yǎng)也”也或許是因為那女子的“三從四德”論。讀了墨子,我更偏愛墨子。墨子,他總是站在人民的利益上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這一點上,墨子有著天生的優(yōu)勢:出身于社會低下的手工業(yè)者的他,對百姓所遭受的困苦有著深切地了解。有人曾說:墨子是儒家的叛徒,是墨家的始祖。但我并不贊同這一說法,因為墨子只是在學習儒學的過程中慢慢發(fā)現(xiàn)儒家講求的繁瑣禮節(jié)等不利國民生計的主張不適合他,才選擇了另一條更適合他的道路。
“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作為級任的墨子,在深切了解百姓疾苦后,提出“強本節(jié)用”的主張。“強本”即加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節(jié)用”即反對統(tǒng)治階級過度的浪費。墨子認為:一切不利于人民的開支都應該消除。在我看來,提出此觀點的他,才是真正地站在人民根本利益上,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福的思想家。
治理國家,墨子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兼愛”與“非攻”。視人如己,愛利萬民,不虧人自利和人不關己則為“兼愛”。他認為社會動亂的根源就在于人們只知愛己,利己,為了達到各自的目的,人與人之間才相互敵對。如今的我,對此也頗有感觸: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文化素質(zhì)水平在不斷提高,可是人們的視野卻在不斷地縮小。當社會把宣傳好人好事作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時,我們的社會風尚由此可窺知一二。夢君為了有朝一日實現(xiàn)“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社會理想,我們就要向墨子學習,提倡“兼相愛,交相利”,呼吁天下所有人都相親相愛。不為了“貪伐勝是名及所得之利”對他國發(fā)動戰(zhàn)爭則為“非攻”。墨子強譴“不義”之戰(zhàn),指出這種行為的實質(zhì)也是一種無恥的“虧人自利”行為。為了消弭戰(zhàn)爭,他帶領弟子從事實際的防御戰(zhàn)爭的研究。墨子的這一觀點完全適用于我們中國。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但從不以多欺少,挑釁尋事,而總是采用和平為主的手段與其他各國友好交往。即使有時他國冒犯我國,我們也總是想用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態(tài)度來解決。可是一旦涉及我國主權與領土問題是,我們也是毫不退讓的,甚至還會做出強硬的反擊。
《墨子》一書,文字通俗平易,卻內(nèi)涵有許多豐富而精粹的思想。即使在現(xiàn)代,它也是一筆不可忽視的財富,值得我們?nèi)W習,去借鑒。身為21世紀年輕的一代,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繼承和發(fā)揚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并將它們完美地融入到現(xiàn)代化的建設中去,更好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賞析讀書筆記篇9
莎士比亞說過:“生活里沒有了書籍,就像沒有了陽光;智慧里沒有了書籍就像鳥兒折斷了翅膀。”列寧也曾說過:“書籍是巨大的力量。”“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的一句名言。不管怎么說,這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現(xiàn)了書對人類的重要性。的確,書對人類真是太重要了。沉淪的人可能因一本好書而變得熱愛生活,心里充滿仇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書而變得無比關心他人,心胸狹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書而變得心胸無比寬廣。作為我們小學生,更應多讀些有益的書籍,這樣不但可以讓我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高寫作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
高爾基說過:“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對,書籍是知識的源頭,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書籍,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改造靈魂的工具,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讀書,能使人愉快,使人聰明,鼓舞人的思想感情去愛人類,愛和平。
書是有價的,但又是無價的。世上的書那么多,價錢從幾元到幾千元,各不相同,可它們內(nèi)存的知識是無價的天價難及的。書對人類的影響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了。
為了歷史的前進,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渴求知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生產(chǎn)力。只有知識才能構成巨大的財富源泉,既使土地獲得豐收,又使文化繁榮昌盛。
努力讀書吧,它是知識的源泉。好讀書的人們,讓我們一起讀好書吧!
賞析讀書筆記篇10
中國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女人能頂半邊天。馬克吐溫也說過:要是沒有女人,有多少男人會是今天的模樣?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依然存在著性別歧視的現(xiàn)象。女性承受著比男性更多的痛苦和磨難,而這些問題總是被邊緣化,不在世界主流議題范圍內(nèi),因此使得女性生存條件的改善顯得舉步維艱。
昨天我拿到了《天空的另一半》這本書,看得觸目驚心。如果不是看了這本書,我真的不會想到,在這個時代,竟然還有那么多被奴役被摧殘的女子。書中用荷蘭和瑞典做例子,荷蘭的賣淫是合法化的,而瑞典規(guī)定賣淫非法,但只處罰嫖客。在非洲一些更偏遠的地及區(qū)就更不必說了。
書中還說了,法律的改變是容易的,但文化的改變卻很難。的確,落后的國家之所以落后,就是因為法律形同虛設,而人們的觀念要改變,如果沒有先行者勇于犧牲自己的一些利益,也是沒有希望的。忽視理論妄談改變只能是空中樓閣。
再回過頭相像最近頻發(fā)的滴滴時間和之前的種.種相關事件,十分十分難受。真是想不通,作為女孩活在世上怎么那么難。在家中,你的父母家人可能重男輕女;在外頭。隨時會有一群壞人在暗處打著壞主意。他們從來不說要有新的法律保護你們,從來不管教自己家的男孩不要去侵犯女孩,只讓女孩不要深夜出門,不要穿短裙短褲。你什么錯都沒有,卻要小心整個世界,只因為你是個女孩。
“過去50年來,在世界范圍內(nèi)遭到殺害的女孩,比整個20世紀死于所有戰(zhàn)爭的男性還要多。僅僅因為她們的性別”。如果性別間的不平等持續(xù)存在,時間注定不會和諧。而平等,需要個人的爭取,更要所有人的決醒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