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的古代唯美詩詞散文
楊柳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美人,千柳像她的綠絲帶。你知道是誰剪的柳葉嗎?二月的春風像剪刀!垂柳的古代唯美詩詞有哪些呢?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垂柳的古代唯美詩詞散文,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垂柳的古代唯美詩詞散文(篇1)
謁金門·柳絲碧
[宋] 陳克
柳絲碧。柳下人家寒食。鶯語匆匆花寂寂。玉階春蘚濕。閑憑薰籠無力。心事有誰知得。檀炷繞窗燈背壁。畫檐殘雨滴。
作品賞析
【注釋】
①春蘚:苔蘚植物的一類。
②檀炷:焚燒檀香散發的煙霧。
【評解】
此詞抒寫春情。上片寫室外春景,清明時節,楊柳青青,花寂鶯語,玉階蘚濕。下
片寫室內之人。閑憑熏籠,心事滿懷,檀炷繞窗,畫檐殘雨。全詞委婉細膩,情景交融,
工麗柔媚,余韻悠長。
【集評】
《詞林紀事》卷十盧申之云:子高《菩薩蠻》云:“幾處簸錢聲,綠窗春夢輕。”
《謁金門》云:“檀炷繞窗燈背壁,畫檐殘雨滴。”殊覺其香蒨。
薛礪若《宋詞通論》:(此詞)系模仿“花間”,毫未變體之作。他正值北宋末期
與南渡以后,慢詞風靡一世的時候,而其作品似乎未曾染受絲毫的時代色彩。這真是一
個例外作家了。
垂柳的古代唯美詩詞散文(篇2)
長亭怨慢·漸吹盡
[宋] 姜夔
余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后協以律,故前后闋多不同。桓大司馬云:“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此語余深愛之。
漸吹盡,枝頭香絮,是處人家,綠深門戶。遠浦縈回,暮帆零亂向何許?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分付:第一是早早歸來,怕紅萼無人為主。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
作品賞析
【注釋】:
原序:予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后協以律,故前後闋多不同。桓大司馬云:「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此語予深愛之。
昔年種柳:此處引語出自庾信《枯樹賦》,故事則在《世說新語》,“〔東晉〕桓公北征,經金城,前為瑯琊王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姜夔二十三歲時,曾游安徽合肥,與此地的歌女姊妹二人相識,時日一長,往來酬唱,情投意合。無奈客子行色匆匆,終有一別。后來,作者屢次到合肥與二女相會,情意愈濃。光宗紹熙二年,作者再次來到合肥,但不久就離去了,這首詞大概作于離去之時,以寄托對二女的無盡眷念之情。
題序中所謂“桓大司馬”指桓溫。而題序中所引 “昔年種柳”以下六句 ,均出庾信《枯樹賦》,按此詞是惜別言情之作,而題序中只言柳樹,一來合肥的街巷都種柳樹,因此作者寫的有關合肥的情詞,多借柳樹發感。二來作者故意為之,以掩飾其孤寂之懷。
上半闋是詠柳。開頭說,春已深,柳絮吹盡,柳陰濃綠 。這正是合肥巷陌情況。“遠浦”二句點出行人乘船離去 。“閱人”數句又回到說柳。長亭(古人送別之地)邊,離人黯然銷魂,而柳則無動于衷,依然“青青如此” 。暗用李長吉詩“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以柳之無情反襯自己惜別的深情。這半闋詞用筆不即不離,寫合肥,寫離去,寫惜別,而表面上卻都是以柳貫串,借做襯托。
下半闋是寫自己與情侶離別后的戀慕之情 。“日暮”三句寫離開合肥后依戀不舍。唐歐陽詹在太原與一妓女相戀,別時有“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之句。“望高城不見”即用此事,正切合思念情侶之意。
“韋郎”二句用唐韋皋事。韋皋游江夏,與女子玉簫有情,別時留玉指環,約定數年后來娶。后來諾言成空,玉簫絕食而死(《云溪友議》卷中《玉簫記》條)。
這兩句是說,當臨別時,自己向情侶表示,不會象韋皋那樣“忘得玉環分付”,自己必將重來的。下邊“第一”兩句是情侶叮囑之辭。她還是不放心,要姜夔早早歸來 ,否則“怕紅萼無人為主”。因為歌女社會地位低下,是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其情甚篤,其辭甚哀 。“算空有”二句以離愁難剪作結。這半闋詞寫自己惜別之情,情侶屬望之意,凄愴纏綿。陳廷焯評此詞云:“哀怨無端,無中生有,海枯石爛之情。”(《詞則·大雅集》卷三)可謂的評。
姜夔少時學詩取法黃庭堅,后來棄去,自成一家,但是他將江西詩派作詩之藝術手法運用于詞中生新瘦硬,自成一家。男女相悅,傷離怨別,本是唐宋詞中常見的內容,但是姜夔所作的情詞則與眾不同。他屏除秾麗,著筆淡雅,不多寫正面,而借物寄興(如梅、柳),旁敲側擊,有迴環宕折之妙。它不同于溫、韋,不同于晏、歐,也不同于小山、淮海,這是極值得玩味的。
垂柳的古代唯美詩詞散文(篇3)
青玉案·綠槐煙柳長亭路
[宋] 惠洪
綠槐煙柳長亭路。恨取次、分離去。日永如年愁難度。高城回首,暮云遮盡,目斷人何處。解鞍旅舍天將暮。暗憶丁寧千萬句。一寸柔腸情幾許。薄衾孤枕,夢回人靜,徹曉瀟瀟雨。
作品賞析
【注釋】
①取次:即次第也。
②侵曉:天漸明。
【評解】
此詞情景交融,抒寫傷別、懷人的心情。上片寫恨別,離人遠去,回首高城,無限
悵惘。下片寫別后的懷念。夢回人靜,夜雨瀟瀟,益覺凄涼。通篇寫得凄婉細膩,情思
綿綿。
【集評】
薛礪若《宋詞通論》:其(惠洪)詩詞多艷語,為出家人未能忘情絕愛者。如“十
分春瘦綠何事,一掬鄉心未到家。”(《上元宿岳麓寺詩》)“海風吹夢,嶺猿啼月,
一枕相思淚。”(《青玉案·謫海外作》)
以及這首《青玉案》“一寸柔腸情幾許?薄衾孤枕,夢回人靜,侵曉瀟瀟雨。”皆
是。
徐釚《詞苑叢談》:末人小詞,僧徒惟二人最佳,覺范之作類山谷,仲殊之作似
“花間”。
惠洪是宋代的詩僧,也工詞。其詞婉麗,多艷語。這首《青玉案》步賀鑄有名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原韻,抒寫傷別懷人之情。
長亭,秦漢時,在驛道邊隔十里置一亭,謂之長亭,是行人歇腳和餞別的地方。綠槐煙柳,槐者,懷也;柳者,留也。槐柳蔭成,如煙籠霧罩,顯示出一片迷茫、悵惘的傷離恨別的氛圍。就在這槐柳如煙,長亭連短亭的驛道上,多少人臨歧灑淚,次第分離!
詞由別時情境寫到別后心情。俗語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所謂“日永(長)如年”,正是強調因別愁綿綿而主觀感受到的一日之長。最難堪時,登高回首,目盡蒼天,只見層層暮云遮斷了望眼。而鄉關,更在暮云青山之外!
柳宗元有句云“嶺樹重遮千里目”(《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韓愈亦發出過“云橫秦嶺家何在”(《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痛切的悲呼。它們都表現了一種鄉關遠隔,親人睽離,欲歸不能的強烈的阻隔心態。
下闋以時間為線索,接寫行人于日暮時分駐馬解鞍,投宿旅舍。“寒燈思舊事”(杜牧《旅宿》),詞人在孤館獨對青燈,前塵往事,亦紛至沓來,暗中憶及分離時之細語丁寧,幾多柔情,幾多思念!如今,只有夢魂可超越時空,暫返鄉關,和伊人小聚。恍然警覺,只有孤枕寒衾,燈昏人靜,天色漸明,而窗外小雨瀟瀟,亦如人之潸潸清淚,綿長無盡。
清徐?《詞苑叢談》云:“凡詞無非言情。”又引宗梅岑語:“詞以艷麗為工,但艷麗中須近自然本色。”(《叢談·品藻二》)惠洪身為僧人,而“其詩詞多艷語,為出家人未能忘情絕愛者”(薛礪若《宋詞通論》)。
(侯孝瓊)
此為行旅懷人之作。全詞代友人黃峪設辭,描寫行者的離愁別恨 ,上片寫行者與居者離別時的情景,下片轉入行者對居者的思念,主要從行者的角度來寫居者。全詞情思婉約,真切動人,感人肺腑,將分別之愁、路途之愁、投宿之愁、夜思之愁抒寫得淋漓盡致。
起首三句 ,寫長亭送別 。綠槐煙柳,是夏初光景。長亭,古代官道上所置之亭,為行人休憩及餞別之處。取次,這里是草草之義,意味著走得匆促。歡情未足,就分別了 。離別已堪恨,“此別匆匆”就更添人恨 。這個“恨”字乃一篇主旨。“脈”句寫行人啟程后寂寞孤獨,倍感思親,因愁而覺月長如年。歇拍三句化用唐人歐陽詹“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詩意,寫行者禁不住愁思,立馬回望來時路,只見天邊暮云四合,遮斷視線,城中的親友已遙不可見。更覺感情深摯。
過片寫行者在日色將暮時歇馬解鞍 ,寓居旅舍。客館寒窗,孤寂中又追憶起情人臨別時千萬句叮嚀囑咐的話語 。“千萬句”,極言離別時對方叮嚀話之多,真可謂“ 語已多,情未了 ”,句句包含著無限深情。“一寸柔腸情幾許?”柔腸多指女性的纏綿情意。“情幾許 ?”語氣是反詰,語意卻十分肯定 。結尾“薄衾”三句,寫行者在旅舍中思念遠方女子,想象她此時也一樣在相思的煎熬中思念著自己,自從自己走了以后,她一個人獨守空閨,薄衾半溫,孤枕難眠,內心充滿了寒意 。好夢醒來 ,再也睡不著了。夜深人靜,聽著窗外瀟瀟雨聲,徹夜難眠。這三句,只作細節描寫,并未明言其愁,卻形象地描繪出行者的愁容恨態,寫得深婉曲折,耐人尋味。
垂柳的古代唯美詩詞散文(篇4)
翦牡丹 舟中聞雙琵琶
[宋] 張先
野綠連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凈。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汀洲日落人歸,修巾薄袂,擷香拾翠相競。如解凌波,泊煙渚春暝。采絳朱索新整。宿繡屏、畫船風定。金鳳響雙槽,彈出今古幽思誰省。玉盤大小亂珠迸。酒上妝面,花艷媚相并。重聽。盡漢妃一曲,江空月靜。
作品賞析
【注釋】:
這首詞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響,用鋪敘的手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煙渚,以及在此背景上活動的人物,描寫得形神兼備,栩栩如生。上片起首三句是環境描寫。“野綠連空”,見詞人站在船上,目光順地平線伸延,只見遼遠無際的綠色原野上接蒼穹。作者又順勢舉頭眺望遠天 ,晴空蔚藍,好像與江水相連。
著一個“垂”字把遠望中大水相接的感覺,表現得極其形象。詞人仰觀俯視,只見眼前江水“素色溶漾都凈”。“素色”即白色,指白茫茫的江水。“凈”字是形容水的明澈潔凈 。此句本自謝朓詩“ 澄江凈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以上三句,詞人以其拿手的煉字功夫,多方面多層次地畫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與綠野相連,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渾茫寥闊,而又十分寂靜。在這幅圖畫中,“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正是綠野中的特寫 。這二句,顯得有些平凡。作者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寫出 。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處正在這里。
以平淡的句子 ,逗入意境 ,才見功力。特別是加了“無影”二字,整個畫面立即靈動起來,那柳絮飛舞的輕盈飄忽 ,形神俱出,而且微風吹拂,輕絮飄舞,在微暗的樹蔭中,依稀看見它們在游蕩回轉,而一點影子也不留在地面,真有一種飄忽無影的妙趣。
“汀洲”句推進一層。詞人在完成天光云影、柳絮輕舞的環境描寫后,讓人物出場了。作者在船上望去,首先在遠處看到人歸之影,人影與晚霞相映,十分妍麗 。人漸走漸近 ,看得也越清楚,連“修巾薄袂”也看得出來。修長的巾帶,薄薄的衫袖,雅麗非凡,且巾長袂薄,隨風飄舉,為美人勾出了一幅飄飄欲仙的姿態。由下句“擷香拾翠相競”來看,可知這美人不是獨自一人 ,她是結伴春游 ,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古代女子常在春季到郊外拾野鳥的各色羽毛 ,采各種香草。曹植《洛神賦》有“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之句,寫出洛水眾女神之美,此處詞人借用此意,寫汀洲女子的美色。
上片歇拍寫兩個美人登上船,并停泊洲邊,在水邊過夜。“凌波”即踩水而行,本出曹植《洛神賦》用“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在晚霞輝映下,寂靜的洲渚上 ,忽的出現了這一雙美人 ,詞人在凝望的同時,也不禁產生了美麗的幻覺,目為凌波女神。這不僅細致地寫了洲上女子的美,而且把詞人的欣喜、驚愕,以至傾慕的心理也表現出來。這兩句一方面把一整天情節的鋪敘加以收束 ,日落春暝 ,美人回到船上,詞人也該歇息了;另一方面,又用“煙”字,為江濱洲邊刷上一層煙水凄迷的朦朧色彩,為下片抒情做好鋪墊。
過片“彩絳朱索新整”,寫美女回到船上,在一天的“擷香拾翠”之后,換妝梳洗,以更嬌麗的容顏出現。“彩絳朱索”,指五顏六色的彩帶,是女子的裝飾物,這里使借代手法,以偏概全,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飾。
接下來一句為“金鳳響雙槽”。“金鳳”代指琵琶 。本出樂史《楊太真外傳》:“妃子琵琶邏逤檀,寺人白季貞使蜀還獻。其木溫潤如玉,光耀可鑒。有金縷紅文,蹙成雙鳳。”故蘇軾《宋叔達家聽琵琶》詩云:“半面猶遮鳳尾槽。”“槽”是琵琶上架弦的格子,“響雙槽”,表明是兩把琵琶同時彈奏。這里切題《舟中聞雙琵琶》。在這優美的樂聲里飽含著今古幽思 ,人物的精神境界顯得高雅深沉 。又用“誰省”一詞,反跌出只有自己是知音的深意,把自己與琵琶女的關系推進一層。
“玉盤”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盤”句化來,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并舉,形象地表現了音樂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處如急風暴雨,低回處如兒女私語,令人耳不暇接。人物的感情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回婉轉,皆隨樂聲起伏,曲曲傳出。樂聲已至高潮,然又戛然而止,詞人對音樂形象的描繪也暫收束。船上一片岑寂,在無聲的境界里,接下來詞人省略了恰相逢知己,隔船相邀等細節,徑直從借酒相慰寫起。“酒上妝面”,是說琵琶女已帶醉意,面頰被酒暈得緋紅 ,故下句用“ 花艷”形容其醉態之美。借酒澆愁愁更愁,于是雙眉“相并”。“相并”意即緊鎖,表明愁懷不釋。對醉態愁容的描寫,形神兼備,極其工巧。既然愁懷未釋,欣逢知己,欲一吐為快,于是重奏一曲,詞人亦“重聽”一遍。
“ 漢妃 ”句用王昭君遠嫁匈奴,馬上彈琵琶故事。晉石崇《王明君辭序》載:“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 。”“ 一曲”也兼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譜寫的琴曲《昭君怨》。“漢妃一曲”也可以說是“今古幽思”的具體內容,其中寄托著琵琶女離鄉背井、流落江湖的身世之感 。結句“ 江空月靜”,以空廓沉靜的月夜,烘托出音樂的魅力。如泣如訴的昭君怨曲,把聽眾帶進了哀愁的境界 ,相對無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無窮的余韻,讓人回味。詞境從錢起“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化出。
這首詞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古今詩話》載:“有客謂子野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 云破月來花弄影 ;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 ;柳徑無人 ,墮絮飛無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七引)。可見此詞亦為作者的得意之作。
垂柳的古代唯美詩詞散文(篇5)
解連環·露條煙葉
[宋] 高觀國
露條煙葉。惹長亭舊恨,幾番風月。愛細縷、先窣輕黃,漸拂水藏鴉,翠陰相接。纖軟風流,眉黛淺、三眠初歇。奈年華又晚,縈絆游蜂,絮飛晴雪。依依灞橋怨別。正千絲萬緒,難禁愁絕。悵歲久、應長新條,念曾系花驄,屢停蘭楫。弄影搖晴,恨閑損、春風時節。隔郵亭,故人望斷,舞腰瘦怯。
作品賞析
【注釋】
①窣:突然出現。
②拂水藏鴉:形容柳的枝葉漸長。
③三眠:《三輔故事》:漢苑有柳如人形,一日三眠三起。
④灞橋:在長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這里泛指送別之處。
⑤花驄:駿馬。
⑥蘭楫:這里泛指舟船。
【評解】
這首詞詠柳懷人,輕柔細膩。上片著意寫柳。露條煙葉,翠陰相接。風流纖軟,絮
飛如雪。下片因柳懷人。灞橋依依,難禁愁絕。曾系花驄,屢停蘭楫。春風時節,故人
望斷。全詞委婉含蓄,情思悠長。
【集評】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凡詠物詞,大都先賦物,后言情。
此調上闋固專詠柳,下闋因柳感懷,而乃由“柳”字發揮。結句懷友而歸至本題,
不黏不脫。詠柳題本非難,佳處在細膩熨貼而仍縈拂有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