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40周年慶祝大會直播觀后感
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了,深圳經濟特區位于深圳市南部,東起大鵬灣,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陽臺山脈,南鄰香港,以深圳河為界。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深圳特區40周年慶祝大會直播觀后感5篇_深圳特區40周年慶祝大會心得體會5篇”,歡迎閱讀與借鑒!
深圳特區40周年慶祝大會直播觀后感篇1
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經濟特區,迎來40周歲生日。
40年前,與香港山水相連的深圳還只是個貧窮落后的邊陲漁村,在地圖上難覓其蹤;40年后,這里已崛起為繼上海、北京、廣州之后經濟總量全國第四的現代化大都市,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
40載滄桑巨變,40年勇立潮頭。深圳特區的探索與實踐,是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
從邊陲小鎮到大都市“深圳速度”創造世界城市化發展奇跡
40年,彈指一揮間,但對深圳羅湖區羅芳村的村民而言,這是改變命運的年代。
羅芳村與香港一衣帶水,深圳河在這里形成了一道十米多寬的淺灣,一座小橋連接兩岸。橋那頭的香港新界也有個羅芳村。
“之所以有兩個羅芳村,是因為香港那邊的村民幾乎都是改革開放前從深圳羅芳村逃過去的。”在羅芳村生活近30年的社區工作站站長鄒有志介紹說,從1950年到1969年,深圳羅芳村有600多人逃到香港。
改革開放前深圳之所以逃港成風,是因為深圳和香港差距太大。以種水稻為主的深圳羅芳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30多元,而對岸的香港村民每年能賺13000多元,相差100倍。而如今,羅芳村成了“戶戶小樓房”的致富村。
羅芳村的變遷,只是深圳特區30年發展奇跡的一個縮影。
1980年的深圳僅有3萬多人口、兩三條小街道;到,人口超過1400萬的深圳GDP已達8201.23億元,GDP比1979年增長979倍,年均遞增25.8%。
改革開放令壓抑已久的生產力得以解放,迅速爆發,深圳到處充滿了活力與激情。1984年,中國第一高樓——160米高的深圳國貿大廈封頂,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國貿大廈也因此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
40年來,深圳憑借這種令世人驚嘆的“深圳速度”,利用毗鄰香港的獨特優勢,率先吸收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膽“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場和全球資源,闖出一條開放發展之路。
作為深圳最早對外開放的口岸,連通香港、全長不足50米的“羅湖橋”,成為30年來深圳對外開放、走向世界舞臺的見證。
1979年底,香港妙麗集團董事長劉天就搭著自行車過羅湖關,在深圳開建全國首家合資酒店。
同一年,泰國農牧業大王謝國民率領正大集團進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001號”中外合資企業營業執照——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為深圳特區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
1985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深圳分行在國貿大廈開業,新中國成立以來獲準開業的第一家外資銀行分行就此敞開了大門。
1996年,全球最大零售企業美國沃爾瑪登陸深圳,展開在東方古國新商路上的探險之旅。
………
開放是深圳的發展之源。40年來,深圳市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456.2億美元,平均每年遞增27%,高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截至20__年底,世界500強中已累計有167家企業在深圳投資。
改革開放前,每年通過深圳口岸入出境人員僅500人次,已增至1.85億人次,深圳市的出口額從1979年的0.09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1619.79億美元,連續17年居全國城市第一。
深圳在全國率先把“走出去”作為城市發展的重大戰略,對外直接投資遍布世界105個國家和地區,迄今已累計核準建立境外企業740家。
深圳從最初的“三來一補”加工制造業起家,不斷壯大經濟實力、推動產業升級,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高新技術產業、多層次資本市場比較完善的金融產業、連通國際輻射內地的物流產業、與科技金融緊密結合的文化產業等四大支柱產業,涌現出了華為、中興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大企業,“設計之都”等各種頭銜彰顯其在世界舞臺的影響力。
今天的深圳,一棟棟嶄新的高樓大廈展示著這個年輕城市的朝氣與活力,在鱗次櫛比的高樓掩映中,曾經的地標建筑國貿大廈已顯得有些陳舊,它的高度早已被地王大廈和正在建設的京基大廈相繼超越,但它所象征的“深圳速度”卻仍激勵著深圳人在改革開放的征程上不斷超越,續寫奇跡。
深圳特區40周年慶祝大會直播觀后感篇2
這是一個邊陲小鎮崛起為國際大都市的故事,這是一個國家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的縮影。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的深圳經濟特區,在不到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奇跡,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雄心壯志。
40年來,這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誕生了新中國很多“第一”:第一單土地拍賣、第一個商品房小區、第一次打破“鐵飯碗”……從實行住房商品化改革、率先取消糧票到行政審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率先推行法檢人員職業化改革,深圳始終承載著“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的殷殷期盼。
40年來,這個充滿機遇的希望之城成就了千千萬萬個奮斗者:打工仔打工妹變身上市公司創始人、汽車修理工成為享受特殊津貼的專家……一代又一代“外地人”懷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來到這里扎下根來,頑強地破土而出,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深圳。
當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嶄新起點上,深圳需要繼續弘揚“敢為天下先”的創業創新精神,更需要辯證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謀劃新發展。
新時代的深圳需要更多改革勇氣。要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破除各種市場準入壁壘,增強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的信心;要加快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領域改革,讓更多奮斗者減少后顧之憂,在這里揮灑汗水、播種希望。
新時代的深圳需要更多實干精神。深圳的昨天、今天是一批“改革家+實干家”闖出來的,深圳的明天依然需要“改革家+實干家”攻堅克難。要著眼長遠、把握大勢、瞄準前沿,加大技術研發和人力資本投入,積極推進自主創新,讓先行先試更有底氣。
新時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當尖兵。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奮進的深圳正青春!
深圳特區40周年慶祝大會直播觀后感篇3
回首深圳過去的40年,特區改革發展的時代答卷上,始終雕琢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40年來,深圳始終堅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使人民群眾支持改革、投身發展;40年來,深圳始終堅持把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持續改善民生有機統一起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年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離不開“人民”二字;深圳人的奮斗目標與初心,永遠牢記著民生福祉。
這是一座創造奇跡的活力之都,“深圳速度”一直以來都被外界稱贊。與深圳的經濟實力崛起同步成長的,是千千萬萬懷揣夢想的人,他們匯聚到這里,在奮斗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來了就是深圳人,心安處即吾鄉。民生安穩,可保心安。大家帶著各自的向往在這里風雨兼程,就是為了努力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生活。
我們選擇深圳,因為住有宜居——截止到今年,全市建設籌集公共住房不少于8萬套,供應3.2萬套。完成居民優質飲用水管網、市政中壓燃氣管網、管道天然氣等基礎設施新建及改造。加快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剩余400個城中村綜合治理。
我們選擇深圳,因為病有良醫——今年起,深圳成立15個重大疾病防治中心,構建立體化的重大疾病防治體系,全面提升重大疾病的預防救治能力,市民基層看大病將享同質化醫療服務。
我們選擇深圳,因為學有優教——今年,深圳高質量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校32所,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4.6萬個以上。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兒童數占比達80%,公辦園在園兒童數占比達50%。
我們選擇深圳,因為出行有質——四十年以來,深圳不斷提升城市道路品質,今年優化調整85條以上公交線路,改善10個以上片區的公交微循環。治理交通擁堵節點100個,打通斷頭路15條,新改擴建自行車道約300公里。
我們選擇深圳,因為環境優美——今年深圳新建、改造提升公園30個。通過經濟鼓勵等措施,淘汰老舊車6萬輛。推進深圳河、茅洲河、光明湖等河湖沿線240公里碧道建設。
除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在就業方面,深圳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保就業保民生、減負擔保企業,促進高校畢業生群體就業,成效顯著;在基層服務方面,深圳大力加強基層黨組織、便民利民等機構的建設,推出各項“線上+線下”結合的新模式,延期辦、線上辦,讓市民少跑、不走冤枉路。同時讓便民走進社區,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便利的日常生活服務。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深圳市委、市政府與全市人民眾志成城,在全力做好全市各區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讓學校開設“空中課堂”,確保“停課不停學”,保護師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手抓科學防疫,一手抓復工復產,深圳實現了“兩手抓,兩手硬”。深圳率先出臺《深圳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業共渡難關的若干措施》(惠企16條);為了促進消費,深圳出臺《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若干措施》,要求多措并舉挖掘消費潛力,全市各區拿出真金白銀發放消費券,促進消費復蘇,提振消費信心……復工復產背后的邏輯是經濟建設,經濟建設是民生建設的“基石”。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復工復產,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才能進一步推動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
幼有善育、老有頤養、弱有眾扶、勞有厚得;政府善治、體制保障;產業高校、優秀文化;青山綠水、碧野柔光……四十載砥礪前行,從經濟特區到先行示范區,“來了,就是深圳人”是不忘的初心。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人人來闖”,漸漸地變成“人人棲居”,深圳堅持以改革_民生難題、以發展增進民生福祉,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和歸屬感,便是人們在這座城市深深扎根最好的證明。
深圳特區40周年慶祝大會直播觀后感5篇
深圳特區40周年慶祝大會直播觀后感篇4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百姓飯桌上的菜品種多了、營養也豐富了,公共汽車、高鐵、飛機這種在老一輩看來遙不可及的交通工具,如今咱老百姓能消費得起了,生活變得更加便利更加豐富多彩。無論是咱老百姓自身的改變,還是衣食住行上的銳化,都足以說明改革開放帶給中國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和煥然一新的面貌,真正實現脫真貧、真脫貧,奔赴全面小康的新格局。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前的我還沒有出生,只聽得老一輩們講和在書上、電視上了解一些,我的父母在改革開放之前也還是活在自己一方小天地里的小孩,爺爺奶奶是經歷過__的人,奶奶常常給我說:那時候的生活真苦啊!生活遠遠不及現在的千分之一,現在的小孩吃得好、穿得好、就連玩的都有游樂場,你爸爸們小時候就只能在田里玩泥巴,稍微長大點就要拿去干活掙公分了。這里雖然只說到我爺爺奶奶家的生活,但卻是中國千千萬萬家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寫照。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的的確確是落后,想要改變這種窘境,唯有選擇一條適合國情、符合老百姓利益的道路,通過重重險阻和創新,最終踏上了改革開放這條利民、順民的征程。
改革開放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半封建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改變,1979年設立經濟特區,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7年“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1992、1994年醫療、住房市場化改革實施,到今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些改革開放中的具體措施,都實實在在帶給人民以福利。90后性格桀驁不馴、思想開放、頹廢、不思進取,這些都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和標簽,可誰曾知道,這些90后正是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形成了獨立的個性、有思想、勇于創新、敢于挑戰自我和勇于擔當的美好品質,他們生活上的豐富多彩和思想上的創新思維正是改革開放成果的真實普照。
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
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巨大成效,但這并不意味著改革開放就此截止,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在以后改革開放的征程中,我們將不X初X,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實現全面小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四十年,天翻地覆,滄海桑田,房子大了,電話小了,生活越來越好了。傾聽過去的故事,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這樣的年代,見證祖國的輝煌,帶領全國人民奔赴小康。
深圳特區40周年慶祝大會直播觀后感篇5
年 _ 月 _日,深圳經濟特區迎來建立 40 周年紀念。 40 年的時間,成就了深圳速度、深圳傳奇,同時也給世人留下諸多有待思考的謎題:深圳成功的密碼是什么?從深圳的崛起中我們能學到什么?新時代再出發的深圳又靠什么不負新使命繼續前行?
一座?富礦?:深圳可資學習的崛起密碼
40 年篳路藍縷的不平凡創業歷程,賦予了深圳這個年輕的移民城市卓然迥異的獨特氣質和城市文化,其中尤以改革創新最為鮮明。近些年來,內地城市掀起一波又一波看深圳、學深圳的熱潮。最該學也最難學的是什么?誰能真學到、真會用,誰就能大受益、受大益的,又是什么?筆者以為,就是?創新?二字。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改革就是創新,創新是深圳發展之路的最強底色。40 年前,在深圳創辦經濟特區,就是寄望深圳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探路開路。這一先天使命,決定了深圳必須要敢闖敢干、先行先試,走出一條破舊立新、創新驅動的路子來。創新惟艱,要打破思維慣性、路徑依賴,要突破思想障礙、體制束縛,要面對質疑責難、激流險灘,沒有闖與試的勇氣、銳氣、膽氣不行,沒有倔與拼的堅定、堅強、堅韌不行。只有通過改革,才能從落后、僵化、束縛中解脫出來,脫胎換骨,革故鼎新;只有通過創新,才能一步步厚植發展優勢,從為人作嫁、跟
跑打雜實現并跑、領跑,晉級升位,掌握主動權、話語權。今天深圳驚艷世界的成功和日新月異的成就,恰恰就是它崇尚創新、矢志創新、不斷創新的注腳。所以,現在要談學習深圳,重中之重就是要像深圳那樣,把改革作為城市生命線,讓創新成為發展最強音,始終不移改革之志,始終不棄創新之魂,從單一創新上升到集成創新,從局部創新拓展到系統創新,勇于探索和嘗試,打開新局面,引領新常態,創造新高度。
兩個角色:深圳再出發的崇高使命
?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這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深圳的新的崇高使命。
從當年的?殺出一條血路??大膽試、大膽闖?,到如今的?先行??示范?,今天的深圳與昨天的深圳在歷史發展的邏輯中需要扮演的兩個角色一以貫之,那就是先行先試的?試驗田?和引領示范的?排頭兵?。特區之?特?,就在于允許試、鼓勵闖,就在于先行一步頭前探路,就在于干出樣子引作標桿。
先行也是?鮮行?,先行者也是探路者,就是要走在前列,敢為人先,敢于嘗鮮,尤其是貴于首創、原創。從第一個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工資制度、敲響土地拍賣?第一槌?,到成立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第一家由企業集團創辦的銀行開業、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創辦,在先行探路方面,過去 40 年深圳是交出了優異答卷的。今后的
深圳,更應踵事增華,適應時代要求,在發展模式、制度創新、科技變革、新興產業發展、新增長點培育等方面,開展更多新人耳目的實踐,拿出更多鮮活實用的經驗。
示范就是給人看、供人學,作燈塔引領方向,作標桿讓人信服。示范的前提是較好地體現、承載和實踐新發展理念,在高質量發展上取得突出的成果,在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上達到新的水平,發展的路徑、積累的經驗具有先進性、典型性、時代性,有可參照、可復制、可推廣的意義和價值。只有這樣的示范,才能夠真正在改革開放的全國大棋局中起到啟發、引領、帶動的作用,其成功模式和改革實踐才能在更大范圍、更多領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三股勁頭:深圳再立潮頭的精神支撐
?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所以,為了走活發展之路,當年我們選擇成立經濟特區,以?拓荒牛?的精神,?殺出一條血路?。
?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所以,40 年來,我們就大膽試、大膽闖,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緊迫感,讓深圳這個昔日落后的邊陲農業縣,精彩蝶變為今日世界著名的現代化大都市。
?實踐證明,改革開放道路是正確的,必須一以貫之、鍥而不舍、再接再厲。?所以,今天,新時代的深圳,又要身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新使命再出發,同時也要為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的?中國號?巨輪代言——?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在這條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代航程中,蘊涵并彰顯于深圳身上的?三股勁兒?是必須長期保持和發揚的,那就是:拓荒牛的干勁兒、?殺出一條血路來?的拼勁兒、?大膽試、大膽闖?的闖勁兒。它們是鐫刻于深圳奮斗歷程中的精神特質,是構成厚重特區創業文化的深沉積淀。這?三股勁兒?鼓蕩于胸,迸發于身,用于實踐,就會聚合為新起點上深圳踐行新使命、創造新奇跡的?三種力?:一是創業力,如來時路一樣,銖積寸累,篳路藍縷,埋頭苦干,期必有成,在實干中厚植發展優勢,在量變中實現驚人飛躍;二是創新力,善于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最高效集聚和最優化配置,打破束縛,推陳出新,勇于探索,別開生面;三是創造力,創造財富,創造價值,創造奇跡,突破條件約束,精準把握機遇,讓夢想照亮征程,把藍圖變為現實。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我們為來時路上的深圳喝彩,我們更為新征程上的深圳加油。破浪行駛于新的歷史航道中的深圳,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