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湘江的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血戰湘江的觀后感,歡迎閱讀。
血戰湘江的觀后感【篇1】
在短短的七天之內,中央紅軍在蔣介石的圍追堵截下強渡湘江。中國紅軍只有八萬多人,而李德指引的錯誤路線使紅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短短幾天就犧牲了五萬多名戰士。中國紅軍雖然武器比敵人的弱,可他們比敵人勇敢,個個都是敢于犧牲的英勇戰士。為了保護大部隊順利過江,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看到一位位英勇的戰士倒在水中,江水漸漸都染成了血水,我不禁黯然淚下。將士們用他們的生命換來革命的最終成功,粉碎了蔣介石想要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意圖。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用歷史驗證的結論。我們現在富裕的生活是犧牲的革命戰士們用他們一滴滴血創造出來的,我感激他們。而我能給他們最好的報答就是努力學習,將來讓我們的中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
軍事顧問李德自恃才高,卻只是紙上談兵。而同樣擁有最高指揮權的`天才博古也一味地,盲目地相信,支持李德的決策。在這時,毛澤東清晰地判斷出己方決策的失誤,敢于質疑高層,卻遭到怒斥。但他并沒有利用人際關系奪權,而是忍氣吞聲,用實際行動盡量將紅軍的傷亡降到最低。
我看到這里,仿佛身臨其境,抑制不住的憤怒,狠狠地拍了一下椅子的扶手。但當看到毛澤東忍氣吞聲時,我也隨之冷靜了下來,是啊,沖動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遇事要鎮定,學會冷靜思考。
血戰湘江的觀后感【篇2】
看得出來,電影《血戰湘江》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八一廠過去的戰爭電影風格區別不大,戰爭場面一絲不茍,相當認真。電影的主線非常清晰,就是毛主席在湘江戰役中的不斷抗爭,最終湘江戰役的慘敗導致了領導層思想的改變,通過了毛主席提出的方案,在通道及時轉兵,避免了第二次被包圍。
這部電影中我感覺耿樂扮演的耿飚非常神似,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后人。張一山扮演的李天佑實際上并不是很像,但是感覺張一山真的是卯足了勁在演。何健雖然臺詞寫得很兇狠,但是實際上的何健還應該更加殺氣騰騰,的確,正如電影里所說,他不僅殺了很多的革命者,還有他們的家屬,例如毛主席的夫人楊開慧。白崇禧的篇幅雖然不少,但是并沒有展示出他智慧的一面,在湘江戰役中,白崇禧還是很好的把握了戰役的`主動權,避免了與紅軍鷸蚌相爭,讓蔣介石漁翁得利。
周恩來演得相對來說很拘謹,與偉人風采有一定的差距,演員不是很放得開。蔣介石、楊開泰都塑造得比較表面化,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剖析,例如在知道主力紅軍渡過湘江之后,蔣介石會有縱虎歸山,后患無窮的感覺。電影雖然給的戲份有限,但是仍然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內心,才能打動觀眾。
這部電影和我預想的還是有差距的,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里,要塞入太多的元素,必然會導致整部電影內容不清晰。如果是拍攝成三個小時的電影,應該會更加合適。
血戰湘江的觀后感【篇3】
以往在課本上,大家只知道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中很重要的一戰,是打得最慘烈的一仗。但是究竟當時場景是什么樣,以往影視作品對湘江戰役表現得很少,自然沒有可借鑒參考的相關影視資料。
此次,《血戰湘江》用電影鏡頭向觀眾講述了83年前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的悲壯故事,正面表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深刻揭示了左傾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慘痛損失,生動表現了紅軍34師官兵前赴后繼、勇于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
這是導演陳力繼成功執導《周恩來四個晝夜》和《海棠依舊》等影視劇后,再次迎難而上的力作。陳力直言:“接拍這部‘命題作文’時壓力很大,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確定拍攝后,隨著前期走訪老區、查找資料、采訪人物等,越是走近這段歷史,越是感到震撼,紅軍戰士們堅決服從、大無畏的精神令人感動,深刻詮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5萬英烈的身影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他們太年輕了,平均年齡才20歲左右啊。”陳力說,“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有責任必須拍好這部影片,讓更多觀眾熟知這段歷史,紅軍在湘江血戰七天七夜的歷史不應被忘記,也不能被忘記。”
血戰湘江的觀后感【篇4】
“如果中國革命的勝利,要用我們的鮮血才能筑成,那我們必須英勇獻身。”《血戰湘江》最打動我的,就是革命先輩對革命的堅定信念。
沒有堅定的信念,紅軍就不可能在面臨巨大犧牲的時候,仍然堅守在一線;沒有堅定的信念,在面對李德和博古的錯誤指揮時,就不會仍然堅決執行命令;沒有堅定的`信念,陳樹湘師長就不會明知擔任后衛任務九死一生,還率領全師官兵在楓樹腳之戰中與十幾倍的敵人殊死激戰,寧死不屈,直至犧牲。沒有堅定的信念,二縱隊的戰士們就不會在沒有得到命令前,堅決不放棄任何一件物資,用生命保障“輜重”安全;沒有堅定的信念,林裁縫就不會帶領四個兒子前赴后繼參加紅軍,一心一意跟黨走。沒有堅定的信念,林裁縫的小兒子在知道父親和哥哥都已經犧牲后,不會堅定跟黨走,并以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而驕傲。
“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苦難可以摧殘人的軀體,戰爭可以讓人喪失生命,但沒有任何磨難可以打垮革命戰士自始至終的堅定信念。幾經挫折再度奮起,歷經磨難淬火成鋼。遠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終堅定執著,閃耀著火熱的光芒。
身處和平年代,我們更要感謝那些為了促成今日的和平而奮斗的戰士們。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或許做不出什么偉大貢獻,但我們可以擁有一顆赤誠的心,可以接過革命先輩的愛國主義旗幟,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血戰湘江的觀后感【篇5】
4月21日至23日,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血戰湘江》在我省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展映,劇組主創人員親赴現場與觀眾進行了熱烈互動,這部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情懷的電影精品得到了我省觀眾的一致贊譽。
4月23日上午,《血戰湘江》在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展映,官兵們看得格外認真。片中慘烈的'戰爭場面、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讓年輕的官兵感受到革命英雄主義的強烈震撼。學員王世偉表示:“這部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識、什么是犧牲精神,讓我很受教育,并且時時叩問自己,要想成為一名新時期的合格軍人,還有什么不足之處。”學員唐嘉良則激動地說:“這部國產影片真正拍出了革命先烈的血性和氣魄,我希望將來能有更多更好的戰爭題材影視作品吸引年輕人走進影院,讓他們不再一味迷戀國外影視作品。這部影片不同于所謂的‘抗日神劇’,它的細節真實感人,也最打動人。”
河北傳媒學院是本次河北展映的最后一站,放映現場座無虛席,沒有座位的同學甚至直接坐在了過道上。電影是屬于年輕人的,我特別希望年輕的學子們去走一段長征路,去感受一下革命先烈當年灑下鮮血和汗水的地方,從而更好地珍惜當下,銘記歷史。
血戰湘江的觀后感【篇6】
《血戰湘江》是一部反映我黨在中國解放戰爭中艱苦卓絕斗爭歷程的電影。電影中的主要情節是描繪了1949年5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反動政府軍隊在湖南省湘江畔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影片生動地展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的殊死搏斗,并表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獻身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反動政府軍隊進行了慘烈的戰斗。影片中的畫面十分鮮明,展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艱苦卓絕、浴血奮戰的英勇精神。尤其是在最后的戰斗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國民黨反動政府軍隊的進攻,表現出了信仰堅定、奮不顧身的革命精神。這場戰爭使中國人民解放軍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勝利地開創了中國解放戰爭的新局面。
在這部電影中,我最感動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戰火紛飛的時候,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認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們用自己的獻身精神帶領全軍戰勝了國民黨反動政府軍隊。這種精神讓我認識到了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性,同時也讓我更好地領會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之處。
電影《血戰湘江》還告訴我們,革命需要用鮮血來譜寫,但革命勝利后,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現狀,還需要不斷地發展創新。要想實現真正的`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之奮斗。
這部電影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提醒我們尊重歷史。歷史是一座豐富的寶庫,是我們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在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們需要明白歷史的重要性,尤其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只有了解歷史,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現實,更好地創造未來。
最后,我想說這部電影的確有很大的觀賞價值。所有的演員都把自己的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整部電影在情節上也非常緊湊,每個鏡頭都極具戲劇性。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和其他觀眾一起分享了電影所呈現的感動和震撼。那些感人的場面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里,使我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總的來說,電影《血戰湘江》出色地體現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艱苦卓絕、浴血奮斗的歷程,栩栩如生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風貌,表達了對歷史的尊重。觀后感也是如此,我所得到的啟示和感動讓我如癡如醉,讓我擁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深度,我認為這部電影值得每一個有良知的人品味和品會。
血戰湘江的觀后感【篇7】
《血戰湘江》是我國一部反映解放戰爭時期的英雄史詩電影,該片以湖南抗日先遣隊的血戰湘江為背景,生動地展現了人民軍隊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歷程。影片深刻描繪了廣大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獨立和解放而不斷奮斗的英勇精神,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了人民軍隊的決心和勇氣。本文將從影片中幾個經典場景入手,闡述對《血戰湘江》的觀后感。
首先,影片開篇便展現了解放軍官兵在百忙中關于英雄徐向前的回憶,以彰顯人民軍隊英雄兒女的形象。徐向前是一位革命先驅和杰出指揮官,他帶領著湖南抗日先遣隊表現出了無盡的勇氣、毅力和智慧,成為中國軍隊的光輝范例。在人民解放軍歷史上,他是頂天立地的戰斗英雄,在電影中無愧于被賦予最終領頭人的角色。回憶從小,中,大三段生涯介紹,全面地展示了徐向前從協助工人組織起義到帶領湖南抗日先遣隊血戰湘江的壯舉,之所以成為在人民軍隊中永不消逝的英雄,是因為他在艱苦環境中依然能夠堅持外交和談判,最終通過談判和戰斗贏得了勝利。
接著,影片重點描繪了湖南抗日先遣隊的血戰湘江。當時,湘江流域是國共內戰的前線,中國人民解放軍需要在湘江河畔設置新的重要基地,保障后方安全。片中,抗日先遣隊首領徐向前深知湘江的'重要性,他帶領著部隊、工農群眾以及地下武裝組織絞盡腦汁,連續打出了數次逆襲戰役,打退了我國“滇黔線”的日軍。當時日軍跨越湘江要比我們方便,在交戰的時候,我們總是處于劣勢中;但“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先進革命精神卻在抵御死亡和壓迫中升華顯現。這種精神逐漸團結和激勵了我們的部隊,在激戰中,不退半步,團結奮斗,最終取得了湘江大捷。
再次,本片成功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一支具有強大戰斗力和無窮力量的隊伍。全片圍繞著軍事行動、民族沖突等主題,展示了人民軍隊的策略優勢、對敵認清本質等方面。抗戰時期的黑暗影響了整個社會,很多青年就加盟了人民軍隊。與以往電影中將人民軍隊表現為貧苦落后、靈活性不足的描寫相反,《血戰湘江》的人物和軍事戰斗場面在生動再現實際歷程的同時,鮮明地表達了人民軍隊是一個有力的軍隊的觀念。這種呈現非常明顯地表明了國共內戰時期獲得的勝利,關鍵是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總之,影片《血戰湘江》刻畫了中國人民軍隊為國捐軀的英勇壯舉,以及人民在戰爭中所發揚的無限勇氣和堅定信念。影片得以拍攝,目的就是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這段歷史,讓我們能夠銘記歷史,勇攀高峰。通過觀影,我們更加了解了我國革命斗爭的歷程,更加了解了人民軍隊的歷史和恢弘巨制。在未來,我們應該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爭取更大的榮譽。
血戰湘江的觀后感【篇8】
我仍難以忘懷那個場景:轟炸機呼嘯著凌空而過,漆黑的炮彈尖銳地獰笑著撞向地面,綻出死亡的火光,卻磨不滅戰土前進的意志,那對勝利的渴望。
槍炮聲,鬼神泣,殺喊聲,蒼生粟,黑云壓,壯士志,永不摧。戰場的喧囂過后,山坡上陷入死的沉默中,墨云早已鋪天蓋地地將山坡包圍,唰唰的雨將地面砸出一朵朵血花,綻開在戰士尸骨上的血,鮮艷又殘酷。一位戰士無力地躺于略溫熱的地上,另一位挪到他身前看著滿面叉血的堅毅臉龐,眼神似是在訴求著什么,他從懷中捧出一頂軍帽,長滿繭子的`手不受控制地顫抖著。
紅溪,無聲的流著;鮮血,滋潤著土地;雨水,沖刷著萬物。終于,毛澤東,共產黨員們,紅軍戰士們,化為這場雨,喚醒了將墮入懸崖的中國革命,拯救了黨,拯救了中國。
劇中多處使用對比手法,實出表現了毛主席的偉大精神,塑造了一個愛兵如子,視民如父的光輝形象。
電影在緊張的節奏中播放,一縱大部隊將到達江邊,并不斷發出錯誤甚至愚蠢的指示,負有大量輜重的二縱隊離大部隊幾十公里遠,身后是神出鬼沒接踵而至的轟炸機。各個大團抵抗著包圍而來的大量截兵,實是危亡之秋也,其中毛主席所在的二縱隊,輜重不僅壓迫著紅軍們的身體,還摧殘著他們的精神,瘧蚊,傷口,無一不考驗著他們的意志。主席著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上快馬去找李德博古理論,可一意孤行的兩人全然不顧戰士們的感受。認為要用生命去堂堂正正戰斗的左傾極端冒險主義,但毛主席不同,他用盡一切辦法去保護戰士們的性命:走小路,卸輜重,把自己的藥給病人,背起傷者等等。身體是革今的本錢,生命更是大前提,固然李德博古是好意為中國革命,但用錯了方法。真正的勝利,是以最小的代價去取得最輝煌的勝利,而不是用尸山血海堆疊出來的。
以人為本,是毛澤東運位領袖最為光輝的品質,正是在這種領導氣質下
中國革命才會勝利看著那一個個鮮明生物的人物形象在熒屏上展現,我感到熟悉而陌生。掌心的汗握至滾燙,直到劇終二字的浮現,高高懸起的心才如釋重負。我捫心自問,如果讓我用生命去為同伴爭取時間,我會嗎?帶著歉意來說,我不行。可,雖我無法舍已為人,但,我可以助人為樂。我會永遠敬仰戰士們高尚耀眼的偉大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學習毛澤東同志的體貼精神,關心他人。同時對于
上級,要向那些紅軍戰士們看齊,任勞任怨,能吃苦,為團隊著想,毫無怨言以及樂于助人的品質。
偉大英勇的戰士們不會因為死亡而被遺忘在長河中,我們理應銘記他們。是他們的鮮血,繪出了我們現在生活的絢麗。
人固有一死,每位戰士的逝去,都足以頂天立地!
血戰湘江的觀后感【篇9】
何健的得意叫囂,白崇禧的指揮若定,蔣介石的運籌帷幄,在《血戰湘江》一劇中給人的印象深刻,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紅軍當時指揮者的一系列愚蠢行動之上。
任何一段歷史,任何一場成功,都會付出代價,特別是那場堪比開天辟地的中國革命,付出代價之慘痛,至今看來仍然觸目驚心,驚天動地。
《血戰湘江》講述的是中央紅軍歷經四次艱苦卓絕的反圍剿勝利之后,在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領導下,李德博古錯誤指揮中央紅軍,致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故事。軍事決策三人組,李德、博古、周恩來,李德的強勢與傲慢,博古的盲目和頑固,以多數決策者的名義,把當時中央紅軍的指揮權完全綁架在一個不懂中國軍事國情,充滿傲慢與偏見的外國人身上。
在蔣介石地上五十萬兵力圍追堵截,天上兩百架飛機的狂轟濫炸之下,八萬多中央紅軍扛負著沉重的物資艱難突圍。為了掩護中央主力,戰斗部隊以一當十,奮勇殺敵,用生命和鮮血保衛蘇維埃,保衛毛主席。抬著棺材,里面什么東西不得而知,抬著印鈔機和蘇區流通的鈔票,還有其它大量的所謂財產,中央主力仿佛一支翻山越嶺的運輸大隊,在炮火和泥濘中蝸牛般前行。每一刻都有戰士在炮火中倒下,名義上為了蘇維埃,實際上為了那些博古口里所謂的財產。寶貴的生命,在博古等人眼里的財產面前不值一提。傲慢無知的李德,帶著蔑視,用短短幾天時間,用自己的愚蠢,葬送了五萬紅軍戰士的生命。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讓中國的革命者義無反顧。紅軍戰士要保衛的對象,卻被剝奪指揮他們的權力。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一邊執行著中央的錯誤決定,一邊為失去戰友親人而心疼,忍痛負重前行。直到最后時刻,在血的事實面前,在生死關頭,紅軍終于拋去無用的輜重,跨過湘江,迎來希望的曙光。
血戰湘江的觀后感【篇10】
湘江戰役,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是一頁沉重的翻不過去的歷史,1934年的湘江兩岸,戰云獵獵,戰塵密布,人馬嘶吼,槍炮轟鳴,隨著東去的湘水,漸漸平息。數萬頭頂紅星,懷著堅定理想與信念的青年,靜靜地躺在古嶺頭。楓樹腳,瘦馬岐,或是華光鋪,覺山鋪的荒山蔓草河溝,河溝野洼間,青史不留名,留下的只有一個個光輝的番號—紅八軍團、紅九軍團、紅十三師、紅三十四師、紅四團、少共國際師等等。
血戰湘江是八一電影制片廠組織創作拍攝的是重大草命歷史題材影片,以長征史上最慘烈的湘江之戰為背景。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工農紅軍領導人在長征中不屈不撓的光輝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紅軍34師官兵前仆后繼,勇于犧牲,全力維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給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
我們無數次的回顧歷史,重溫和感悟,是對逝去先烈的回應和致敬!感謝八一制片廠,感謝導演,感謝演員,感謝他們翻開歷史濃重的血痕穩著。翻開歷史濃重的血痕,本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帶我們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歷史。英雄所怕的,不是犧牲,是遺忘,是生前蹈死不顧所追求的東西,在身后被歷史的灰塵湮滅!
通過觀看這部影片,使我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教育。影片把我帶入到戰爭場面,聲光特效讓我身臨其境的感受。影片中一個個紅軍戰士流血犧牲使我感慨萬千,他們視死如歸的氣概,對革命堅定不移的信念讓我萬分敬佩。而今我們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更加珍惜,緬懷先烈,銘記歷史,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革命先輩是我們的民族脊梁,正因為有他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精神,才有我們今天的立國之本,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永遠值得每個中國人景仰。
血戰湘江的觀后感【篇11】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我是哭著將其看完的。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紅軍34師官兵付出巨大犧牲奮力掩護黨中央渡過湘江成功突破的悲壯故事。
林老先生既是一位戰士,又是一位裁縫,他的四個兒子都獻給了革命。讓我忍不住淚目的是紅二方面軍正在渡過湘江,國民黨的轟炸機在上空投射炸彈,一位戰士被子彈打穿胸腔倒下的那一刻,林老先生頂上去,毫不猶豫。
炸彈炸向兩人。那一晚,大雨傾盆,兩人躺在血水中望著對方,只聽那名戰士叫了一聲“爸”,那一刻才知道上陣的是父子兵。兒子為父親戴正軍帽,兩人在深情對視中離世。
朱德在戰場上臨危不懼,在決定渡湘江時,派去十八師到達楓樹腳,可痛心的`是,十八師的戰士一個都沒有活下來!
李天佑帶領第五師奔赴戰場,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讓我震撼,幾千兵力對抗敵軍源源不斷的數萬人,還有作戰中的那一聲聲“堅決執行命令”,令人熱血沸騰。
其實,我深感痛心的是,結束時電影屏幕上放出一段文字,中國紅軍由86000人,銳減為30000人。
看著戰場上的中國人短兵相接,自相殘殺,那么,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呢?
我曾以為“浴血奮戰”“血流成河”都是些夸張性的詞,只是用來描述戰場上的殘忍,可是,當看到一個個戰士倒在血泊中時,我才真的意識到,血流成河是真的!
曾經看到的歷史,說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對此,我僅僅以為是一個小錯誤,對于傷亡人數也僅是個數字,當看到戰場上子彈滿天飛,毛澤東面對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無能為力的時候,那種心痛的感覺,我能深切地到。
百姓們都深信“跟著毛主席不死”,而毛澤東卻為讓無數百姓的兒女有去無回感到深深的愧疚。
我們長在紅旗下,正是每位戰士的血肉之軀換來的這一切。這一次,我明白了“站起來了”的深切含義。
是的,中國站起來了,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血戰湘江的觀后感【篇12】
飽含熱淚的看完《血戰湘江》這部影片,我的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影片中無論是故事情節、宏大的畫面、演員的演技、還是一句句樸實的臺詞都直戳著我們每個人的淚點。沒有人不為之流淚,但是哀傷之余,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更感謝那些為這份和平獻出年輕生命的戰士們。
“哪怕經歷人間煉獄,也要堅決服從命令,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渡過湘江!”這是電影中紅軍戰士們用生命寫下的誓言。該片講述了83年前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度湘江,突破了國民黨第四道封鎖線的悲壯故事。深刻揭露了反圍剿中黨內以李德、博古為代表主張的左傾錯誤路線使黨和紅軍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余人,真實再現了紅軍34師官兵顧全大局、前赴后繼、勇于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識、什么是核心意識、什么是犧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讓我們從中很受教育。
影片中,每個紅軍犧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營長林有國血戰中殲敵無數,中彈后與給他當槍架的父親林裁縫一起倒地,他給父親整好軍帽,兩人為是紅軍一員而感到驕傲;師長陳樹湘受重傷,腸子流出,竟親手扯斷、誓死不當俘虜,捍衛紅軍尊嚴……他們每個人都為偉大的`長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無堅不摧、艱苦卓絕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文化基因的集中體現。觀看完影片大大增加了我們對中國共產黨的高度自信,增強了我們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自信。
漫漫長征路,滴滴紅軍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紅。感謝《血戰湘江》重新給我們這樣一段記憶,讓我們知道:我們并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國!
血戰湘江的觀后感【篇13】
為了給觀眾們呈現出更逼真的戰場,開拍前陳力便和每一位演員談過話,“影片拒絕綠幕和特效,每一個場景都得上戰場,真打。”為此,陳力生生開辟了一個小型戰場,操練演員。
在采訪過程中,陳力不止一次地說到要給所有參與的演員們點贊。在艱苦的條件下,老戲骨王霙、孫維民、劉之冰,青年演員張一山、保劍鋒、耿樂等人依然敬業地完成了《血戰湘江》的拍攝工作,這讓陳力相當感動和感激。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業內演員身價過高飽受爭議之際,《血戰湘江》整個劇組成本核算中,老戲骨演員們的片酬連全片投資的10%都達不到,90%以上的資金均用在了拍攝和制作費上。“演員片酬占比特別小,基本上就是拿些補貼,有的甚至就是零片酬。這部電影特別強調的就是演員們的奉獻精神。”陳力說,影片拍攝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次長征。
影片中扮演毛主席的'演員王霙,為了拍這部電影,在20天內減肥20斤。張一山、保劍鋒等在影片中的表現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盡管這場戰役已經過去了83年,但是紅軍將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感染激勵著一代代的有志青年,傳承他們這種視死如歸的革命意志。
為了把最完整的作品呈獻給全國觀眾,影片完成后并沒有直接公映,而是奔赴福建古田、湖北紅安、江西瑞金、湖南韶山、三軍儀仗隊,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地舉行獻映和主創見面會活動,通過傾聽觀眾的反饋,根據觀眾提出的建議進行修改,最終才進行全國公映。
在陳力看來,拍電影首先要尊重觀眾,只有傾聽觀眾的心聲,才能讓今天的年輕人和昨天的英雄們對話,才能拍出打動人心的作品。
不少看完《血戰湘江》的年輕觀眾表示,“電影中震撼的場面讓我們如同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是付出什么樣的代價才取得革命的勝利,敬畏之感油然而生。”陳力說,一部好的電影比那些理論教育來得更加深入人心,感受深刻。用電影來反映這一歷史事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血戰湘江的觀后感【篇14】
湘海戰役,是我們新中國的軍隊史上,一次慘痛的戰役。看完電影《血戰湘海》后,我的心始終無法平靜,因李德對紅軍的巨大傷亡視而不見,依仗著,他是共產國際派駐中共的軍事顧問這一身份,拒絕接受他人意見,繼續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的戰略戰術,致使紅軍傷亡過半的憤怒;因紅軍戰士不顧自己生命,誓死阻擊敵人,保護了中央縱隊過海而感到壯心不已;因為,三軍團司令彭德懷的果斷炸橋,不惜留下第三十四師,讓他們自行過海而致使的復雜心緒
面對不可理喻的李德時,我的感情是憤怒的。因為一個李德,紅軍上下多戰死了多少戰士?因為他,中央縱隊一路上多背了多少物品?多耗了多長時間?走大路被飛機炸死多少同志?因為一套左傾冒險主義的戰略戰術,紅軍元氣大傷。這,也讓我知曉,為大事者,不去求無堅實基礎的奇險。我們的軍隊,也因此,終歸走向勝利。
面對出生入死只為保護中央縱隊過海的各軍團戰士們,我的感情是敬佩,敬仰的。是什么力量使紅一軍團死守住了覺山,又使紅三軍團死守住了界首?就連被困的三十四師,也死死地拖住了敵方數萬軍隊聚集在楓樹腳。為了讓黨生存下去,戰士們毫不猶豫地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不為其他,只為黨能繼續傳播。這,也讓我知曉,成事者,均有一顆堅定的心。紅軍戰士們有這一顆心,紅軍,才屢戰屢勝;
面對果斷炸橋的彭司令時,我的感情,是異常復雜的。作為一個軍人,他在這個時候,為了保全大部分的有生力量,他必須如此,即便他與被拋棄的.友軍之間有極其深厚的情誼,即便全軍上下非常不舍友軍,他也只能炸橋,毫不猶豫地炸橋,因為,大局勢容不得他顧念情誼,他只能,為了大部隊,毫不猶豫地拋棄被落下的友軍三十四師。這,更讓我認識到,成事者,須有胸懷全局的大局觀。就像彭司令一般,為了大局,炸了橋,避免了紅軍更大的傷亡。
湘海戰役雖是紅軍的一次巨大失誤,但卻使紅軍,變得成熟,記載它的《血戰湘海》,也使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血戰湘江的觀后感【篇15】
電影《血戰湘江》展現了中國軍民在艱苦環境下的不屈精神和愛國情懷,深入揭示了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的呼應關系,弘揚了革命先烈的英勇犧牲精神,是一部值得大家觀看、學習和傳承的電影。
電影中塑造出來的一些偉大人物,如劉胡蘭、李先念等,讓我們想起那個逆境時代的艱難歲月。在動蕩不安的年代,他們堅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不畏死亡的英雄氣概,激發了整個民族的血性和自豪感。他們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共同捍衛了祖國的尊嚴和領土完整,為新中國的建設和中國人民的幸福作出了杰出貢獻。
電影中,士兵們在敵人手下遭受各種殘酷的折磨,但是他們沒有絲毫的退縮和懼怕,反而更加堅定了要戰斗到底的信心。絲毫也沒有放棄思念家人的情感,深深地懷念著遠方的親人,卻依然堅守在戰斗的前線,保護著家園的安全。這種犧牲和奉獻精神,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學習的,也是造就了新時代的英雄精神。
電影中,表揚了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之間的緊密聯系。當時的軍隊和人民群眾,不管是作戰還是生活,始終是一體的,身處戰爭的坎坷和艱辛中,軍民團結,支持彼此,用歌聲、笑聲、掌聲、淚水相互激勵,讓中華民族在苦難中更加堅定的前行。現在我們的'生活已經飛躍地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這種境遇不應該成為我們放松警惕的理由,應該要倍加珍惜,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發展建設事業。
《血戰湘江》的豐富內容、緊湊劇情、絕佳表演,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那個時代的苦難和困境,體驗了中國軍民在那個時代中堅定的信仰和英勇的斗志。我們深呼吸汲取了那些革命先烈和解放軍的戰爭經驗,在今天的生活中,在人民的偉大事業中,為中國的未來勇敢前行,需要我們從中學到更多的勇氣和智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堅信我們能夠建設出一個充滿希望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