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觀后感500字
在仔細品味一部影視作品后,我們能夠得到新的感悟,撰寫觀后感要體現(xiàn)出真實的情緒,不可假裝。你準備好如何動筆寫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紀錄片觀后感500字,僅供參考。
紀錄片觀后感500字(精選篇1)
第1集
1898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年,從這一年開始,中國從一個中世紀的國家邁出了走向現(xiàn)代國家的步伐,1898年的戊戌變法距今整整110年。有一位青年,他從戊戌變法開始登上中國思想、政治舞臺,成為了新時代的啟蒙者,他就是梁啟超。
第2集
梁啟超來到日本后,曾一度希望與孫中山的革命派聯(lián)合,但遭到了老師康有為的阻止。美國之行也讓梁啟超感觸頗多,相對于革命的道路,他認為,改良可能更適合中國的國情。
第3集
1911年,武昌起義在意外中爆發(fā)。中國的歷史規(guī)律告訴梁啟超,改朝換代將帶來多年大亂,他希望利用自己在上層和軍隊中的人脈組織和平政變,免國家于兵火,實行立憲。但袁世凱出山,打亂了他的部署。
第4集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梁啟超力主中國應該通過參戰(zhàn)改變自己的孱弱的國際地位。他說服段祺瑞力主參戰(zhàn),但總統(tǒng)黎元洪卻反對參戰(zhàn),參戰(zhàn)問題后來竟成為政治籌碼,黎元洪調(diào)張勛的辮子軍進京“護駕”,辮子軍一進北京卻擁立12歲的遜帝溥儀復辟大清國,北京的政情亂成一團。梁啟超與段祺瑞在馬場誓師討伐逆賊,第二次挽救了共和。
第5集
1919年,梁啟超從歐洲回國,他決心不再參政,好好做點學問。但他在家里也清閑不了,總有一些屁股很沉的客人,他規(guī)定,每次見客只給5分鐘。
紀錄片觀后感500字(精選篇2)
我是一名鐵路工人,昨晚觀看了“大國工匠”后,我體會到工匠和普通工人不一樣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單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從中獲得快樂。
《大國工匠》講述了不同崗位勞動者,用他們的靈巧雙手,匠心筑夢的故事。這群不平凡勞動者的成功之路,不是進名牌大學、拿耀眼文憑,而是默默堅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崗位上,追求職業(yè)技能的完美和極致。最終脫穎而出,躋身“國寶級”技工行列,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寶劍鋒從磨礪出。我在收看該系列節(jié)目時,發(fā)現(xiàn)他們文化不同,年齡有別,但都擁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熱愛本職、敬業(yè)奉獻。365行行行出狀元,不管在哪個行業(yè)只要付出努力都會獲得不少收獲,干一行愛一行,不管在哪個平凡的崗位上只要努力都能開出幸福花。
我作為一名90后,參加工作已經(jīng)6年了,我們這個行業(yè)就是沒有節(jié)假日,一年四季都在外地工作,顧不上家,有人問我這樣對孩子好嗎?我想說那不然呢,為了生活沒辦法。我們所在的商合杭高鐵明年就要通車了,我們也要加班加點好好在奮戰(zhàn)一年,若干年以后我和家人坐高鐵從亳州段通過我會很自豪的說你看這一段是我曾經(jīng)參與建設的,我覺著很自豪,付出值得。雖然我們的成就沒有到達工匠這個地位,但是在我心中我們這些為了高鐵早一天開通的建設者們也是大大的工匠。
紀錄片觀后感500字(精選篇3)
觀看“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他們來自航天科技、國網(wǎng)電力、國防軍工、電子科技、石油鉆探、文物修復等多個行業(yè),大國工匠們最年長的86歲,最年輕的29歲。每一位當選“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都是所在行業(yè)的頂尖技術技能人才,都在普通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傳承者。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于聶圣哲(著名企業(yè)家、教育家),他培養(yǎng)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于這種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yè)精神,它是職業(yè)道德、職業(yè)能力、職業(yè)品質(zhì)的體現(xiàn),是從業(yè)者的一種職業(yè)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xiàn)。“工匠精神”的基本內(nèi)涵包括敬業(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內(nèi)容。“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yè)競爭發(fā)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chuàng)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zhì)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當今社會存在諸多的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chǎn)品的品質(zhì)靈魂。因此企業(yè)更需要有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堅持“工匠精神”,從而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鑄造更多的精品。
作為我們施工企業(yè),更應該有這種“工匠精神”,應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程度,從敬業(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等方面做好本職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盡力做出的不平凡業(yè)績,為企業(yè)的健康、長久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紀錄片觀后感500字(精選篇4)
有的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xiàn)一點漏點,有的人能將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fā)絲的五十分之一,這不是神話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總裝廠高級技師高鳳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經(jīng)驗。他繪火箭焊心臟,是發(fā)動機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發(fā)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如此高難度的焊接技術,不管反復看幾次,都不禁讓人感嘆這究竟是技能還是藝術。技術與藝術,精神與工作,有時候就在這樣的歲月里刻成了美美與共的極致。
在工作時,管延安要進入完全封閉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裝操作儀器。按照規(guī)定,接縫處間隙誤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卻能做到零縫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憑自學成為這項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裝的沉管設備,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對接。
李政道博士說過:“越往前走,技術就精神化。”《大國工匠》中播出的這八名工匠,是奮斗在生產(chǎn)第一線的杰出勞動者的代表,他們以聰明才智、敬業(yè)勤勉,書寫著一線勞動者的不平凡,他們?yōu)槲覀兊臅r代、為我們的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譜寫了“德技雙馨”的大美,無不令人嘆服。望我們的新聞媒體能夠借鑒《大國工匠》的成功經(jīng)驗,把更多的鏡頭、畫面、時段和版面留給廣大職工和一線勞動者,講好勞動者的故事,展示勞動者的風采,從而讓更多的勞動變成創(chuàng)造,讓技術變成藝術,讓勞動成為一個個“匠心筑夢”的旅程。
紀錄片觀后感500字(精選篇5)
《故宮》作為現(xiàn)在文獻片的典范,從20__年10月26日開始,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jié)目20:47分播出,由央視和故宮博物院合作拍攝的12集大型紀錄片。它以全新的電視創(chuàng)作理念,上乘的電視畫面和聲效,講述了故宮的歷史故事。它首次披露紫禁城被建造的過程,清代登基大典的全景盛況、深藏于太和殿內(nèi)部的神秘浮版、溥儀盜寶的歷史檔案等等諸多以往難以看到的史料。
《故宮》顯示了當今中國高清電視的制作水平,被稱為中國電視技術發(fā)展的里程碑之作。精美的畫面、恢弘的場面、大手筆的之作,特別是大量動畫特技等異類元素的巧妙運用,使得該片一改以往紀錄片的慢節(jié)奏、純紀實、再現(xiàn)力差等特征。
在團隊進行拍攝之時,制作團隊做足了功課,一切都是用數(shù)據(jù)說話,也更加具有真實性,更能讓人信服。在拍攝過程中,拍攝團隊要嚴守程序,申請拍攝時就要故宮審核,珍貴的藏品都要當天拍攝當天送往,出于保護文物的目的,拍攝時也要十分謹慎,為了優(yōu)化環(huán)境,一定要精簡人員。
印象最深的是紀錄片中有一幕光線照在匾額上,按照時間的推移,光會按照匾額上字的順序照到字上。這一幕出現(xiàn)的時間雖然短,但是制作團隊肯定花費了大量精力,首先要知道太陽光線轉移的時間,還要不能拍到游客,,如果一次不成功以后要繼續(xù)拍這樣的畫面會花費更多的精力。
《故宮》之所以能成為現(xiàn)代文藝片的典范,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制作團隊的良苦用心才成就了這樣一部紀錄片。
紀錄片觀后感500字(精選篇6)
今天,項目部組織全體職工觀看了央視一套播出的20__年度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評選節(jié)目,講述了那些大國工匠們用雙手匠心筑夢的震撼而又感人的故事。他們追求職業(yè)技能的完美和極致,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他們成為國寶級的頂級技工,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大國工匠們精益求精的精神讓他們創(chuàng)作了各種工程上的“中國精度”。高鳳林,焊接火箭“心臟”發(fā)動機的中國第一人,面對0.08毫米的管壁,他0.01秒的精確控制,是中國航天高成功率的保障;夏立,一個普通不過的鉗工,但是能將手工裝配精度做到頭發(fā)絲直徑的1/40——0.002毫米,他親手裝配的天線指過北斗,送過神舟,護過戰(zhàn)艦,亮過“天眼”; 喬素凱,作為國內(nèi)唯一核燃料組件修復團隊領軍人,4米長桿完成水下3.7毫米的修復工作,難如用抓大象的工具抓螞蟻;陳行行,一個年僅29歲的國防年輕工匠,在高精密數(shù)控加工上不斷改進工藝和技術,將無數(shù)尖端武器裝備上薄薄的殼體以100%的合格率加工出來。
通過看核電站領軍人喬素凱,國防軍工業(yè)陳行行,維修工人王樹軍,火箭焊接安裝高鳳林,地質(zhì)鉆探者朱恒銀,特高壓帶電作業(yè)人員王進,鉗工夏立,復興號高鐵轉向焊接員李萬軍,油田開采譚文波,修復工匠李云鶴等領軍人物最大感觸是,不管是各行各業(yè)的人只要是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不斷創(chuàng)新,不怕吃苦,敢于亮劍的精神最終會得到成功的,為國家?guī)砀蟮睦妫瑤碜畲蟮妮x煌。
紀錄片觀后感500字(精選篇7)
六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于近日在央視晚黃金時間播出,本片以創(chuàng)新、協(xié)調(diào)、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為脈絡,全面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看了視頻,我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在創(chuàng)新戰(zhàn)略驅(qū)動下還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人間奇跡。作為普通公民,我們立足本職崗位,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同時借助科技發(fā)展的成果,努力充實自己,提升服務水平,提升生命質(zhì)量,這也是我們在這輝煌的時代應有之舉。
曾經(jīng),一些國人信奉“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如今,走出國門的中國人,卻處處覺得外國沒有自己國家好。城市沒有國內(nèi)建得漂亮,交通沒有國內(nèi)便捷,安全沒有國內(nèi)有保障……許多的“不如”,累積著中國人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通過這次紀錄片的觀看,讓我們了解到,科技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成果給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變得如此發(fā)達,人們出門旅游十分方便,走南闖北帶來諸多便利,也給諸多行業(yè)帶來福利,旅游業(yè)、快遞服務業(yè)、交通運輸業(yè)的業(yè)績水平都有明顯的提高,交通條件發(fā)達帶動中國經(jīng)濟收增長入。
我相信,努力,是黑夜里的一盞明燈,他指引著我前進的方向;汗水,是通向成功之路的階梯,他引導這我努力攀登;毅力,是人生道路中前進的動力,有了他,我們才能真正成為生活的強者。愿我們不要害怕失敗,帶著毅力勇敢地走下去,因為努力鑄就生活真強者!
紀錄片觀后感500字(精選篇8)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首映典禮暨交流會。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召開之際,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huán)節(jié),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么?“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xiàn)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此前,《鏡子》的主創(chuàng)團隊分別走進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范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引發(fā)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觀看完影片說,“《鏡子》是一味中藥,給社會提供了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林丹華說,“家庭影響孩子最深,孩子出現(xiàn)了問題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長,才能讓孩子能夠有屬于他們的天地。”
紀錄片觀后感500字(精選篇9)
星期六,學校為了提高我們的識毒、拒毒、防毒能力,組織了全體同學去觀看禁毒電影《死亡之吻》。
電影中有一段故事的情節(jié)讓我感觸很深,久久難以忘記,就是有一位醫(yī)生竟然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毒品是什么樣的,人吃了之后會有什么反應而去學古人李時珍,親身去好奇地吸了一口,結果這一吸,那位醫(yī)生就上了癮,并和其他毒販子一起吸毒。后來,被她丈夫發(fā)現(xiàn),她丈夫用了各種方法,比如:把衛(wèi)生間的大門鎖上,不讓妻子在里面吸毒,用繩子把妻子捆綁在床上,并極力勸阻她不要再吸毒了,可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最后因為吸毒過量而離開了人世。這段故事告訴我們,毒品一口也不能吸,吸了就上癮,吸了就不能自拔,而且吸了毒品之后還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危害。
這部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很感人,教育意義重大,我觀看后,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認識到毒品的危害,要避開、遠離毒品。同時也使我清楚地了解了當今毒品已經(jīng)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是人類社會的“毒瘤”。毒品把真誠變成虛偽,善良變成丑惡,強壯變成懦弱。毒品無情地摧毀了無數(shù)人的理想、自尊和健康,拆散了成千上萬個原本和睦的家庭。為了使我們美好的生活不受到破壞,為了我們能夠充滿活力健康地成長,我們要大聲地呼吁:關愛自己,關愛家人,遠離毒品,真愛生命,吸毒是“死亡之吻”。
紀錄片觀后感500字(精選篇10)
今天,我趁著吃飯的空隙看了紀錄片《蘇東坡》——大江東去。本篇主要講了蘇東坡被貶官黃州,寫下了著名的兩篇詞作分別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兩首《赤壁賦》。在此之前,人們對詞曲的評價很低,因為它們基本上都是被商女唱的。當年初入汴京,蘇東坡無異于詞的創(chuàng)作,因為他認為詞只是勸誡君王或輔佐君王的。
當蘇東坡外放杭州后,他才開始詞的創(chuàng)作。這時他才明白,詞并不是為朝廷,為君王寫的。而是為心,為一個人真實的存在所寫的。當時聞名天下的詞是柳永詞。不過,蘇東坡把詞像詩一樣寫,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比起來更勝柳永詞一籌。現(xiàn)在,日本的廟里還專門開設了東坡班,供日本學者一起研究蘇東坡。蘇東坡有一次與朋友泛舟河上,看著湖面的清風,山間的明月,頓時黯然傷神。他的好友拿起竹蕭,幽幽的吹著。蘇軾問他為何吹的如此傷感?朋友說,這么美好的景象,我們的生命卻如此的短暫。蘇軾笑了笑說,如此的美景,只要我們用心體會,體驗透了,便知足了。
蘇東坡在黃州不僅留下了文壇巨匠,還留下來了著名的菜式——東坡肉。相傳,黃州那個地方盛產(chǎn)肥豬肉。富人們不吃,窮人們不會做。蘇東坡因為家境貧寒,便拿了便宜的豬肉,按自己的口味煮。這便是令后人大為稱贊的東坡肉的來歷。
讀了這則影片,我為蘇軾《赤壁懷古》的雄壯詩詞所打動。同時也為他那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所崇拜。
紀錄片觀后感500字(精選篇11)
看完紀錄片《蘇東坡》第六集,為他和王朝云的惺惺相惜不勝唏噓
——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卿
然而,更讓人心中一動的是蘇軾人格魅力上的兩個閃光點:
一 “蘇東坡是一個容易感傷的人,也是一個善于發(fā)現(xiàn)快樂的人。當個人命運的悲劇一再降臨,他就用這樣細小而具體的快樂,將苦痛化于無形”——指蘇軾被貶官后,沒法買羊肉,就買來羊骨頭,自己動手發(fā)明了一道美食“烤羊脊骨”的事情。
二在一個就面對生死時的豁達和現(xiàn)實態(tài)度,是常人不可及的蘇軾在常州病重之時,把三個兒子叫到跟前囑咐說,我一輩子沒有做過虧心事,所以不會下地獄的。我心里毫無畏懼,你們也不用為我而心里難過。——在家人面前,他是慈祥開通的長輩彌留之際,好友維琳方丈在蘇東坡耳邊大聲說,“端明宜勿忘西方”。維琳方丈的意思是說,你不是信佛嗎,你苦了這么長時間,現(xiàn)在要走了,你嘴里念叨念叨自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就真的能去了。然而蘇東坡的回答,卻很讓人意外,在蘇東坡看來,西方極樂世界和我的現(xiàn)在不是分離的。如果我曾經(jīng)用心的過了每一天,那西方極樂世界就存在于我生命的每一天。不存在我生命結束了,要往生到一個獨立的西方極樂去!——在世人面前,他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智者!在家人面前,他把實事務虛以寬慰親人,在好友面前,他又把虛事務實以坦然面對寂滅的輪回。
紀錄片觀后感500字(精選篇12)
昨天我看了一部名叫《動物總動員》的電影,心潮澎湃。總有什么話要說。
電影主要講的是在非洲大草原上,人類為了建起所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而攔截非洲汛期的洪水,從而使下游的小動物們?yōu)l臨死亡,從而踏上了尋找水源的道路,在尋找水源的過程中,他們克服了來自人類的重重艱難險阻,終于打敗了電影中殘忍的人類。使下游中的自然環(huán)境變得生機盎然。
看了這部電影,我不禁想起了現(xiàn)實生活中人類的所做所為。的確,人是作為生物樹上最高等的高級動物而存在,但地球不只是屬于人類,也屬于地球上各種各樣的生物,人類充其量只屬于生物網(wǎng)中的一條線。有人畫了一幅漫畫——畫上是人拿著一把槍躲在生物的多米諾骨牌最后,笑嘻嘻的打歪了第一張骨牌,那里知道他的滅頂之災將要來臨。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人類也不例外。離開了各種動植物,人類也將滅絕。
進入了21世紀,水的消耗更大。但人們并沒有幡然醒悟,浪子回頭。而是更加無節(jié)制的向大自然索取。以致造成了電影中下游動物饑渴難忍的場面。醒悟吧!別讓最后一滴水是人類悔恨的眼淚!人類如果在這樣下去,必將自食其果。
我由衷的.希望:21世紀能成為一個鳥語花香的時代,一個鶯歌燕舞的時代。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
紀錄片觀后感500字(精選篇13)
紀錄片《百年巨匠》國際宣傳片啟動儀式21日在北京舉行,張藝謀將擔綱《百年巨匠》國際宣傳片總導演,莫言則將擔任《百年巨匠》國際版的總撰稿。
《百年巨匠》國際版分為英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俄語、法語等八種語言,第一季共10集,每集52分鐘,拍攝魯迅、冼星海、梅蘭芳、焦菊隱、林風眠、張大千、吳作人、徐悲鴻、劉海粟、啟功10位蜚聲世界的藝術巨匠。
在啟動儀式上,張藝謀表示,這些文化巨匠為中國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我們要盡力做好這件事,給歷史一個交代,給后人一個啟迪,留下一份寶貴的遺產(chǎn)。
莫言在致辭中表示,撰稿首先是個反復的過程,面對這些大師的輝煌業(yè)績、不平凡的人生道路,讓我們產(chǎn)生很多聯(lián)想和對自己的觀照;其次,撰稿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面對這些前輩在中國近現(xiàn)代波瀾壯闊的歷史中藝術上的創(chuàng)造,以及紀錄片的藝術創(chuàng)作,對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百年巨匠》國際版取材于百集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該紀錄片是中國第一部大規(guī)模、全方位拍攝制作的關于20世紀中國畫壇巨匠、藝苑大師、文壇泰斗的人物傳記紀錄片,分為美術篇、書法篇、京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六個篇章共計四十余位中國文藝領域的杰出代表。《百年巨匠》國際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電視臺、中央新影集團、中國民生銀行、百年藝尊(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lián)合攝制。
紀錄片觀后感500字(精選篇14)
一雙筷子,一個碗,成就了我們?nèi)祟惖氖澄铮茉炝宋覀兝献嫦人鶄鞒械臇|西,廚師不是將多少種調(diào)料加入食物中去攪拌,而是發(fā)揮食物本身的味道,讓我們品嘗它那最真實的味道。
這回觀賞的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三餐,對于我們來說,三餐是極為重要的部分,人每一天忙綠的奔波就是為了能夠吃飽,完之后再為下一頓而努力著,講述了青海玉樹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里做著酥油茶和糌粑,雖然都是比較簡單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極為的鮮美,他們需要進食許多高脂肪的食物來堅持自我體內(nèi)的溫度,供給充饑御寒的能量,還有許多美味的食物。
中國人吃早餐的習慣始于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此后華夏大部分地區(qū)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進食方式,看著這上頭所講的美食,我都有一種想要立刻飛過去,來品嘗那里的美食,我邊看邊擦著我不爭氣的嘴,也不知怎樣了,就感覺吃了酸梅一樣,一向的往下流東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爭氣了,但我覺得還是里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讓我欲罷不能。
其實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能夠給我們供給本身原有的味道,讓我們能夠在想念家鄉(xiāng)的是后就能夠體會的回到家里的感覺,每次我從外面回來,媽媽給我做的就是餃子,在我的印象里,吃到餃子也就表示著回到了家里,不管自我的家是好是壞,那是都是你成長的地方,也是你一輩子要守護好的地方。
紀錄片觀后感500字(精選篇15)
這幾天,媽媽說一個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國》,很好看,很饞人。也要給我下載看看。
一開始,我還以為《舌尖上的中國》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論呢。可一看才明白都是講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魚、蝦、海參……反正大多數(shù)都是我的最愛。并且還有它們的生長以及制作過程。
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樣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濃香的糯稻;有噴香的烤鴨。特別是人家捉魚捉蝦的過程。那活蹦亂跳的魚和那些生長充沛的糯稻,還有在淺海海底摸海參、海膽、鮑魚的潛水員,仿佛就在我的眼鏡面前動著,讓我想跳起來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
片子的場面很多都在廚房里,上頭都是實際的聲音。每當我聽到那些油在鍋里發(fā)出的“嗞嗞”聲時,我就覺得肚子餓了。還有那些從地里刨出來的筍,炒的時候鏡頭直接對準鍋,那些筍白白得像小孩兒一樣可愛。還有那大廚們神奇的刀功煮功。他們能夠把豆腐切成像頭發(fā)絲那么細的長條,還能夠半小時煮好一只大肥豬。十分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樓頂菜園了。夏天一到上頭就是一個大涼篷,很壯觀。秋天結的小瓜一個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餃。我的菜園子還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增加了我們做飯的興趣,可是我一看見上頭的美食就不想吃我們家的飯了。說實話,我是實在想撲倒電腦屏幕上大吃一頓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