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的基本含義是什么
始于宋代,鼎盛于元。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于不同的文學體裁。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最新元曲的基本含義是什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元曲的基本詳情介紹
1、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2、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3、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
4、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
5、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帶。
6、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7、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
8、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元曲的基本術語
樂府——詩體名。指樂府官員從民間采集來的詩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詩歌。如《樂府新編陽春白雪》、《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張小山北曲聯樂府》等,皆以“樂府”指散曲。
傳奇——一是指唐宋人用文言寫作的短篇小說;二是指明清以演唱南曲為主的一種戲曲形式;三指元雜劇,如周德清的《中原音韻》、鐘嗣成的《錄鬼簿》、陶宗儀的《輟耕錄》。
北曲——宋元時期北方戲曲、散曲等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北曲源于唐宋大曲、宋詞、諸宮調等傳統音樂藝術,并吸收了金元時期流行的民間音樂,包括漢族以及北方少數民族民歌的曲調。用韻以周德清《中原音韻》為準,分陰平陽平上去四聲,無入聲。清人編訂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收北曲曲牌581個。
南曲——宋元時期南方戲曲、散曲等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與北曲相對。南曲源于唐宋大曲、宋詞和南方民間曲調,用韻以南方語音為標準(主要在江浙一帶),有平上去入四聲。清人編訂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收南曲曲牌1530個(包含集曲)。
南北合套——戲曲、散曲術語,是在一個套曲里兼用南曲和北曲的一種體式。
宮調——我國古代音樂中樂律有十二律呂,即十二個半音階;音樂有七聲,即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其中任何一種為主均可構成一種“調式”。凡以宮為主的調式稱為“宮”,以其他調式則稱為“調”。
仙呂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或稱為仙侶調。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仙侶調的曲牌,北曲有81只,南曲有294只(包括集曲)。且元雜劇第一折大都用仙呂宮套曲。
南呂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南呂曲的曲牌,北曲有33只,南曲有178只(包括集曲)。且元雜劇第二折大都用南呂曲套曲。
中呂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中呂曲的曲牌,北曲有56只,南曲有144只(包括集曲)。
黃鐘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黃鐘宮的曲牌,北曲有55只,南曲有116只(包括集曲)。
正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正宮(題作高宮)的曲牌,北曲有43只,南曲有120只(包括集曲)。
大石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大石調的曲牌,北曲“高大石角”、“大石角”有48只,南曲“高大石調”、“大石調”有160只(包括集曲)。
小時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小時調的曲牌,北曲有29只,南曲有74只(包括集曲)。
般涉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改入黃鐘宮內。般涉調套曲,使用時間較少,大都在正宮和中呂宮套曲后段,作為該套曲的結束部分。
雙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雙調的曲牌,北曲有113只,南曲有81只(包括集曲)。元雜劇末一折大都用雙調。
商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商調的曲牌,北曲有41只,南曲有163只(包括集曲)。
越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越調的曲牌,北曲有45只,南曲有110只(包括集曲)。
曲牌——曲調的名稱。有一定調子、唱法;字數、句法、平仄用韻都有基本定式,可以根據曲牌填寫新曲詞,從韻文文體來說,曲牌即為此種文體的格律譜。曲牌與詞牌相似,但比詞牌更復雜,后面我們在深入講解。
套數——也叫“套曲”。劇曲和散曲(小令除外)中,由多種曲調前后連綴,有首有尾,成為一套的,名為“套數”。散曲中的套數,又稱“散套”。套數曲牌的排列次序大致有規律可尋。
小令——散曲體式之一。體制短小,元人又稱之為“葉兒”。普通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但也有例外。如“摘調”、“帶過曲”、“集曲”、“重頭”、“換頭”等都是小令的特殊形式。
重頭——散曲中小令的一種特殊形式。凡是以同一曲調,重復填寫幾遍或幾十遍,甚至幾百遍,用韻互異,首位句法全同的,謂之“重頭”。
帶過曲——散曲中小令的一種特殊形式。小令本以一支為限,但也可以兩支或三支曲調為一個單位,兩個曲調間的音律必須銜接,故名“帶過曲”。
幺篇——戲曲、散曲術語。北曲中連續使用同一曲牌時,后面各曲不再標出曲牌名,而寫作“幺篇”或簡稱“幺”;南曲中同樣情況則寫作“前腔”。
尾聲——戲曲、散曲術語。套曲中最末一曲的泛稱。
煞尾——曲牌名。北曲黃鐘宮、正宮、南呂宮、中呂宮、大石調均有煞尾,又稱隨尾、隨煞尾。
煞——曲牌名。“煞”是“煞止”。北曲般涉調、黃鐘宮、正宮、南呂宮、商調、越調等都有“煞”曲,字數定格互有不同,都用在套曲的結尾部分,在末一曲尾聲或者煞尾之前。
隔尾——曲牌名,屬北曲南呂宮。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其字數定格是七、七、七、二、二、七(六句),是南呂宮“尾聲”的一種格式,其作用是既可以將套曲的前后兩部分隔開,又起著轉折的樞紐作用。
正字——詞曲用語。詞譜、曲譜規定的定格字數。正字以外增加的字,稱為襯字。
增句——戲曲用語。據吳梅《南北詞簡譜》,《漢宮秋》第三折中之<梅花酒>共有二十句,增句比定格所規定的句數還要多。
襯字——在曲調規定的字數以外,句中增加的字叫“襯字”。
曲韻——戲曲用語。曲韻與詩韻、詞韻不同。詞韻基本上是詩韻的變通。北曲用的是當時北方話音韻,沒有入聲,而分別歸入平上去三聲,但按照歌唱的需要,有些地方要平聲要分陰、陽,仄聲要分上、去。曲比詩詞韻要密,幾乎句句押韻,而且不管小令還是套數都是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曲不忌重韻,同一首曲子中可以出現相同韻腳的字。
務頭——戲曲、散曲術語。一般認為是作品中精彩、精辟或動聽之處。
關目——戲曲術語。劇本的結構、關鍵情節的安排和構思,表示劇本情節的新奇,以吸引觀眾。
關子——戲曲術語。指故事情節。現代曲藝中的術語“關子”指為吸引觀眾而制造的懸念,當由元劇“關子”一詞得來。
折——戲曲名詞。元雜劇劇本結構的一個段落,每劇一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一個整套,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這種習慣用法的形成與元雜劇戲劇結構及情節發展的需要有關,也與各宮調的聲情有關。
楔子——戲曲名詞。元雜劇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獨立段落,多數是放在第一折之前,作為劇情的開端,也有放在折與折之間,起銜接過渡的作用。
題目正名——戲曲名詞。元雜劇劇本結尾處總括全劇情節的對句。一聯或兩聯。對句的末句為劇名全稱,全稱中截取前半或后半即為劇名簡稱。
元曲文學常識
1、元曲:雜劇+散曲。散曲=小令+套曲(又叫套數,由多支曲子連貫組成,可供配樂歌唱,是元雜劇的主體部分)
2、元雜劇:
①概念及產生:元代戲曲形式,語言以北方民間口語為基礎,融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形式,金末元初產生于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礎上及諸宮調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②結構特點:①一般每本四折,有時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不受時空限制,一折相當于話劇的一幕,大多包括較多場次,四折分別是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楔子一般篇幅短小,位置并不固定,一般加在幕前演出,介紹故事的由來,相當于序幕;也可在折間演出,類似后世的過場戲。②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的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宮調即調子,相當于現代音樂的C調、D調等。曲牌即曲調的名稱,類似于詞牌,每個曲牌都屬于一定的宮調,劇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標有宮調名。
③劇本組成:
A)曲詞:劇中人的唱詞,雜劇的主體部分,是在詩詞、民間說唱文學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是按曲牌規定的字數、平仄、句法、韻腳等填寫的唱詞。除楔子可同由次要人物唱以外,一劇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無唱。特點是:a)有嚴格韻律,以符合演唱要求;b)可襯字或增句,以利自由地表情達意;c)語言通俗凝練;d)每折唱詞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B)賓白:指人物對白、獨白、旁白、帶白等,由白話或部分韻文組成,因雜劇以“唱為主,白為賓”故稱“賓白”。
C)動作名稱:科、介,是關于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等的舞臺說明。
D)角色名:旦(女角,正旦即指女主角,另有花旦、老旦、刀馬旦等),末(男角,正末即指男主角,另有外末、副末、大末、小末等),凈(俗稱花臉,扮演性格剛烈或粗暴的男子),丑(滑稽角色),卜兒(扮演老年婦女),潔郎(扮演和尚)
元雜劇正是通過曲詞、賓白、演員的表演來推動劇情發展,刻畫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主旨的。
二、中國古典十大悲劇:
元:①關漢卿《竇娥冤》②馬致遠《漢宮秋》③紀君祥《趙氏孤兒》
明:④高明《琵琵記》⑤馮夢龍《精忠旗》⑥孟稱舜《嬌紅記》
清:⑦李玉《清忠譜》⑧洪升《長生殿》⑨孔尚任《桃花扇》⑩方城培《雷峰塔》
三、中國古典十大喜劇:
元:關漢卿《救風塵》、白樸《墻頭馬上》、王實甫《西廂記》、康進之《李逵負荊》、鄭廷玉《看錢奴》、施惠《出閨記》
明:康海《中山狼》、高濂《玉簪記》、吳炳《綠牡丹》
清:李漁《風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