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稱為元曲是哪兩項
元曲,其實就主要由散曲和雜劇的合稱,而元曲的曲文形式與詞相近,用長短句,但格律較自由,多用口語,便于直率地表達感情,“元曲”得與唐待、宋詞并稱,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合稱為元曲是哪兩項的內容,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
合稱為元曲是哪兩項
元曲是由散曲和雜劇的合稱,元曲的曲文形式與詞相近,用長短句,但格律較自由,多用口語,便于直率地表達感情,“元曲”得與唐待、宋詞并稱,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散曲,元人稱為“樂府”或“今樂府”。散曲之名最早見之于文獻,是明初朱有燉的《誠齋樂府》,不過該書所說的散曲專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數。明代中葉以后,散曲的范圍逐漸擴大,把套數也包括了進來。至20世紀初,吳梅、任訥等曲學家的一系列論著問世以后,散曲作為包容小令和套數的完整的文體概念,最終被確定了下來。散曲作為繼詩、詞之后出現的新詩體,在它身上顯然流動著詩、詞等韻文文體的血脈,繼承了它們的優秀傳統。
雜劇,一般指元雜劇。它是一種用北曲演唱的,把唱、念、科、舞有機結合起來表現完整故事的綜合性的戲曲形式,它是融合了前代各種表演藝術而形成的。元雜劇代表著元代文學的最高成就。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漢宮秋》、《倩女離魂》、《梧桐雨》等。其內容主要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曲四大家”是指那四位元代雜劇作家
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韻》序中說:“樂府之盛之備之難,莫如今時……其備則自關、鄭、白、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雖以四人并稱,卻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賈仲明為馬致遠作的吊詞中又有“共庾、白、關老齊眉”的說法,庾指庾吉甫。這些說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漸形成的。
關于這幾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評價,因人因時而各有不同。元代鐘嗣成的《錄鬼簿》把關漢卿列為雜劇作家之首,賈仲明稱關漢卿是:“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但明初朱權的《太和正音譜》卻首推馬致運,以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關漢卿為“可上可下之才”。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贊鄭光祖而貶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說:“馬之辭老健而乏滋媚,關之辭激厲而少蘊藉,白頗簡淡,所欠者俊語,當以鄭為第一。”清人王季烈《曲談》中則認為“關、白、馬、鄭諸家”。近代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中說:“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馬、鄭、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詣論之,寧稱關、白、馬、鄭為妥也。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他們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已為歷史公認。明代王世貞、王驥德等人為王實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難,王驥德還提出“王、馬、關、鄭”說。清代李調元《雨村曲話》則有“馬、王、關、喬(吉)、鄭、白”之說,但未見流行
被推薦為元曲四大家之首是誰
關漢卿(1219-1301年),元代雜劇奠基人,元代戲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號已齋(一說名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人等說,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1]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 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