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日記清明節
寫日記可以幫助你宣泄內心的煩惱和不滿,讓你的情緒得到釋放,有利于心理健康。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小學生的日記清明節?這里給大家分享小學生的日記清明節供大家參考。
小學生的日記清明節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節轉眼已來到我們身旁,在清明節時候我們要包清明果,祭拜祖父,踏青等這些習俗,而這次我們101課的就是包清明果 。
我請來了我們家的大師級的老媽 。我們帶來了熱乎乎的餡和青。
開始做了,我先把青捏成一只小碗的形狀,讓后,放進熱騰騰的咸菜炒豆腐餡,再把青包起來,最后給清明果捏上花邊。媽媽只給我們做了5只讓后在教導了我們一些便回廠里了。
我覺得這此活動很開心。
小學生的日記清明節篇2
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清明節就是其中之一。
每年陽歷4月5日就是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們緬懷和祭奠先輩的節日。今年清明節我和家人—起去祭奠了祖先。清明節當天—早,我和爸爸、媽媽、外公、外婆還有妹妹—起來到祖先的墳墓前給他們擺上飯菜,敬上酒,點上蠟燭。接著的我們還給先輩們燒了紙錢,放了火炮。然后,爸爸媽媽把清明紙標起來,媽媽告訴我用清明紙插起來或者放在上面用石頭壓上,就表示家人已經來過了。最后,我們大家站成一排站在先輩的墳墓前默默祈禱。之后,我們就依依不舍的離開了。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清明節。
小學生的日記清明節篇3
我國最早的太陽歷以及《國禮·春官》明確記敘了"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的天文歷的最基本常數。農耕社會以后,勞動人民發現日、月、年構成了歷法的三要素,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基本形成了24節氣。24節氣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等方面的知識,編排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謠。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謠的第五位。也是農歷歷法中的第五個節氣。此時,天氣轉暖,大地回春,萬物復蘇,一片生機盎然,家家門口插柳條,祭掃墳墓和郊外踏青。農諺中也有"清明忙種粟"的說法。作為以花信為標志的花信風。清明的花期為一侯桐花,二侯麥花,三侯柳花,充分點明了清明節氣的花期和花種。《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小學生的日記清明節篇4
今天,是一個非常隆重的日子——清明節。我、爸爸和媽媽要回家做清明。
清明節的意思是祭拜祖先,清明節的由來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這個傳說。
我們大約坐了一個小時的車子才到老家,到了老家我和爸爸就先去買了些紙錢、香和鞭炮。先開始要用火把幾張紙燒著,火苗非常的小,后來被風一刮就變得越來越大。紙錢燒完了,然后就把香點著插在祖先的墳前,最后把鞭炮點著,就可以在祖先的的墳前鞠三躬就可以了。
清明節有意思吧!
小學生的日記清明節篇5
今天是4月3日,后天就是清明節了,我和媽媽一起做清明果。
先用艾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再揉成面團,白色的米粉加上艾草的綠色立刻變成碧綠色的,然后包入豆沙餡或者是肉、干菜、豆腐干、筍……上鍋蒸后的清明果是碧綠的像餡餅一樣的東西,底下會墊著一張圓形的竹葉,這樣更香又健康,小小的點心透著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甜的清明果雖然好吃,可是不能一次性吃得太多,如果吃得太多了,就用開水漱漱口,不然要蛀牙的!
小學生的日記清明節篇6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小學生的日記清明節篇7
今天,我和爸爸、姑姑、伯伯一起去給奶奶掃墓,在回老家的路上,我望著窗外的風景,路兩邊是隨風飄舞的柳枝,還有粉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黃色的油菜花,到處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真的太美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下車的時候天空還飄著小雨,我們下車后,踏著泥膩的小路,終于到了我奶奶的墓前,爸爸和姑姑給奶奶燒了好多金元寶、衣服、錢之類的東西,燒的時候,姑姑還一直念叨著“媽媽,我們來看你了,給你送錢了,”燒過后我們還在奶奶的墓前拜了拜。拜完之后,我們就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小學生的日記清明節篇8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由于清明節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清明的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掃墓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慢慢地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小學生的日記清明節篇9
今天是清明節,果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我一大早起來,外面就下起啦蒙蒙細雨。奶奶提著從菜市場買的春卷皮回來啦。我們一家人一起卷春卷,我覺得很好玩,想試試,便吵著奶奶教我卷春卷。我拿出一張春卷皮,卷入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左折右疊,終于卷好一個春卷。雖然卷得不好,陷都露出來啦,但這畢竟是我自己做出來的,我覺得特別好吃,吃得特別香,今天我過得真開心呀!
小學生的日記清明節篇10
在春秋時期有個晉文公 他的一個臣子在他落難時,割自己的肉來給他解饑,后來在文公成為春秋5霸的時候卻隱居山林,不要封賞。文公尋他的時候放火燒山,他寧死也不出來,后來在他死去的樹上,發現他留下的一首詩,主要是勸文公廉政的。最后一句是這樣的:“清明復清明”。故此,把那天定為清明節,全國都吃冷食。不得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