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澗古詩意思及賞析
《滁州西澗》,此詩主要是詳細地描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還蘊含了詩人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與憂傷情懷,也就是作者對自己懷才不遇的不平。
《滁州西澗》的原文及賞析
1、原文:
《滁州西澗》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2、譯文:
最是喜愛澗邊生長的幽幽野草,還有那樹叢深處婉轉啼唱的黃鸝。
春潮不斷上漲,還夾帶著密密細雨。荒野渡口無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閑地橫在水面。
3、賞析: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暮春之際,群芳已過,詩人閑行至澗,但見一片青草萋萋。這里幽草,深樹,透出境界的幽冷,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艷,但它們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趨時悅人的風標,與作者好靜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這兩句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到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郊野渡口,本來就荒涼冷漠,此刻愈發難覓人蹤。這兩句以飛轉流動之勢,襯托閑淡寧靜之景,可謂詩中有畫,景中寓情。
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這首詩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滁州西澗的創作背景
滁州西澗寫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常處于進仕退隱的矛盾,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滁州西澗》就是抒發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所以詩中表露著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作者韋應物的介紹
韋應物,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
韋應物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一生最終也是以悲劇而落幕。韋應物的詩,清朗疏淡蕭散,既有王維、孟浩然等山水田園詩派的清淡閑遠,也有詩圣杜甫那偉大的現實主義的憂國憂民,和對黎民百姓深沉的愛。
韋應物出生在地位顯赫的高門大族,“京兆韋杜,去天尺五”在唐朝,杜氏家族出了十二個宰相,而韋氏家族更出了十四個宰相。韋應物從小性格豪橫。他性格放蕩不羈,橫行鄉里,鄉里的人見到他就躲得遠遠的。直到十七歲和人打架傷了人,吃了官司才知道讀書的可貴,發奮讀書,最終成為一代文宗。可惜后來安史之亂改變了他的未來,韋應物成了亂世之中的流浪者,被拋入了社會的大潮中載沉載浮。但韋應物的晚年凄涼悲慘,在蘇州刺史屆滿之話,他仿佛被朝廷徹底遺忘,再也沒有獲得新任命。韋應物居然連回長安找路子的路費都沒有,只好寄居在蘇州的一座寺廟之中,最終貧困潦倒而死。
代表詩作
秋夜寄邱員外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答李瀚
林中觀易罷,溪上對鷗閑.
楚俗饒詞客,何人最往還.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凄凄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
今朝為此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長安遇馮著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
問客何為來,采山因買斧。
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夕次盱眙縣
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沈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聽鐘未眠客。
寺居獨夜寄崔主簿
幽人寂無寐,木葉紛紛落。
寒雨暗深更,流螢渡高閣。
坐使青燈曉,還傷夏衣薄。
寧知歲方晏,離居更蕭索。
東郊
吏舍局終年,出郊曠清曙。
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依叢適自憩,緣澗還復去。
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
終罷斯結廬,慕陶真可庶。
賦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