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案网_全网创意文案句子素材站

365文案網 > 短美文 > 筆記 >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賞析

時間: 新華 筆記

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讀書筆記則是彌補這種腦力不足的最有效的辦法。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賞析怎么寫,這里給大家分享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賞析,供大家參考。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賞析篇1

初次聽到費孝通這個名字是在大一的《社會心理學》課堂上,記得老師說費孝通這個人在我們社工專業將要學習的社會學方面貢獻很大,他寫的作品有幾本是相當出名的,比如《生育制度》《鄉土中國》等,是我們社工專業學生都應該好好看讀一下的課外書。于是,抱著對費孝通先生無比崇拜的敬意,我借來他寫作的《鄉土中國》一書,準備仔細閱讀一下。

《鄉土中國》這本書的版本很多,在查找書刊時我選擇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小書《鄉土中國》。這是由于它的版次最新和整本書都設計得精致小巧有關。

費孝通先生在書的開頭,就為我們講解什么是鄉土本色。從書中我們可以找到費孝通先生的見解是: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下人離不開泥土,城里人說鄉下人很土,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平時,一般聽到城里人說“鄉下人很土”時,我們作為鄉下來的人總是會感覺城里人在藐視嘲笑鄉下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但經費孝通先生一說,這“土”字用得好啊,我們鄉下人離不開泥土,說我們“很土”或“土氣”都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鄉下人和城里人本身就所處的地方和接受的教育程度不一樣。之間有些城里人認識知道的東西我們鄉下人卻一點都不懂,也是不足為奇的。這不,在鄉下不是有很多東西城里人也不認識知道嗎?呵呵,大家在此扯平,平等一致。

在“文字下鄉”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一開始就說“鄉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但往下,費孝通先生就舉例說明這并不是鄉下人就“愚”,只是他們對對城里的新事物感到新奇,所以“在馬路上聽到背后汽車連續的按喇叭,慌手腳,東避不是,西躲也不是”;而城里人在鄉下也有“愚”的地方,比如有人冒充內行把田里的包谷錯叫為“麥子”,也是相當滑稽可笑的。說到這,我認為從中有個禮貌的問題得講。當鄉下人不知道如何躲閃背后連續響喇叭的汽車時,“司機探出半個腦袋大罵‘笨蛋’”,而當城里人來鄉下的人中有人冒充內行把田里的包谷錯叫為麥子時,費孝通先生的鄉下朋友卻沒有唾他/她一口“笨蛋”,而是微微一笑。從中可以看出,鄉下人在禮貌方面比城里人好多,至少他們懂得在嘲笑或責備城里人時能用含蓄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像城里人那樣鋒芒畢露,容易直接傷人。接下來,費孝通先生就文字的功能和文字下鄉的重要性作詳細說明。在此,我還得說上一句,我很贊同費孝通先生“識字不識字并非愚的標準”這種觀點。“在課程上這些孩子(指城里孩子)樣樣比鄉下孩子學得快,成績好。”費孝通先生這是機會和環境的問題,城里孩子大多數課余時間都是用來學習,一般不能隨便穿鞋襪下足;而鄉下的孩子則不同,他們放學后可以在田野里隨便跑來跑去抓蚱蜢。所以在抓蚱蜢時,城里孩子遠遠比不上鄉下孩子,這也不足為奇。文字的功能是傳情達意,費孝通先生卻指出“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要在適合的環境下文字才能充分行使它傳情達意的功能,所以“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為實現這個目的,文字下鄉相當重要。

在“再論文字下鄉”這一篇章中,費孝通先生接著說明文字在時間阻隔的情況下有說明不同,對于這一篇章,我理解得不是很好,我在此也多說不。模模糊糊只知道在這個篇章所講的文字下鄉跟文化、詞、語言、記憶等有關聯,我說不清。

在“差序格局”這一篇章里,我初看到這一題目時,感到很迷惑不解,到底什么是“差序格局”呢?得仔細在下文找找才行。但是,我往下看來好久,都找不到“差序格局”的詳細解釋。“在鄉村工作者看來,中國鄉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呵呵,在這可有話說,其實不止鄉下人私,城里人也私啊,甚至有些可能比鄉下人更私。這不,在文人筆里是中國威尼斯是蘇州,作者卻認為“天下沒有比比蘇州城里的水道更臟的。”在接下來是內容中,費孝通先生討論私和公家的關系,以及這個社會和西洋社會的不同。費孝通先生認為,西洋社會的社會結構是團體格局,而中國社會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爸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由此,我們的社會可以或說很大也很小,概念很模糊。而到底什么是“差序格局”費孝通先生只作出或多或少的比喻,沒有詳細概念。我是一名見識淺薄的學生,在這里也概括不出個什么所以然來,就在此打住算。

在“維系著私人的道德”著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說到,由于社會結構的差異引起不同的道德觀點,西洋社會里“個人的聯系靠著一個共同的架子”“道德的基本觀念建筑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團體是個超于個人的‘實在’,不是有形的東西。”“我們如果要解西洋的團體格局社會中的道德體系,決不能離開他們的宗教觀念的來源,而且是支持行為規范的力量,是團體的象征。”而在中國,社會結構是從己向外推構成的,個人對別人的看法要由他和別人關系如何,比如別人貪污時他會大罵那人的行為是怎么怎么的惡劣如何如何的不檢舉,但當自己的父親甚至自己去貪污時卻認為這是“能干”的表現。孔子所提出的“仁”,意思相當復雜,但有側重于“克己復禮為仁”。不同的道德觀念由于不同的社會結構產生不同的形式。

在“家族”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先由“家庭”說起,他認為家庭的大小“不是在這社群所包括的人數上,而是在結構上。”接著,他說到“家族”,啊認為“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結構原則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數量上、在大小上。”還有,他說到,“氏族是一個事業組織,再擴大就可以成為一個部落。氏族和部落賦有政治、經濟、宗教等復雜的功能。我們的家也正是這樣。”“在西洋家庭團體中夫婦是主軸,但我們家庭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夫婦成配軸。女子有‘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

在“男女有別”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說到男女有別產生于各自不同的生理結構和心理。“感情定向”一詞是費孝通先生用來指一個人發展感情的方向。“穩定社會關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理解。”他還認為“鄉土社會是亞普羅式的,而現代社會是浮士德式的。”“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為生育,生育卻規定男女的結合。”因此,鄉土社會是男女有別的,也是穩定的社會。

在“禮治秩序”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主要講“禮治”和“人治”“法治”的區別,他說“法治”其實也離不開人,人治和法治的區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禮不一定就文明、慈善、也可能很殘酷。比如在印度丈夫死后妻子得在葬禮里被別人用火燒死;在緬甸有些地方完成成年禮要殺幾個人回來等等。鄉土社會安于重遷的特點,決定傳統經驗是相當有用的。禮治在鄉土社會中具有很大的特點。

在“無訟”這一篇章里,我很迷惑,費孝通先生為什么要以這個題目為名。我讀完全篇,倒是老看到費孝通先生在說鄉間不同時期的訴訟形式,由鄉里訴訟到打官司,無疑是在講以前的訴訟形式和現在打官司有何不同嘛,怎么可以說“無訟”呢?我真是不解。以前鄉里的訴訟用道德即可解決問題,審判結果都符合鄉里規矩,但現在有些人憑借著對法律的解卻在官司法庭上玩起把戲,確實可悲啊。我希望我國的法律越來越完善。

在“無為政治“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主要論述兩種不同權力: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它們產生的緣由和表現。所謂橫暴權力就是上級利用自己的權力以他們的意志去驅使被支配者的行動。而所謂的同意權力就是個人得服從大眾的安排做事。由于一方的某種權力過剩引誘另一方來爭取就產生橫暴權力。如廣西瑤山常見漢人侵占瑤人的土地,卻并不征服瑤人來做奴隸,是由于漢人人口多土地少的原因造成的。而在天高皇帝遠的鄉下,大多事情都是通過同意權力解決的。

在“長老統治”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主要講解教化在鄉土社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過教化的手段,年輕一輩懂得尊重年長一輩,同時年長一輩也在向年輕一輩學習,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在此都有更進一步的解說,正是一代傳一代的教化延續,鄉土社會得以穩定發展。

在“血緣和地緣”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重點解說什么是血緣和地,血緣和地緣的關系、表現、功能。他用自己作為例子,說明“血緣性的地緣更是顯著”,如果一個人沒有直接的地緣關系,不管他走到哪里,并在那住上多少年,人家都會用“新客”“客邊”“外村人”等來稱呼他。從文字可以知道,在鄉土社會里,血緣和地緣有著無法分割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

在“實名的分離”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鄉土社會和現代社會相比較時是靜止的,“但是事實上完全靜止的社會是不存在的,鄉土社會不過比現代社會變動得慢而已。”然后他說到正是社會的變動,或快或慢,在不同的社會變動中,如果社會的變動速度變得快,長老權力也隨著縮小。不同國家社會結構的變化,相互之間進行溝通交流就要采用不同的工具、方式和手段。在環境變動的過程中,“文化英雄”隨之產生,只有這樣才能夠引領國家更好的進步,而這些領導們使用的就是“時勢權力”。這些能使用“時勢權力”的“領導的階層如果能追的上社會變遷的速率,這社會也可以避免因社會變遷而發生的混亂。”否則,該社會就會混亂不堪。但是社會如果加速的變動,注釋式的變動方式就可以引起實名之間發生極大的分離。這就是該篇章所要講的實名的分離。

在“從欲望到需要”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說到“在鄉土社會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現代社會中欲望并不能作為人們的行為的指導,發生‘需要’,因之有‘計劃’”。他認為人的計劃是不自覺的,欲望產生“要”,為滿足“要”,人的行為就由欲望控制,當人的行為變成自覺的,那就是需要,這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費孝通先生說:“從欲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這句話很經典,在此我想表達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到此,我已經把費孝通先生寫的這本《鄉土中國》大概的看一遍,并從每個篇章中摘抄一些費孝通先生的原話,加上我的個人觀點和想法。通觀全書,我認為費孝通先生是一個搞文學很謙遜的人,這從他在“后記“里說自己寫作這本《鄉土中國》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說是完稿,只是一段嘗試的記錄罷”可以看出。還有,我認為他不愧是一位很好的良師益友,他寫作的文章多用熟語,時常把自己和農村聯系在一起,意思通俗易懂,清晰明。也作為農村孩子的我,讀起他的書來感覺相當親切,作為一個著名的文人,他沒有絲毫抬高自己的身份架子去教育他人,我認為這一點是相當可貴的,也是讓我感到相當佩服的。

以上內容都是些我的個人見解,多有不恰之處,還請各位諒解。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賞析篇2

我懷著對社會學極大的熱情讀了這本費老的《鄉土中國》,讀罷,感觸頗深。正如費老所說,這本書是一種嘗試,嘗試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這里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地緣與血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敘述,生動全面地展現了鄉土中國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觸,這里將分開闡關于“土”的思考“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誠然,當今社會,城里人習慣用土里土氣、土頭土腦來藐視鄉下人,然而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土是他們的命根子,是一種高貴的象征,一種質樸的.感覺,一種返璞歸真的踏實和厚重。我們的民族與泥土是分不開的,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土在我們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又何嘗不該尊重鄉土,尊重農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關于鄉土習慣與現代社會“我們大家都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的著多說嗎?”這類話是我們形成的鄉土習慣,但他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個人不知道個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鄉土社會從熟悉得到信任,而現代社會口說無憑,還要簽個字,畫押,形成法律。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我想這點體現得很明顯,當我們走出那片鄉土來到北京這個大城市的時候,我們會有諸多的不適應,我們會爽快的答應別人,我們不明白為什么說好了這樣卻沒有照辦,不明白為什么不怎么熟悉還要滿臉堆笑,因而我們會受騙、會受傷、會被別人說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嗎,只不過我們的鄉土習慣已經不適應這個現代社會罷了。

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停記錄歷史的進程,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學發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費孝通先生作為一代學人的典范,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以求,為建立中國化的社會學傾其一生心力,可謂著作等身,學問深厚;而其代表作《鄉土中國》更是影響深遠,堪稱經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輩學人,引領探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特質,發掘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

這才是我讀了《鄉土中國》的第一遍,我還會讀第二遍、第三遍。希望每一次都會有收獲!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賞析篇3

關于中國的社會結構,我們從何而來?又將歸往何處?

“生于斯,長于斯,終老是吾鄉”乃是中國社會的鄉土本色。似乎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所謂的“熟悉”社會中:生活在為土地所囿,在一個先我而在的生活環境。正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所描述的就是這樣因熟悉而得到的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而這種因熟悉而得到的信任,并非是契約精神的重視,而是對行為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這樣的禮俗社會,是一種沒有具體目的,因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稱之為“有機的團結”。與之相對應的是法理社會,“機械的團結”,是為了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

常說鄉下人愚,究其原委,并非是智力不如城里人,而是缺少適應城里社會需要的知識。為什么會這樣呢?在鄉土社會,空間阻隔小,面對面的群組并不必要求助于文字。

那么除了空間阻隔,還有就是時間阻隔了,比如個人的今昔之隔,社會的世代之隔。

在一個依本能而活動的動物不會發生時間上的阻隔問題。它的.壽命是一連串的“當前”。誰也不能剪斷時間,像是一條水,沒有刀割得斷。但是在人卻不然,人的當前時整個靠記憶所保留下來的“過去”的累積。

差序格局:

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多動用的圈子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倫是什么呢?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死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因此,我們的傳統社會里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系中發生意義。

在差序格局中,社會范圍能收能放,比如,我們如何來定義“家”的大小?與之相對應的團體格局,所謂“西洋社會像捆柴”,團體之間是有界限的。

在差序格局下,在以自己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網中,每個人都“克己復禮”。而在團體格局下,尤其是宗教觀念,每個人在神前平等,神對每個人都公道。

家時一個綿續性的事業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而不是橫的。

關于禮治與法治:禮治是”教化“,修身克己,其維持力量不在外部權利而是身內良心。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的改革以適應法治的推行,防止法治的好處未得而又破壞了禮治。

權利的分類。橫暴權利和同意權利。橫暴權利時指社會沖突,上下之別。而同意權利是源于社會分工和社會合作。

教化性權利乃是以穩定的文化傳統作為前提。凡是被社會不成問題的嫁衣接受的規范,是文化性的,當一個社會還沒有共同接受一套規范,各種意見紛呈,求取臨時解決辦法的活動是政治。文化的基礎必須是同意的,但文化對于社會的新分子來說又是強制的,是一種教化的過程。

長幼之序時教化權利所發生的效力。當文化不穩定時,傳統辦法不足以應付當前的問題時,教化權利必然跟著縮小。

“在我們客套中互問年齡并不是偶然的,這禮貌正反映出我們社會里相互對待的態度是長幼之序。”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賞析篇4

《鄉土中國》這本書是我進入大學后課余讀的第一本書。可能是由于第一次涉足人文社會科學,對這一大類學問很是陌生,書讀得不是太順利,加之日常學習和時間的安排上不合理,一個學期快結束了,我總共才讀完了前3章。對此,我感到非常羞愧,費孝通老先生的“差序格局”都還沒有讀到,真是慚愧萬分。不過,我還是會利用課余時間把全書看完。

然而,只這前三章,就已讓我獲益匪淺。讀完以后,我對中國的鄉土社會有了基本的了解,也認識到世代生活在鄉村的居民身上的一些性格和特質,這是我以前不曾知道、也不曾想過的。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對大師的著作沒有資格做評論,在這里僅就《鄉土中國》的第一章《鄉土本色》談一談個人的一點體會和感悟。

費孝通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于1947年根據所講“鄉村社會學”寫成《鄉土中國》。本書嘗試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關于“鄉土中國”這個概念,費先生在書中指出:“這里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換言之,“鄉土中國”是中國特具的一種體系,它包含在具體的百姓生活里,老百姓遵循它而生活。

在第一章開篇,費先生開宗明義的提出:“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為“鄉土中國”下了定論——中國社會的基層(基本)是土生土長的鄉村人。

在這一章,先生著重闡述了中國鄉土社會的主要特征,即鄉土的本色是什么。我把它總結概括為下面的四點。

首先,在習俗上,鄉村人和其居住的鄉村有著很強的傳統性,而且這種傳統性很難被改變。也就是說,在鄉村居住的人都有一個“根”在身體里邊。這個“根”,這種傳統性是源于人們世世代代和泥土打交道而形成的。比如費先生講他媽媽給他一包家里灶上的泥土,讓他在想家的時候煮一點吃。這種方式現在看來很荒謬了,但對世代與土分不開的農村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心靈的寄托。就像余光中先生在《鄉愁四韻》中寫的那樣:“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母親一樣的臘梅香。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漂泊在外,思念家鄉,想到的一草一木都散發著鄉土的芬芳,鄉土跟母親又緊緊聯系在一起,泥土是母親,母親就像泥土。從中可見從農村走出去的中國人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對踩在腳下的泥土的強烈依賴和深厚感情。我們常說“落葉歸根”。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人在旅途,哪怕海角,哪怕滄海桑田,心中日夜縈繞著的永遠都是故鄉,永遠也放不下扎在心里的這個“根”。這個情結可以說是所有傳統中國人的一種特質。像美國就不行,美國的居民是從世界各地移民過去的,才兩百多年歷史,沒根!所以說,“土”在我們的文化里占著最重要的地位。這就是所說的傳統性,很難改變的,它源自農民們(當然這是最初的'發源、基層,后來擴大到不僅是農民)對泥土的依賴。

這個傳統性產生的原因在我看來有兩點。第一點,農民以種田為業,天天與泥土打交道,自然而然產生了感情。第二點,農業是世世代代的工作,從上面不知多少代一直傳下來,幾千幾萬年,一直延續下來,不曾斷過,是完完整整的一個整體,一個脈絡。滿足這兩點,傳統性就逐漸產生。這是個長久的過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可能形成。

中國鄉村的第二個特征,我總結為不流動性。費先生在書中說:“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徙是變態。”因為種地的人的地是不容易搬動的,你需要一年四季守著你的“一畝三分地”,有許多農活要去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口不流動的特點。一個家族的人住在這里,那么他的后代一般也會在此定居。舉個簡單明了的例子,就是農村的姓氏。雖然不斷有外來人口的遷入,但這只占少數的比重,微乎其微。所以看家譜,上面一代一代從上到下,還是同一個姓占主線。如果一旦到哪一代的哪一家突然改姓了,那么人們就會認為這一支斷了,沒辦法再延續下去了。農村里現在依然很重視這個。所以,你不出去,別人也很少進來,這是不流動——反映到生活起居上就是“安土重遷”這個詞。

這樣也就自然而然引出了第三個特性——聚村而居。聚村而居——村與村之間相互較為孤立、隔膜。上面說的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上說的,這個是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上說的。兩者有一定關聯,我認為是有點因果的關系。因為村子里的人世代定居,不怎么流動,因此導致村與村的交流、聯系變少了,村子就孤立存在了。這有些像國與國的關系:可以合作,但都自己獨立。

聚村而居的原因,費先生講得很明白,也很有道理:“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經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件一代的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

由于大量的聚村而居,因而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即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每個地方有各自不同的風俗。即便在同一個省內,也會有所不同。我是山東人,山東省內一共有17個地級市,各市無論是語言、居民的性格、還是生活習慣、風俗風貌,都有很大不同。你要我講一講山東話,什么叫山東話?這個問法本身就不對。山東話多了,每個市的話都不一樣,你叫我怎么講?要我講,我只會講萊蕪話,還講得不好(從小就說普通話,萊蕪話一直沒學好)。萊蕪市和泰安市,這兩個城市是挨著的,口音上卻有很大差異。萊蕪話音調較平,很少有兒化;泰安話音調起伏較大,兒化音更多一點。濟南和煙臺,口音更是天壤之別。這就是非常明顯的地方性。

第四個特征,我稱之為“熟悉”與“規矩”。亦即約定俗成。這個比較好理解。農村正是由于它的不流動性,人口性質很少發生變化,“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因此,許多習慣就慢慢約定俗成,不言自明了,這又叫作規矩。“規矩不是法律,是‘習’出來的禮俗。”“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我的老家我回去過一次,在那里我看到,一家結婚,大半個村子的人都跑去參加、去吃酒席;一家死了人,差不多全村人前往悼念。這種自發的不假思索的行為完全是源自長年累月的熟悉,這不是規定出來的結果。

以上便是我對于費孝通先生所論中國鄉土社會的主要特征的一些理解和想法。這四大特征,回答了什么是鄉土的本色。盡管本書我只看了很少一部分,但對鄉土社會、鄉土文化我已經有了很多想法,對不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分析,我覺得這是個好的開端,我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賞析篇5

費孝通,江蘇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大一的時候一個同學送的書,很薄一本,卻隔了快兩年才被翻開,大概因為我懶吧。

回家之后匆匆翻完,很快,也很不應該。

社區研究理論,包含了十幾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中國社會特有的鄉土倫理體系。在比較容易類比的年齡里,感嘆好像我所生活的環境、被構筑的人文倫理,好像就是書中的樣子。盡管被灰色水泥隔絕得越來越孤獨,但是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絲絲縷縷,一直在那里,時不時被詩人冠以鄉愁鄉思吟詠。

中國鄉土社區體系的特色,不知道會不會被逐漸消磨到消失?

在我現在這個年齡,似乎書中描述的那種社區結構那些鄉土人情,是在拼命逃離的東西,渴望未知的城市,渴望目的明確井井有條的冰冷,渴望將從小生活過的地方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跡全部抹去……

在陌生的城市里,總以為自己完全離開了之前的種種,卻總是在不經意之間與之前的某個場景默契般呼應,那些小小的習慣一直在,不知道是應該高興還是不悅。

也許很多年很多年之后,已經活過許多悲喜,反而渴望那種歸屬感。

也許書中描述的那種鄉土社區,反而是神往的歸處。

也許,我什么也不知道。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賞析篇6

從社會關系的角度把視角拉近一些,我們會看到與西方”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不同,農村社會對于權利的分配是十分不均衡的。人們評價人或者事,往往不是”講理“,而是看對方與自己的親疏遠近。與自己距離近的,就支持,與自己距離遠的,就反對。而且還有一個特點,有些社會地位高的人會吸引大量的各種“遠方親戚”就會自動找上門來。這就是說,在農村社會構建的關系網絡實際上是以個人為中心的。這種特點與之前寫到的婚姻關系相結合,就形成了一種社會關系網絡模式。首先,這個網絡是以婚姻為紐帶的;其次,構成這個網絡的是男方和女方各自的家庭網絡;再次,這個網絡的大小和影響力既取決與男方女方家庭網的大小和影響力,更取決與中心人物的社會地位。在這樣的網絡中,人們自動向社會地位高的人靠攏,形成以他(她)為中心的網絡結構。這樣的網絡是不是穩定,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中心人物,如果這個人物比較能照顧全局,考慮到各方的利益訴求,那么大的網絡往往更加穩定,相反,如果中心人物比較自私或者偏心,這樣的網絡往往不能穩定。

最后,來說一說關于權力的來源。費孝通先生總結了四種來源,分別是橫暴權力、同意權利、長老權力、時勢權力。

橫暴權力是最高權力的來源:由于征服帶來的權力。比如說在古代中國的改朝換代,不管是哪個皇帝,只要能用武力打下江山,就會獲得相應的統治權力。這其實相當于在說,我之所以承認你的權力,是懼怕于你的武力。這與西方傳統的政教合一的理念不同,也不同于文藝復興后基于契約的權力模型。這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邏輯,正是它構成了中國作為一個大一統帝國的基礎。

第二種權力是同意權力。同意權力是大家在協作的時候達成的某種共識。因為要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須有領導者。在大家協商一致的'情況下,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聽從某個人的指揮。這樣的權力模式在今天得到延續,它實際上可以理解為是契約精神的雛形。

第三中權力是長老權力,它的含義是,在農村人們普遍會尊重某些經驗豐富或者是有才華的人,這樣的人往往是老者。所以被稱為長者權力。讀書筆記.這樣的長者實際上和之前提到的一個網絡中的社會地位有些相似:長者的社會地位往往是比較高的。從另一方面來說,社會地位高的也往往更容易被人們推崇為長者。

第四種權力稱之為時勢權力,這是一種動態的權力。說的是當有重大的變動出現時,那些能夠最早看清時勢的人就會獲得某種權力。因為他可以帶領大部分沒什么見識的農民應對變局。這樣就具有了某種權力。

總之這四種權力,第一種是最宏觀的,大局上說的;第二三種是在實際生活中面對具體的事情所涌現出來的權力;第四種則是和外部環境有關的權力。

鄉土中國所反應的那種靜態保守,奠定了中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的基礎,它們使得中原是穩定的,和施展所說的那些多元融合的體系一道構成一個龐大而復雜的華夏文明。鄉土中國,相當于是中原的運行模式。這個模式中的關鍵詞包括:穩定、共生、團結對外。但在經濟基礎變化的今天,這種模式受到的沖擊是巨大的。盡管如此,在現代中國社會依然看到很多鄉土中國的特點:重面子、評價主觀化、人情社會等等。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賞析篇7

《鄉土中國》我連著讀了兩遍,第一遍讀得很暢快,費孝通先生把許多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但從來沒有去深入思考過的事物與現象都講出來了,并分析探討了其背后的原因——語言平實,然道理深刻。無論是前言中簡潔謙虛的說明,還是正文中大膽樸素的討論與深入淺出的講述,抑或是后記中先生對社會學以及中國社會學何去何從的分析,無不讓我為先生的學識、治學態度、洞察力以及對于中國社會深切的人文關懷之情所折服。

所以一遍讀后仍覺得意猶未盡,又從頭讀了一遍。這一遍我慢慢感悟到了這14篇小論文之間的關系,也在腦海中慢慢搭建起了這種“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體系”。在舊著《鄉土中國》重刊序言中,費孝通先生提到這本小冊子不能說是完稿,只是嘗試回答他自己提出的“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我想,如果非要我用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會用先生常在書中提起的一句——“生于斯,死于斯。”

這句話乍看只是個表面現象,為何用它來回答這個宏大的問題呢?且聽我談談自己對這本書的一點理解。

首先,“生于斯,死于斯”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橫向上的層面,講的是一個人自出生起就定居在一個地方,所見之人、所遇之事皆是熟悉的;二是縱向上的層面,講的是一個人從小到大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且一個家族世世代代都不會搬遷。這是小農經濟所決定的安土重遷,也可說就是“鄉土”一詞的來源。了解了這個背景,再來理解先生提出的各種概念觀點就顯得很順理成章了。

譬如先生所論述的文字下鄉,就是從這兩個方面來說的。橫向上看,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這是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是一個面對面的社群。文字是間接的說話,那么既然可以面對面用語言直接交流,又何苦多此一舉來用文字呢?甚至連語言有時都顯得累贅了,在熟人中,我們可以“眉目傳情”,可以“指石相證”。縱向上看,鄉土社會是一個很安定的社會,人們的生活緊跟著白天與黑夜的交替、季節與季節的變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世代如此。“生于斯,死于斯”的結果必是世代的粘著,時間里沒有阻隔,個人的個別經驗就等于世代的經驗,經驗無須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在這樣的社會里,記憶是多余的,記錄也就跟著多余,文字也就沒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了。

又如鄉土社會中的社會規范——鄉土社會是一個禮治社會,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而傳統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從橫向上看,鄉土社會中的人們對周圍的環境事物都很熟悉,而從熟悉里得來的個別認識就足夠他們應付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狀況,這樣的個別認識我們稱之為經驗。縱向上看,鄉土社會是一個很安定的社會,不大會有新的問題產生。前人所用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盡可抄襲來作自己生活的指南。于是經驗得以累積和傳承,成為了傳統。傳統足以有效地應付生活問題,人們于是對傳統產生敬畏,畢恭畢敬地依著傳統行事,禮治也因而得以維持。維持禮的力量是人們發自內心的對傳統規則的服從,并且慢慢將這種服從內化為了自己的習慣,所以也就有了所謂“克己”,而非“依法”了。

也正是因為傳統的權威性和人們對傳統的崇拜,鄉土社會的生活可以看作是接近于完全由傳統所規定的。先生于是提出了一種發生在這樣的社會里的權力——長老權力。長老權力并非政治權力,而是一種教化權力。就如前文所說的,在“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里,環境總是代代如是,年幼者正在遇到的問題就是年長者已經遇到過的'問題,年幼者總可以通過請教年長者來解決問題,年長者也就因此握有強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權力了。

無論是從橫向上理解還是從縱向上理解“生于斯,死于斯”這句話,我想都沒有詞能比“熟悉”與“穩定”更好地概括它的直接結果了——從熟悉里得到信任與經驗,在穩定中形成傳統與教化,這個“熟悉”與“穩定”就是鄉土社會的社會規范和權力結構之基礎了。

鄉土社會雖是“熟悉”而“穩定”的,但并不代表它是完全靜止的,只不過它變化得很慢,慢到社會變遷可以吸收在社會繼替之中。正是這樣安定的社會以及從中衍生出的長老權力,決定了鄉土社會的變遷方式,作者稱之為“注釋式”。長老權力不容反對,“注釋”維持了長老權力的形式而注入了變動的內容。如此一來,名實分離,既尊重了傳統的權威,又滿足了變遷的需要。

至此,我不過是照著自己的思路,揀了一些內容談了談我對《鄉土中國》這本書的理解,當然也可能存在偏差,頂多算是我自圓其說解釋自己為什么用“生于斯,死于斯”來回答“鄉土社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生于斯,死于斯”不僅僅是小農經濟下的一種表面生活狀態,更牽扯著文化傳遞、道德規范、權力結構等一系列社會要素。

僅憑上文的論述,書中的許多內容我無法一一詳述,理解上也很淺薄和局限。例如上文所述“禮治”的社會規范,我們也可以從社會結構以及依著社會結構而形成的道德觀念這個角度來理解。先生提出了一個形容鄉土社會中社會結構的經典概念“差序格局”——即使是在“生于斯,死于斯”這樣熟悉而穩定的社會中,其內部的聯系也并非均勻化。中國人的人際關系講究一個差次,也就是倫,以“己”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推開波紋,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從己向外推以構成的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推的過程里有著各種路線,每條路線都系著不同的道德規范,遵守這種種規范就稱之為“禮”,所以這個“禮”說得具體些便是指倫理綱常,再具體些也就是儒家思想中“孝”“弟”“忠”“信”等一系列的道德要素。因而在以自己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最主要的自然就是“克己復禮”了。

《鄉土中國》自1948年首次出版至今已有整整70年,在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等現代化歷史潮流的裹挾下,鄉土社會一直發生著變遷,許多東西隨之消逝,也有許多正在興起。一方面,農村人口開始向城市流動。豐富多彩,充滿挑戰、機會和無限可能性的城市生活吸引著人們。山里的孩子渴望隨著讀書聲飛出大山,從小以泥土為游戲的孩子正努力用筆替代鋤頭,年輕人紛紛涌向大城市追求向往的生活。當然,這也同時伴隨著層出不窮的農民工問題、拆遷問題等種種問題。無論是自愿走向城市,還是被迫與土地分離,鄉土社會都漸漸地被人們拋在了越來越遠的身后。另一方面,鄉村社會本身也發生著深刻的變革。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進程和城鄉一體化建設,曾經的田野矗立起了高樓,即使在仍然以農為生的地方,通信、公路等公共設施和服務體系也已延伸至此,手機、互聯網、智能終端在鄉村得以普及。文字下鄉、法律下鄉、國家機構下鄉成為常態,意味著“無為而治”“長老統治”等等都失去了存在的可能與意義。我們最終從禮治走向了法治,從血緣走向了地緣,從欲望走向了需要。

只是驀然回首,人們又紛紛開始感嘆起鄉愁。上班堵車時汽車的尾氣讓人們懷念清晨新鮮的空氣;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懷念“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變幻莫測的世界讓人們懷念與泥土為伴時安定而平和的日子;冷漠疏遠的人際關系讓人們懷念熟悉溫暖的面對面社群……可惜,即使是集體式的回望與悵然,也注定阻礙不了由每個人共同推動的社會變遷。擺脫了土地的束縛意味著陷入了市場的怪圈,故鄉卻已成了回不去的地方。終于,“生于斯”不過是上天注定,而少了“長于斯”,“死于斯”也只剩可憐的一點鄉土情結了。

毋庸置疑,費孝通所言的“鄉土社會”正在瓦解,社會的結構與人們的思想皆在變化。社會的進步值得肯定,偶爾懷念過去也無可厚非。惟有不忘來時之路,方能實現未來之夢,從不停歇的前進是不合適的,就像現在,環境污染、秩序混亂、人情淡漠的問題恐怕還需我們停下來從鄉土社會中去悟得解決之道。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使我們正在走出鄉土,《鄉土中國》一書也永遠閃耀著它的價值,呼喚著一代又一代的人與之對話。

因為是作業,寫的確實有些冠冕堂皇了,所寫內容也參考了很多文獻,不過還不至于虛情假意,對先生的敬佩也是發自內心的。

尚未讀這本書之前,書的名字絲毫沒有引起的我的興趣,聽起來就像是介紹中國的自然風光、人文地理這般。讀后,卻令我有些激動了,寫得真實、深入,如果沒有一雙“慧眼”和憐憫之心,一定寫不出這樣的書。

我也希望自己能像先生那樣把事物看得真切,看得透徹,不過不知道還要磨練多久呢!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賞析篇8

印象中,我應該沒有讀過一本社會學的專著,更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我能主動地去品味社會學這門熟悉又陌生的學問。自然,無窮的好奇心與有限的既有知識催生強烈的新鮮感。而這一切新鮮感,就是費孝通先生《鄉土中國》帶給我的第一感官。

初識《鄉土中國》這本書,完全出于偶然。就像我剛才所說,因為以前從未涉獵過社會學這一領域,當然就不會在自發狀態下突然來閱讀這方面專著的激情與靈感。不過,我想很多事情都是因果聯系的。天意安排我在此時偶然遇到這本書,真如邂逅一般,只怕這是萍水相逢,恨不得銘刻永久。于是,這篇文章就呼之欲出。

言歸正傳。作者在序言中就明確本書想要回答的問題,即“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以此為基礎,本書從鄉土社會的結構、意識等方面系統的闡述作者眼中傳統的中國鄉土社會。在民國以城市為中心的時代,能夠有這樣一本專門解析鄉土社會的著作出現,也著實體現作者的高瞻遠矚。

鄉土社會說到底,一切的文化思維、行為方式等的產生,都離不開幾千年賦予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直接靠農業來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這種與土地千年的朝夕相伴為獨特的鄉土風貌的產生提供土壤。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的一點就是,正是由于千余年這種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方式具有相對穩定性,導致鄉土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而諸多鄉土社會的元素,均與這“熟悉”二字相關。

比如作者提到文字下鄉的問題,由此聯想到鄉土社會是否是運用文字的良好土壤。作者眼中,因為鄉土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空間上具有孤立性,面對面的交談顯然勝于以文字為載體的溝通,又傳統的生產方式經驗即作者所謂的“記憶力”是不必通過文字作為傳遞載體的,因此,文字在傳統的鄉土社會中是沒有生存土壤的,這也導致為什么鄉土社會有如此之多的“文盲”。因為熟悉的社會導致文字的相對多余,所以孕育現代商業社會的契約、法律條文等自然不可能憑空產生。

既然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鄉土社會又是靠什么來維持秩序呢?這就是“禮”。也是因為鄉土社會的相對穩定性,長期以來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孕育倫理觀念的產生,即“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自然,傳統的流動性小的鄉土社會更有其生存空間。而依靠傳統經驗的傳授,一個人完全可以解決鄉土生活當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這也是由于長期以來穩定性造成的。所以,人生經驗往往掌握在年長的人手中,年輕人不必去面對新情況,只需要聽從教化,就能解決人生問題。由此,形成鄉土社會獨特的權力結構——長老統治。

鄉土社會同時也是一個差序的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很大程度上靠親疏遠近來分別,所以這種社會關系始終都是以私人關系為主導的,并未形成一種凌駕于團體至上的關系與觀念,也就無法催生高于人際關系的社會契約關系。所以,作者詼諧道,也許中國人最能體會到世態炎涼這四個字的感覺。同時,這關系也決定鄉土社會實際上是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因為以土地為經濟基礎的非流動性,促進家族勢力的產生與發展。在家族中,血緣的親疏催生差序格局,也形成整個鄉土社會的家族倫理體系。而在此時,地緣不過是血緣關系的投影。

當然,還有諸多方面的特點,限于時間和筆者個人總結能力有限,不一一敘述。總而言之,一切都離不開土地帶來的獨特的經濟方式。

其實寫到這里,我想作者在本書中并不僅僅是想回答他在序言當中想要回答的問題,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對鄉土社會的深度剖析,讓人們更加解鄉土社會,解它的諸多特點以及由這些特點帶來的諸多弊病。當然,也有優點。不過,就當時而言,鄉土社會的組織結構與生產方式必定會成為現代化的阻礙。作者也常常把中國的鄉土社會與孕育現代文明的西方社會做比較,也足見作者實際上是想通過這樣一種闡釋,反思我們的鄉土社會狀況,為近現代化能夠在鄉土社會實行下去尋找有利的條件與合適的土壤。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賞析篇9

前些時間突然發現不是太了解我們這片土地。在網上尋找了好久,說讀讀《鄉土中國》大概可能更能深刻理解我們的文化。

就我的成長,說來也是奇怪,也并不是在現代社會中長成,而是確實在鄉土世界中長大。但是大概是因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父親也并不是要求、強求我接收某些觀點,造成了一種放養的態度。而我,似乎從小時候開始就有一些可以拒絕的權利;長大以后,就只接受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感覺舊時環境似乎并沒對我有太嚴格的塑造。

開始讀鄉土,開始理解鄉土。

從最開始的差序格局開始,大概說,中國的鄉土社會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紋,而每個人都會被影響,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圈子的中心。而西方社會來說,每個人都是很清楚的,幾根稻草一束,幾捆束成一挑。每個人在團體中都很清楚。文章舉例子,如果帶家人去旅行,西方指的是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中國就沒這么明顯。

男女有別。現在年輕人來說,男女一致和平等性得到了很大的接受;包括西方一政治正確就是女性地位的提升。但是在鄉土社會,男女是有差別的。因為鄉土社會是一個安穩的社會,或者追求的是一個安穩。而在安穩的社會中,大家更多的是熟悉和習慣,不希望有著沖突的發生。所以男女的交流和婚姻更像是被各司其責的生活習慣所支配,比如說男主外,女主內。而現代社會是變化的,男女有著求同的需求,但是求同的.阻力很大。正是這個阻力,會產生情感和社會不穩定因素。

長老統治。孩子的成長是被文化定型了的。鄉土社會中,我們沒有成年的界限,年長者經歷過年幼者經歷過的事情,長者也是“師”了。每一個年長者都握著教化年輕人的權利。但是在一個不以經驗為導向的社會中,年幼者可能比年長者懂得更多。

無訟。鄉土社會中,訴訟是違背了本土的倫理道德了,是羞人的。所以,大家主張無訟。但是現代法律中,無賴反而利用這個獲得權益。

從欲望到需要。鄉土社會中,大多數的需求不是被計劃的。吃飯,喝酒都是自發的,但是和需求結合得很緊密。但是現代社會中,我們利用計劃,理性的規劃者自己的人生。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3309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对辊破碎机_四辊破碎机_双齿辊破碎机_华盛铭重工 | 酒水灌装机-白酒灌装机-酒精果酒酱油醋灌装设备_青州惠联灌装机械 | 福兰德PVC地板|PVC塑胶地板|PVC运动地板|PVC商用地板-中国弹性地板系统专业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 福建成考网-福建成人高考网 | 磁棒电感生产厂家-电感器厂家-电感定制-贴片功率电感供应商-棒形电感生产厂家-苏州谷景电子有限公司 | 钢格板|镀锌钢格板|热镀锌钢格板|格栅板|钢格板|钢格栅板|热浸锌钢格板|平台钢格板|镀锌钢格栅板|热镀锌钢格栅板|平台钢格栅板|不锈钢钢格栅板 - 专业钢格板厂家 | 环氧乙烷灭菌器_压力蒸汽灭菌器_低温等离子过氧化氢灭菌器 _低温蒸汽甲醛灭菌器_清洗工作站_医用干燥柜_灭菌耗材-环氧乙烷灭菌器_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_低温等离子灭菌设备_河南省三强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 北钻固控设备|石油钻采设备-石油固控设备厂家| 电动打包机_气动打包机_钢带捆扎机_废纸打包机_手动捆扎机 | 非小号行情 - 专业的区块链、数字藏品行情APP、金色财经官网 | 压缩空气冷冻式干燥机_吸附式干燥机_吸干机_沪盛冷干机 | 模温机-油温机-电加热导热油炉-工业冷水机「欧诺智能」 | 耐磨陶瓷管道_除渣器厂家-淄博浩瀚陶瓷科技有限公司 | 电机保护器-电动机综合保护器-上海硕吉电器有限公司 | 丹尼克尔拧紧枪_自动送钉机_智能电批_柔性振动盘_螺丝供料器品牌 | pbootcms网站模板|织梦模板|网站源码|jquery建站特效-html5模板网 | 橡胶电子拉力机-塑料-微电脑电子拉力试验机厂家-江苏天源 | 同学聚会纪念册制作_毕业相册制作-成都顺时针宣传画册设计公司 | 高铝矾土熟料_细粉_骨料_消失模_铸造用铝矾土_铝酸钙粉—嵩峰厂家 | 净化车间_洁净厂房_净化公司_净化厂房_无尘室工程_洁净工程装修|改造|施工-深圳净化公司 | 滑石粉,滑石粉厂家,超细滑石粉-莱州圣凯滑石有限公司 | 非标压力容器_碳钢储罐_不锈钢_搪玻璃反应釜厂家-山东首丰智能环保装备有限公司 | 沈阳庭院景观设计_私家花园_别墅庭院设计_阳台楼顶花园设计施工公司-【沈阳现代时园艺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 顺辉瓷砖-大国品牌-中国顺辉| 微波消解仪器_智能微波消解仪报价_高压微波消解仪厂家_那艾 | 折弯机-刨槽机-数控折弯机-数控刨槽机-数控折弯机厂家-深圳豐科机械有限公司 | 手机存放柜,超市储物柜,电子储物柜,自动寄存柜,行李寄存柜,自动存包柜,条码存包柜-上海天琪实业有限公司 | 空气能暖气片,暖气片厂家,山东暖气片,临沂暖气片-临沂永超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cnc精密加工_数控机械加工_非标平键定制生产厂家_扬州沃佳机械有限公司 | 春腾云财 - 为企业提供专业财税咨询、代理记账服务 | 石油/泥浆/不锈钢防腐/砂泵/抽砂泵/砂砾泵/吸砂泵/压滤机泵 - 专业石油环保专用泵厂家 | 开平机_纵剪机厂家_开平机生产厂家|诚信互赢-泰安瑞烨精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代理记账_免费注册公司_营业执照代办_资质代办-【乐财汇】 | 中矗模型-深圳中矗模型设计有限公司| 叉车电池-叉车电瓶-叉车蓄电池-铅酸蓄电池-电动叉车蓄电池生产厂家 | 东莞螺丝|东莞螺丝厂|东莞不锈钢螺丝|东莞组合螺丝|东莞精密螺丝厂家-东莞利浩五金专业紧固件厂家 | 实战IT培训机构_IT培训班选大学生IT技术培训中心_中公优就业 | 实验室pH计|电导率仪|溶解氧测定仪|离子浓度计|多参数水质分析仪|pH电极-上海般特仪器有限公司 | SPC工作站-连杆综合检具-表盘气动量仪-内孔缺陷检测仪-杭州朗多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 蒸汽吸附分析仪-进口水分活度仪|康宝百科 | 贴片电感_贴片功率电感_贴片绕线电感_深圳市百斯特电子有限公司 贴片电容代理-三星电容-村田电容-风华电容-国巨电容-深圳市昂洋科技有限公司 | 色油机-色母机-失重|称重式混料机-称重机-米重机-拌料机-[东莞同锐机械]精密计量科技制造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