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挪威的森林讀后感,歡迎閱讀。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精選篇1)
故事對于有過學生生活的人來說,或多或少讓你感到有一些熟悉的味道,當然我也不例外。相對于讀的其他小說,《挪》描述的故事更加貼近地氣,仿佛就發生在你的身邊,共鳴感十分的強烈。像《百年孤獨》中描述的還是拉美情景,其中很多故事只發生在作者想象里,真實世界怕不會是真的,總給我一種“很飄”的感覺。
在看這本書前,記憶中自己應該是看過“挪威的森林”這部電影的。為什么說應該是呢?因為電影中情節只能記得個大概,十分模糊不清,也不知道自己只是看了海報還是真的電影也看了。我向來也不深究,也許將來某天自己就悟了呢,說不定。
也是看了這本書之后,才知道還有首歌也叫“挪威的森林”,村上在寫書時就已經很喜歡這首歌,這書名也是可以了。看完書后,我決定把電影再看一遍(或是),把歌也找到聽一下(或是),讓內心去感受一下那時那刻。有時候刻意的去模擬一些場景,確實是能讓自己更好的理解它。小說閱讀起來十分流暢舒坦,故事很豐富充盈同時有很質樸無華,沒有那些浮夸的.跌宕起伏,顯得真誠。書中很多情節描述多少有點色情成份,但給人的感覺卻又那么的自然,不得不給作者點個贊。
有一定閱歷再來讀是最好,能更加深入理解故事的內涵。但細想想,如果能更早的就讀過這本書,說不定學生生活會更加精彩,但也不一定,搞不好更加糟糕。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精選篇2)
讀完《挪威的森林》后的感覺和讀完《情人》一樣:都是恍然若失四字。別人從中讀出了“愛情”,我讀出的卻是“時間”。
“我已經老了。”杜拉斯在小說的第一句就把意思說了出來。其實井上反反復復說的也是這個。理解了這一點就能明白小說中許多似乎沒有必要的閑筆了。
下面是我對《挪威的森林》里主要人物的幾點看法:
1、直子是一意求死的。自從少時戀人死后,此人一直沒有恢復過來,也是銘心刻骨的相思吧。精神應該沒什么問題,只不過一直下不了死的決心,神志難免恍惚而已。
2、直子的少時戀人為什么要自殺,我始終沒有搞懂。莫非是日本變態的一種方式?還望有識之士見教。
3、綠子和所謂的男朋友關系不過泛泛。只是主人公老惦記著別人,她不得不時不時抬出個男友來,以免顯得太寒磣了。
4、直子在精神病院的房友其實倒是真正的精神病,雖然一直顯得很委屈,不容于世。精神病都那樣。
5、主人公是個無可無不可的人,他在當時對任何人都沒有特別強烈的感情。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么他最終沒有和綠子走到一起,因為在書的最后,任何妨礙兩人的'外界因素都已消除了。
書中體現出的情緒那樣憂傷,那樣悵惘,只不過因為一切都已逝去,錯過的無法挽回。回憶總有超過現實的美,是故遺憾更為痛切。正如我在開頭說的,一切其實在于“時間”。
我認為《情人》比《挪威的森林》要精致的多。然而《挪威的森林》仍是第一流的文字。主人公們的生活方式與我們大相徑庭,然而這篇作品卻能打動我們,這才是真正的文學的魅力。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精選篇3)
用了將近八個小時粗略讀完這本書,帶著一種愧疚的心情——因為最近面臨一場極其重要的考試。我本應該專心復習。可就像渡邊徹說《了不起的蓋茨》那樣,“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興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幾年前看過影片《挪威的森林》,印象模糊。只記得一貫的日系風格,安靜,哀傷。隨著閱讀的深入,記憶便像泉水一樣疊涌而來。想起了秋風徐徐,渡邊和直子在沒有邊際的原野漫步的畫面。我特別喜歡看完一本書,然后再看由書拍攝的而成的影片,或者是先看完影片再把原著看一遍。比如,看過文字版的《致青春》后,就會看電影版的,或者是先看了電影版的《情書》,然后迫不及待的閱讀文字版的。明白嗎?就是這個意思。
在書中,木月永遠留在了17歲,直子永遠留在了20歲。文字里充斥著自殺,迷茫,孤獨,無奈,以及性。我總覺得,日本的天空都被灰色的云霧遮住了,有一種陰冷,嚴肅的氣氛,好像永遠都沒有晴天。主人公都獨來獨往,沒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別人進不去,他也不出來。
這是孤獨,不是孤單。
人在本質上是孤獨的,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的理解。然而完全相互的理解似乎不是可能的,所以,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這是宿命,是心靈的獨一性。孤單卻是可以解決的,有人陪著一起吃飯,一起聊天,這樣就不至于一個人孤零零。
孤獨是心,孤單是形。
草草讀過一遍,許多地方都沒能好好品味。只覺得自己被書影響到心情壓抑,所以匆匆掃了一眼后記便趕緊出門。一路步行到空曠的地方,好讓腦袋里的陰霾散去。夜暮時分,天邊出現了像草莓果汁一樣紅的晚霞,心情漸漸平復了些。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精選篇4)
最近感觸最多的一本書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說起慚愧,考大學以前,給自己找理由說沒有時間看書,所以讀過的書數量不多而內容單一。看得最多的可能是《讀者》之類的碎片文章,很少有完整的讀一些書。日本的書也是從未涉及過。最近因一個朋友推薦了東野圭吾的書,便讀了《惡意》和《白夜行》。看完之后覺得日本的書頗有魅力,讓人看了放不下,便“廢寢忘食”地讀下去。而后我又聯想到另一名知名作家村上春樹,便想看看他的經典之作—《挪威的森林》。
讀完這本書,我驚異于自己在日本文化中找到了共鳴,果然都是東方的國家啊。我很尊敬和畏懼永澤—我當然希望能像永澤一樣清醒的活著,努力取得想要的(畢竟以他的能力,他能獲得);可我又很畏懼,因為他活得太清醒和真實了,會冷酷和清醒到不近人情。我對他沒有厭惡,只是有一份畏懼。我在想,如果幾年后的社會,如果人人都如此清醒,我會懼怕這個社會。畢竟我們都害怕愚蠢的自己會被周圍的人一眼看穿。
在這個年紀讀這類日本小說可以說真的'會讓人變得更成熟,無論是人性還是社會方面,因為他們用筆墨很真切地反映出來。我不確定我要是早點讀的話,是否會有現在理解的透徹。
日本的文學作品同時滲透著當代社會人們的心理問題—也許我們不自知,也許朋友不自知。因為我們自己披著羊皮,而朋友習慣了你表面的羊皮。但當你讀一本書的時候,你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來評判一個主人公—正所謂旁觀者清,主人公的心理就很容易的被讀者分析。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精選篇5)
不久之前讀了《挪威的森林》,感覺很不錯。這是我第一次讀村上春樹的小說,譯者是林少華。翻譯細節上有一點問題,但僅僅是細節有問題,無傷大雅。其實故事很簡單,書的內容是講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日本少年的大學生活。具體一點就是他的情感生活,主角叫渡邊。他考進了東京的大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碰到了木月——在十七歲自殺的高中好友——的女朋友直子。他們很奇怪的在東京街頭逛街——直子在前面走,他就在后面跟著。后來直子又很奇怪的失蹤了一段時間——后來才知道她去了一個靜養院。他之后在學校上戲劇課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女同學——綠子。
這也是個很奇怪的人,能在鄰居失火的時候在陽臺上彈吉他,不過她真的很好。書中還寫到他認識了宿舍院里另一個有點放蕩同學——永澤。劇情很簡潔,就是這個人一直困擾在他和直子的感情中,并且一直努力讓直子走出陰影中。在直子療養的時間里,他一直給直子寫信,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他和綠子也談上了,關系也很好,但是他總是有點不太在意綠子。
同時,他還不是和永澤出去“鬼混”。好了,隨著劇情的慢慢發展,他認識了很多朋友身邊的朋友,比如和直子同住的病友和永澤的女朋友。他和綠子綠子的交往也越來越深,同時他和直子的感情也慢慢發展,不料,直子卻在即將病愈出院的時候自殺了,男主角很受刺激,外出流浪了一個月。略去細節,最后他去追尋一直對他一往情深的綠子了。故事真的很簡單,讀起來也很流暢,也很感人,特別是直子死后,咱們的男主角外出流浪,蓬頭垢面,寫得太有誠意了。還有之后,主角一直在嘰嘰咕咕:“人不該這么死的,葬禮太荒涼了。”這讓我想起了《碧奴》里最后那點,碧奴知道自己丈夫已經死在長城下的時候,就哭啊,從山上哭到山下,從古代哭向未來,哭得人不禁也潸然淚下。
其實這本書寫得有些漫不經心,但是這漫不經心大有玄機。在這漫不經心中,作者將那筆觸伸進你內心深處,讓你為文中每個人物設身處地,唏噓不已;在這漫不經心中,你看到了文外的我們也已將自己的命運和青春托付其中,反思我們自己的短暫人生;在這漫不經心中,我們身邊那些惱人的事都已經化作塵埃,消失在了東京的雨或風中。村上春樹在這本書的后記中寫道:“這是一本帶有私人性質的小說。”這是在暗示作者也有主角般的經歷吧。書中作者借渡邊之口,談了些對其他文學作品的看法,很獨到,很有趣。這男主角——渡邊,很有魅力,讓無數女讀者心向往之,不得不佩服村上春樹對人心理的把握能力。書的旁支內容里還提到了許多東西,其實讀后感,是沒法完全展現原著的魅力的。就寫這么多了。哎,我有多久沒看書了,有多久沒寫字了。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精選篇6)
作品以渡邊回憶青春往事為開端,初入大學的渡邊在電車里偶遇直子,直子是渡邊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戀人。渡邊與直子逐漸相戀,不料二人同床后,直子因無法擺脫愧疚的心魔而輟學,獨善其身的渡邊在東京孤獨度日。然而,綠子的出現令渡邊重獲生機,一段新的戀情發生。在兩段感情的糾葛與失去所愛的痛苦中,渡邊逐漸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初讀本書,便有強烈的共鳴。村上的人生態度把玩孤獨與無奈在我看來又是多么的不羈與隨性。在繁蕪荒涼的世間,請承認自己的孤獨與自我和解。越是逃避孤獨,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孤獨的價值在于反思,看清自己才有資格對癥下藥,與自己和解。就像最終孤身一人的渡邊一樣,至此他才懂得了人生的真諦。
綠子與直子應是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直子從未接受獨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鎖:社會道德、社交法則等等,每當她稍有違背便內疚自責不已,無可解脫,最終自殺;而綠子可謂是書中最離經叛道的人物,留一頭短發,家境平凡,父母雙亡,看似卑微卻實實在在持有一份拒絕受人擺布、拒絕社會同化、待人真誠坦蕩的執著。她言語粗俗,行為乖張,該認真的時候卻不吝于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確找到了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平衡,接受了自己。正是綠子的這種亦正亦邪的存在帶給了渡邊慰藉,渡邊也自知自己與環境格格不入,但若他沒有遇到綠子,或許他將一如既往的墮落下去,不斷為空虛折磨。
綠子很幸運的擁有了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作品為何會取名為“挪威的森林”?這讓我沉思許久。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的會讓人迷路的森林,是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大的原始森林。生活也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我們都得走進去,因此我們才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于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維的話卻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說的謊話卻多了;每個人的心都變得復雜了。但是我們仍要成長,不要去過分改變自己。
社會帶給我們的轉變有時不那么容易,所以我們就看到在作品中,很多人都在這片挪威的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木月在17歲時死了,以死來作為回避成熟的方式;而直子在木月死了之后,就不知該如何與人交往了,也選擇一死了之。實際上,玲子也是其中一員,僅僅是沒有失去生命罷了。
而對于我們,也許都會像渡邊一樣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這些轉變,即使這種轉變是被環境逼迫的。而像永澤,看上去能勇敢且完全的適應這些轉變,但他的內心仍是痛苦的,只不過他用自己的奮斗強迫自己完成轉變。這也是大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
總的看來,《挪威的森林》是有很濃重的思想蘊含的,現在的我也許因為年輕并不能完全體會作者的思想。隨著我年齡的增長,很多想法肯定還會發生不少的轉變。但是不會變的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勇敢的面對這些蛻變,勇敢的完成蛻變,并能在蛻變中保持一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精選篇7)
《挪威的森林》,一書的譯者導語部分寫到村上的作品大多都是與寂寞,孤獨有關的,他不是注重描寫寂寞,不注重營造寂寞的氛圍,更多的是一種把玩,體味寂寞,以一種親身體會的方式讓讀者有一種對人生,對愛情的寂寞。而我自己在一書中除了體會到人生的無奈與生命中生與死的傳遞,男與女的關系等一些新的體會。
文中的渡邊君是一個萬分糾結的人物,處于木月和直子的第三者,是他們的好朋友。木月和直子則是青梅竹馬。木月在17歲的時候就自殺死了,木月的死對渡邊君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同樣直子也是。直子的確忘不了木月,但是對渡邊君也有好感,木月死后兩年,直子和渡邊在東京讀大學相遇,順其自然的相戀,爾后直子20歲生日之時多年以來的種種經歷終于使直子承受不住,她回到了老家的療養院。期間渡邊君又遇到了好多個女孩子,其中小林綠子對他的影響最大,一邊是直子,一邊是綠子,渡邊君萬分糾結。期間渡邊君去療養院看過直子兩次,認識了直子在療養院的閨蜜玲子。
最終直子在自己21歲生日的時候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渡邊君在這個消息的打擊下變得厭世,埋怨上天是如此的不公,綠子也因為渡邊君對直子念念不忘最終離開了直子。故事以渡邊君最終孑然一身告終。他的大學同學永澤因為理想玩弄感情,拋棄了他的女朋友初美(特別的氣質,說不上漂亮,但是總能讓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溫暖)隨著永澤當了外交官去了德國,初美和別人結婚了(兩年后割腕自殺于自己家的浴室)永澤只是表示:自己丟失了什么重要的東西。正因如此渡邊與永澤就此絕交。永澤這個人是非常鐵石心腸的,非常倔強的。
書中與渡邊有交集的朋友大多不是悄無聲息的離開,或者自殺,或者找尋自己的理想,拋棄一切,或者有著種種的不幸。本書讓我知道男女之間的的確確可以存在純潔的友誼的,或許兩個人相互了解得很深,外界甚至彼此都認為對方是自己對的人的時候,在確定關系的一瞬間少了一些愛情的沖動,這樣的愛,愛不起來,也就談不上愛了。由性產生的愛是不完全的,也是不持久的,男人或許會為了對女人的一句承諾而放棄自己的愛情,但是女人仍舊不敢接受,這樣兩個人一輩子就耗完了。其二是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人,或是過客,或是知己,或是伯樂,但是不能保證某一天他或她不會悄無聲息的離你而去,這里不是指空間上的,也可能是時間上的。
書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平常相處都表現得十分正常,這也是現代社會的我所稱之為:心靈筑巢。每個人都把自己用謊言或者別的什么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絕不會對任何人吐露自己的真實情感,也就是所謂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吧。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精選篇8)
看完《挪威的森林》,突然感到很悲傷。書里那些畫面已經變得不清晰了,只有一種強烈的壓縮感,持續在心底作祟,有一種想喊喊不出,想忘忘不掉的抑郁。或許,這就是青春,是年少時所要經歷的一切成長。
我不會用專業的術語點評一本書的好壞,卻能清楚的感知到心底的一些東西。在我看來,讀完一本故事,哪怕脈絡是不清晰的,但是只要能留下一點感悟,就能被視為一本不錯的書籍。《挪威的森林》就是如此。書中一些對白,看似那么平凡,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在年輕的時候,我們也是如此。其實我們已經開始明白生活的真諦,懂得生活的無奈,但我們都只能用最平凡的話語說出來。而真理,往往是最樸實的。當我們慢慢開始成長,慢慢獨自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我們會用最稚嫩最原始的語言來表達對思想沖擊的領悟。文中說,不要同情自己,那是卑鄙的怯夫才會做的事情。文中還說,死不是生的對峙,而是他的一部分。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會再相遇。讀起這樣的句子,心底總是止不住地為青春所遺憾。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生活。一本小說,便是百態人生。我不能完全理解自殺的直子,卻懂得了她是那般的追求完美;我不能接受綠子的多疑敏感,卻發現了她的堅強隱忍;永澤無疑會成為少有的人才吧,但他為此也失去了真誠的快樂,他需要時刻偽裝自己,做應該做而不是想做的事情;初美是那般的單純美好,她總是希望用自己最無瑕的心靈凈化所有的迷惘……一個一個鮮明的人物突顯著,讓我讀故事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想到身邊的朋友。或許,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類似的周遭。于是,閱讀不僅僅使我們體驗別人的人生,更是對自己生活的一種回顧。在這種回顧中,我們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朋友的內心,也更加了解自己。這種歲月的積淀,又是今后生活最好的參本。
小說的最后,主角依舊迷茫著,他不知自己身在何方。這就是青春,我們折騰過,笑過,哭過,荒唐過,堅強過,奮斗過……而后卻發現自己依舊站在十字路口,不知如何轉向。生命必經的階段,青春所有的感悟,凝聚在一瞬間,然后剎那爆發。一個選擇,便引領了未來所有的生活。往往,青春被貼上了炫美的標簽:十六歲花季,十七歲雨季,我們是初升的太陽,我們是祖國的花朵。而實際上,我們不僅要享受陽光,更要接受風雨的洗禮;我們不僅在接受著關愛,也在承受著質疑;我們能遠遠看到那一片綠洲,卻找不到通往幸福的路。我們一邊迷茫,一邊掙扎,一邊勇敢,一邊前行。
所以說,青春是隔著一臂加一米的雞腿——差一點點,就夠得到幸福了。為了這一點點,我們只能不斷向前,付出整整一個青春的時間。而后,我們笑著說,這就是青春的意義。至少,我們吃到了雞腿,不是嗎?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精選篇9)
讀完《挪威的森林》已經是好幾天前的事情了。
考完研后,我狠狠的玩了快一個月,不知道是考研期間天性實在壓抑太久,還是什么別的原因,我發現我似乎已經失去了專注的能力,深深的陷入了一個不知名的泥潭,每天活的恍恍惚惚,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需要干。
《挪威的森林》是我近來讀完的第一本書,一直想寫些什么,卻又無從下手,這本書就這樣在微信讀書的書架上待了好幾天,這種沒有完成的焦灼使我根本無法閱讀其他書籍。于是我決計非得寫些什么不可。
寫什么都行。
村上雖然名聲在外,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文字,還是在兩年前的一節選修課上。
那是名為“貫通日本”的選修課,一個清秀的男生在臺上做一個發表,主題就是村上春樹,他截取了《挪威的森林》里的一段話: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個人正走著,對面走來一只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么對你說“你好,小姐,和我一塊兒打滾好嗎?”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天。”
我那是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并沒有感受到特別美,可是那個男生提到它的時候,眼睛里卻分明在發著光,這使我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
我最近的狀態,如果朋友問起,我只能回答“很迷茫”或者“百無聊賴”,可是村上卻可以說出“若問自己現在所做何事,將來意欲何為,我都如墜霧中”。可不就是“如墜霧中”嘛,我卻形容不來。
還有說到累,我頂多說一句“累成狗了”“累癱了”,可是村上卻說“只是現在我有點累,就像淋過一場大雨的猴子似的”,多么形象啊!我簡直愛死了村上的比喻。
有些時候,我覺得我是有些像渡邊的,尤其是渡邊君說自己“干什么都可以”“怎樣都好”的時候。綠子曾經形容過渡邊“你總是蜷縮在你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卻一個勁的咚咚敲門,一個勁兒叫你。于是你悄悄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復原狀。”永澤說渡邊總是有個地方保持清醒,并且有一種饑渴感。
這些地方,我都和渡邊很像。
有一次渡邊君和綠子見面,渡邊說“噢。”綠子問“噢”到底是什么意思,渡邊說“也不是非是什么不可,一種回答方式罷了。”這時候我簡直醍醐灌頂,想想自己經常說“嗯”,然后被別人追問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后,我總算知道該怎么回答了——“也不是非是什么不可,一種回答方式罷了。”這本就是我的意思,只是我無法表達罷了(忽然想起直子)。
直子聽《挪威的森林》的時候,曾說“也不知為什么,我總是覺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個人孤單單的,里面又冷,又黑,又沒有一個人來救我。”這段話真的讓我很動容,反復看了好多遍。
日本文學有一種特有的基調,我雖然無法形容,卻總是可以感同身受。有些東西講的很亂,很露骨,但想想,似乎也很有道理。
還有一個星期就過年了,我也該從泥沼里爬出來,為了某些似是而非的東西。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精選篇10)
讀罷此書,感觸最深的便是渡邊的那一句:我說自己心中仿佛有個硬殼,極少有人能打破它、闖進來,所以也無法順順當當地談戀愛。書中的愛情散發著淡淡的哀傷,真實與虛幻的交織中滿布現實的影子,不知癡迷了多少人。
誠然,小說的情節是平平的,筆調是緩緩的,語氣是淡淡的,始終擺脫不了情情愛愛。但現實中的生活小說以一個個片斷相連接,但并不使人覺得雜亂無章,許許多多日常生活的片斷一一在眼前掠過,喚起熟悉、親切的氣氛,讓人產生心領神會的共鳴。
當渡邊和直子一同在街頭漫無目的地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陌生人群中茫然不知所措,成長的創痛隱隱浮現,身旁洶涌而過的車流和喧鬧的市聲帶著城市的氣息,周遭全然陌生的人群構成了空曠又擁擠的環境,都市人焦灼、空虛的內心世界,迷亂、脆弱的生存狀態,在作者舉重若輕的敘述背后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在直子的形象里,仿佛看到黛玉的影子。如果要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直子,多數人會選擇“精致”。于一個真正的女孩子而言,這應該是個很不錯的形容詞。直子的外貌有如芭比的精致,內心則精致的如一個瓷娃娃,敏感而又脆弱。直子留給讀者的第一印象是她溫暖的笑容,而到了最后,當上帝成全她的時候,才體會到,這笑容怕是直子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吧。直子有沒有真正愛過渡邊是整本書留下的一個懸念。直子對渡邊的感情應該是源于內心的一種依賴。而她在自殺前告訴室友自己對渡邊一往情深,實則是表現出了一種對現實生活的恐懼。直子幻想能生活在烏托邦式的地方,而這在物欲橫流的世界是無法企及的。所以,直子可能并不屬于這個世界,她的最終選擇興許是唯一能讓她解脫的方法罷。
那么,對于渡邊呢?只能說:在青春的成長中,需要獨自去面臨一些陌生的事物,或許會有迷惑與無奈 ,或許會有反叛大膽與率真 ,或許會有奇異的哲思 ,或許會有成長的謬思。渡邊的青春歲月里仍然風景無限好。除了世外桃源般的療養院里的直子,仍有一個生動活潑的綠子為他的生活涂上一抹鮮明的色彩。渡邊和綠子在天臺上喝酒唱歌,帶著年輕特有的一份悠閑神氣觀望遠處,綠子彈著吉它唱自己寫的歌,歌詞不知所云又生動鮮活。渡邊去醫院探望綠子的父親,嚼著生黃瓜,聲聲脆響中散發著質樸、新鮮的生命力的清香。對于村上春樹而言,愛穿短裙、思維跳躍的綠子是他與現實環境相聯系的媒介,正如當初木月和直子試圖通過他進入外部世界一樣,然而渡邊卻跨過了那道鴻溝。他站在人潮洶涌的大街上,在“哪里也不是的處所”連連呼喚著綠子。
無需去想小說的布局謀篇,無需去想小說的表現手法,甚至無需去想那些外在的東西。只消在安靜獨自處靜靜的看著,書中那細膩的情感便如清泉一般緩緩流入讀者的心田。有些凄美,有些純真,有些虛幻,有些真實,有些倔強,有些無奈,有些放縱,有些迷茫,有些堅忍。
這,也許就是愛情吧!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精選篇11)
愛情與肉體是否可以分離?
中國人內斂而含蓄,對愛情的表達也顯得保守。自然而然對待性愛更為謹慎,尤其是對于大部分的中國女生而言,初夜顯得彌足珍貴,那代表的是一生的托付和余生的攜手,另一個層面也是因為害怕被辜負。
中國大部分的愛情小說中,愛情與肉體是不可分割的,沒有愛,只有肉體上的羈絆,那只能算生理需求,而有愛沒有肉體上的融合,又覺得夠不上靈魂層面的愛。看多了中國的愛情小說,甚而是經典名著中的愛情,便自然而然的覺得,只有愛的前提下,方可交出自己,對于我自己又多了一分要求,那便是名正言順,方可無所顧忌。
在直子20歲生日那天,直子將自己交給了渡邊君,而后進入了一家精神療養院,開始了漫長的自我救贖,她的交付似乎成了一種報恩,報答渡邊君的陪伴和照顧。而渡邊徹在明確了自己愛直子的心意之后,也同7-8個陌生女孩有了肉體上的交易,即便是在永澤的慫恿之下。而后,又同綠子、玲子等有了肌膚之親。
我努力抑制內心的反感,想以最大的包容心去體諒他們的性愛,如永澤所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應做之事。我需要做個紳士,理解是我應做之事,但很大程度上在于,這是一本經典著作,出于村上春樹之手,如果撇開這一切不談,我不知道這本書的文學價值于我如何去汲取。因為我仍然無法認可書中的性愛觀。所以反過來想想, 或許畢業至今,我仍未成長?
但,我堅持愛與性的不可分割。
生與死,是否對立?
日本小說一直以來都不對我的胃口,大學時讀的第一本日本小說是渡邊淳一的《失樂園》,對于日本“畸形”的性愛觀和戀愛觀,年少氣盛卻又青澀懵懂的青春時代,堅信愛情與性愛不可分。對于日本文學表現出的性愛與愛情觀實在無法認同,從此大學期間未再翻閱過日本文學。畢業后,又重新拾起日本的小說,閱畢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和《小偷家族》后又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溫情。對于家庭與愛的缺失等方面的題材,不得不說,日本作家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很有日本人的特定風格,簡單甚而枯燥的語言就像小溪流緩緩流淌,但悲傷感四溢,直擊人心。《小偷家族》電影也給人此般感受,沒有特別的高潮迭起,但觸動人心。
但《挪威的森林》照舊還是給我一種抑郁感,至少在性愛觀和生死觀上。日本文學中的人物,似乎死真的是一件簡單的事兒。木月的死,“我”與直子之間有了無法言說的牽扯,而“我”也在木月的死中悟到: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人都是在不斷的失去中學會告別,然后再從下一段失去中用僅有的覺悟自我慰藉,以達到所謂的成長目的。有的人悟性高,跨過了死的圍墻,比如“我”,得以看透生死的本質而重生,也有人在經過痛徹心扉的絕望后選擇自我了斷,比如直子。
死,似乎對于日本人而言,太過容易。